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宫颈鳞癌组织中Skp2和p27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INI、CINⅡ、CINⅢ各20例)、50例宫颈浸润癌中Skp2和p27的表达,20例正常宫颈组织做对照。结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2。Skp2)促进泛素介导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p27蛋白降解,研究发现Skp2过表达参与细胞转化和肿瘤的形成。①Skp2蛋白表达CINⅡ明显高于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P〈0.05);CINI和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明显高于CINⅡ(P〈0.05);宫颈浸润鳞癌明显高于CINⅢ(P〈0.05)。p27蛋白表达CINI与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I(P〈0.05),CINⅢ明显低于CINⅡ(P〈0.01)。宫颈浸润癌明显低于CINⅢ(P〈0.01)。②宫颈癌Skp2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③宫颈浸润癌的Skp2蛋白表达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Skp2和p27蛋白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及转移,并与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检测Skp2和p27蛋白表达对早期诊断宫颈鳞癌、确定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宫颈鳞癌及其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及其作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9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30例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前后、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及10例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bFGF的表达。结果CINⅢ组、宫颈鳞癌组bF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bF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间质浸润深度≥1/2、〈1/2及宫颈鳞癌病灶直径≥4cm、〈4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10%),部分缓解21例(70%),总有效率为80%。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缓解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临床稳定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宫颈鳞癌组织bFGF的表达与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且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可能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P21^waf、Ki67表达在人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旧V感染以及Ki67、P21^waf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g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强度都低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且P21^waf的表达与旧V16感染之间为负相关)(P〈0.05,r=-0.337);③CINⅡ和宫颈浸润性鳞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Ki6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Ki67表达与HPV16的感染不具相关性(P〉0.05);④P21^waf与Ki67的阳性表达在CIN演变到宫颈鳞癌的过程中呈现负相关性(P〈0.05。r=-0.406)。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P21^waf的弱表达或阴性表达以及Ki67的高表达有很大关系。HPV16与P21表达为负相关,P21表达与Ki67表达也为负相关。进一步揭示了HPV16引起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且可配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鳞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宫颈鳞癌组织中脾酪氨酸激酶(Sy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66例宫颈鳞癌、20例CINⅢ、12例CINⅡ、12例CINⅠ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Syk、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子宫颈浸润性鳞癌中Syk的表达阳性率为56.1%,而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Syk的表达阳性率则分别为100%、100%、91.7%、80.0%。浸润性鳞癌、CINⅢ与正常宫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浸润性鳞癌和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子宫颈鳞癌VEGF—C表达阳性率为68.2%,而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则分别为0、8.3%、41.7%、40.0%,浸润性鳞癌、CINⅢ、CINⅡ与正常宫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浸润性鳞癌和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宫颈从正常到CIN、浸润性鳞癌的癌变过程中,Syk表达减弱,VEGF—C的表达增强,二者呈负相关(r=-0.584,P=0.000)。Syk和VEGF—C表达都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yk表达减弱、VEGF—C的表达增强可能在子宫颈鳞癌发生、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卸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在人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原位杂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30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感染以及端粒酶hTERT表达的情况。结果:①在8/22CINⅠ,7/11CINⅡ,11/13CINⅢ,4/6原位癌,41/52宫颈鳞癌中为HPV16杂交信号阳性,CINⅢ、浸润癌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HPV16杂交信号阳性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从CINⅡ到CINⅢ到浸润性鳞癌,hTERT表达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阳性程度逐渐增加;③端粒酶hTERT表达在各级CIN、原位癌及浸润癌组织中,与HPV16型的感染率之间呈现正相关性(P〈0.05,r=0.339)。结论:宫颈鳞癌的形成与HPV16的感染、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有重要关系。宫颈鳞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感染与端粒酶hTERT表达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检测两者配合细胞学检查,有利于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组织芯片技术是高效的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结合蛋白1(53BPI)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灶大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52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20例正常宫颈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3BP1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53BP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中高分化组中53BP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鳞癌低分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53BP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FIGO I期组和FIGO Ⅱ期组以及宫颈鳞癌大病灶组和小病灶组间53BP1 mRNA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3BP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减低,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与病灶大小、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文殊  吕杰强  徐峰  薛海燕  沈旭娜  冯泽蛟 《浙江医学》2010,32(8):1177-1179,1283
目的探讨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ERK和TGF-β1蛋白在宫颈癌(宫颈癌组,n=5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n=25)和正常宫颈组织(正常宫颈组,n=25)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ERK和TGF-β1的相关性。结果P—ERK蛋白在宫颈癌组、CIN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48%、20%,宫颈癌组与CIN组、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O.01),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CIN组和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4%、12%,宫颈癌组与CIN组、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ERK和TGF-β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1)。结论P—ERK、TGF-β1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两者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阻抑基因-1(TSLC1)、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在宫颈鳞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分别对29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CINs、10例正常宫颈组织TSLC1、E-cad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TSLC1、E-cad在正常宫颈及CINⅠ级组织中,多呈强阳性表达,CINⅡ级以上及宫颈鳞癌组织表达呈递减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SLC1蛋白表达失活与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c=4.558,P=0.000);与组织病理分级无关(P〉0.05)。E-cad蛋白表达失活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淋巴转移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TSLC1蛋白、E-cad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结论组织芯片是大规模平行检测多基因蛋白表达的一种方法;TSLC1、E-cad蛋白表达失活使其丧失了抑癌作用,是促使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宫颈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和P27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人宫颈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和P27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宫颈腺癌组织、30例宫颈腺上皮内肿瘤(CGIN)和24例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中CyclinD1和P2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富颈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宫颈腺癌、CGIN和正常宫颈腺上皮组织中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26.67%和0.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3种组织中P2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6%、53.33%和91.67%,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腺癌组织中CyclinD1与P27的异常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宫颈腺癌组织中CyclinD1与p27的表达呈负相关(rn=-0.451,P〈0.05)。结论:CyclinD1的高表达和P27的低表达与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其与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0例宫颈鳞癌和30例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组织中HSP27蛋白、P53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HSP27蛋白在宫颈鳞癌、CIN组织、正常宫颈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84.7%和10.0%,HSP27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负相关(P〈0.05),并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SP27参与宫颈鳞癌早期的发生发展,并与P53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3A和3B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10例宫颈癌、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DNMT1、3A和3BmRNA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 1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30±0.1、0.26±0.12和0.10±0.04,宫颈癌组织组织中与正常宫颈中DNMT 1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3A 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94±0.27、0.51±0.24和0.13±0.04,三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DNMT 3B mRNA对GAPDH mR-NA的相对丰度值分别是0.30±0.09、0.28±0.11和0.11±0.04,宫颈癌组织组织中与正常宫颈中DNMT 3B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DNMT1、3A和3B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并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时就已经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DAPK及PTEN与维吾尔族女性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取维族妇女正常及炎症的宫颈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病变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病变组织3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DAPK及PTEN基因的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DAPK及PTEN基因分别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百分比在非癌组及鳞组中分别为93.3%、83.3%、60.0%、33.3:83.3%、73.3%、56.7%、23.3%,两者均显示其在宫颈癌组阳性百分表达率明显减少,与非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病变组织中DAPK及PTEN蛋白水平表达减少,其与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呈负相关关系;两者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的预警信号及宫颈癌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52例宫颈鳞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30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标本中EphA2、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值,分析其相关性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EphA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分别为76.9%、84.6%和46.4±9.5,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和正常宫颈上皮组(P<0.01)。EphA2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E-phA2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P=0.000)。结论:EphA2、VEGF、MVD(FⅧRAg)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微血管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EphA2有望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成为宫颈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Tiam1和MMP-14在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中的表达,了解其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方面的作用。方法收集某院病理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手术切除宫颈鳞癌标本10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0例,正常宫颈10例。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两者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iam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高于CIN和正常宫颈(P<0.01);Tiam1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MP-14在宫颈鳞癌的表达高于CIN和正常组织,且在CIN的表达亦高于正常组织(P<0.05);MMP-14的表达与深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两者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结论 Tiam1与MMP-14可能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恶性发展过程,且与宫颈癌的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蛋白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表达阳性的癌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浸润转移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stathmin 1和HIF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tathmin 1和HIF1在宫颈鳞状上皮、上皮内瘤变和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tathmin 1在宫颈鳞状上皮、CIN Ⅰ、CINⅡ、CINⅢ、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4%、20.7%、21.9%、72.7%和84.3%,CINⅢ级与宫颈鳞癌中stathmin 1表达率较宫颈正常组、CIN Ⅰ级组、CINⅡ级组显著增高.HIF1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CIN Ⅰ、CINⅡ、CINⅢ、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7.6%、15.9%、29.3%、73.5%和79.5%,CINⅢ级组与宫颈鳞癌组中HIF1表达率较宫颈正常鳞状上皮组、CIN Ⅰ级组、CINⅡ级组显著增高.Stathmin 1和HIF1在Ⅲ-Ⅳ期宫颈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工-Ⅱ期,两者表达之间有关联.结论:Stathmin 1和HIF1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和演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在人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Ⅲ)、60例宫颈癌组织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GHR的检测,研究GHR在不同病理类型、分期、分化程度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癌旁正常组织中GHR表达率分别为70.0%、46.7%、40.0%。GHR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P<0.05),GHR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GHR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反映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宫颈癌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宫颈鳞癌患者40例、CIN患者50例及正常宫颈组织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患者鳞状上皮组织和间质中RAGE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RAGE蛋白在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组织、CIN、宫颈鳞癌中均有表达,在三者中的表达逐渐增高;(2)RAGE蛋白在CINⅠ、CINⅡ、CINⅢ中的表达逐渐增高;(3)RAGE蛋白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不同分化的宫颈鳞癌中的表达依次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而其表达与宫颈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转移、血管侵犯无关。结论RAGE在宫颈鳞癌的癌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与人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正常宫颈、10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CINII、CINIII)、46例宫颈癌等不同组织中PTEN与hMSH2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其中宫颈癌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正常宫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III组与CIN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SH2在正常宫颈、CIN和宫颈癌各组组织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宫颈癌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III组与CIN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TEN和hMSH2蛋白表达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TEN和hMSH2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查可以作为宫颈癌筛查、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rzin蛋白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rin在23例宫颈正常上皮,1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Ⅱ级,13例CINⅢ和58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宫颈正常上皮、CINⅠ~Ⅲ、宫颈鳞癌组织中Erzin表达逐渐增强。Erzin蛋白在CINⅢ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P<0.05)。宫颈鳞癌伴淋巴结转移者Erz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者(P<0.05),Erzin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和分级等因素无关。结论:Erzin蛋白的过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Erzin蛋白的检测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