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2015年1月对30例合并后柱骨折和外侧柱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X线胫骨平台复位情况(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内外翻角、后倾角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本研究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4±4.72)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53±4.27)周;最后一次随访HSS评分(83.96±5.17)分,Rasmussen评分(15.69±1.76)分。结论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外侧柱合并后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显露,从而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良好的力线、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关节功能锻炼以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复位丢失、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年内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15例。对照组使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使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治疗时,使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可取得明显更佳的临床疗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26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取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多钢板固定,术后通过Merchant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26例患者均进行6~18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切口均I/甲愈合,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内置物外露等情况,术后定期行患肢影像学检查,患侧胫骨平台关节面未见再次塌陷.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4.6%.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结合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与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3例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接受前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9例(对照组),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24例(观察组),比较两组膝关节评分(HSS)、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12-26个月随访,观察组HSS评分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双髁后侧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通过后内侧倒L形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能提供良好的显露,损伤小,有利于骨折复位固定,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42例,后侧柱骨折均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累及内、外侧柱者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均愈合.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4~30分,优良率为90.5%;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3~18分,优良率为95.2%.术后2例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经康复科康复锻炼后改善;4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经向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后疼痛缓解.[结论]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结合外侧入路或/和正中入路可对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进行良好的复位和有效的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有效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恰当的康复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比较前内侧入路与后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路组、后侧倒L入路组,前内侧入路组25例采取前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后侧倒L入路组25例采取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 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膝关节活动度、骨折复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愈合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后侧倒L入路组较前内侧入路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后侧倒L入路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及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后侧倒L入路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也明显优于前内侧入路组(P<005)。结论 后侧倒L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较前内侧入路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更快,患者满意度更高,可作为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柱骨折患者的首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术前均经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采用后内侧及前外侧联合入路,后侧胫骨内外髁和前外侧钢板固定.摄片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及愈合情况和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法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示达到解剖复位30例,复位良2例.32例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40周,平均33.5周.24周时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基本愈合,下地完全负重,无内固定失效.术后24周采用HSS评分82~94分,平均86.5分.结论:前后联合入路“三柱”内固定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切口入路(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双接骨板固定治疗前外侧合并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1月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前外侧合并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双切口入路(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双接骨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行走能力、伸膝滞缺程度、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总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提高均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对照组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切口入路联合双接骨板固定可促进前外侧合并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99-501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94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后内侧倒L型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4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对照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34%和21.2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膝关节HSS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倒L型入路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内伴后外侧骨折8例,后内侧劈裂骨折5例,后外侧劈裂骨折6例,合并胫骨近端骨折1例。根据后柱累及部位不同采取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78.32±2.01)mL,住院时间(16.12±1.23)d,骨折愈合时间(17.52±0.58)周,完全负重时间(17.60±1.22)周,膝关节活动度(115.36±2.6)°。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3例(65%),良者4例(20%),优良率85%。结论:膝关节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复位及支撑钢板固定术具有复位合理、固定稳定性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可作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明 《中外医疗》2016,(28):82-84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单纯前正中入路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88.2±18)min、术后引流量(117.8±32)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96.4±20)min、(134±34)mL、1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23±8.2)显著优于治疗前(12±4.5),对照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18±7.6)显著优于治疗前(13±5.2),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较好,不仅能快速改善患者关节功能,且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冉俊涛 《中外医疗》2014,(30):17-18
目的比较传统前侧入路手术与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患者,患者临床诊断为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按照数字表格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分为(72.25±10.56)分高于对照组(60.29±9.43)分,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12例,对照组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比传统前侧入路手术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 年6 月—2014 年 6 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入住的124 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前后联 合入路手术)与对照组(膝前正中入路手术),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均获18 ~ 37 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步态、膝关节稳定度、活动范围及Merchant 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 <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联合入路会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伤口感染及 内固定失效概率,但不能减轻患者疼痛。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要优于膝前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手术方法 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选取15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 治疗,随访观察疗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参照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15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周.平均32周.随访结果 显示,本组优13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 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软组织损伤,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及膝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7月至2014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收治了胫骨平台后侧骨折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9~55岁(平均45.8岁);其中17例为单纯后柱骨折,4例合并内侧或外侧柱骨折,单纯后柱骨折中8例患者为后内侧骨折,5例患者为后外侧骨折,4例患者同时累及后内和后外侧。用改良后侧手术入路术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本组患者中有4例合并内侧柱或者外侧柱骨折,取“漂浮”体位,采用前内或者前外侧联合入路。采用DeCoster 提出的评价方法对术后即刻复位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美国特种医院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术后12个月患膝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即刻X线复查,骨折复位良好。本组患者均获得长时间随访,随访时间12~22(平均16.2)个月。患者10~12周开始部分负重锻炼,骨折愈合后可逐渐完全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12~15(平均13)周,无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内固定失效、关节僵硬,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膝关节的屈伸度平均为5°~130°,根据美国特种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87.2分(65~94分),优良率为90.5%。 结论 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操作简单、骨折暴露充分,固定切实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8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6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后侧入路较前侧入路能更充分地暴露胫骨平台后髁,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后方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004-01~2009.06收治的17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人路治疗,评价其内固定方式和术后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3~21(15.3±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3例,良4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及内外翻情况。结论经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可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后髁,减少前方入路大范围剥离所带来的软组织并发症,直视下骨折块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和牢固固定,充分防止力线的改变和骨折的再移位,有利于患者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累及胫骨平台后侧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5例患者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胫骨平台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随访0.5~1年,按Rasmussen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膝关节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创伤关节镜下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复位准确,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复位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情况以及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相关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诊治的62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分析其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情况, 运用Schatzker分型法、AO分型法、Duparc分型法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前交叉韧带损伤(ACL)、后交叉韧带损伤(PCL)、内侧副韧带损伤(MCL)、后外侧角损伤(PLC)、ACL+PCL、ACL+MCL、ACL+PLC、PCL+MCL、PCL+PLC、MCL+PLC的发生率分别为30.65%、8.06%、12.90%、27.42%、1.61%、3.23%、8.06%、1.61%、3.23%、3.23%。Schatzker分型中, Ⅰ~Ⅵ型分别为12、12、4、23、7、4例; AO分型中, B型、C型分别为33、29例; Duparc分型中, 外侧平台骨折、内侧平台骨折、双平台骨折、髁间嵴骨折、后内侧骨折分别为16、15、7、13、11例。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Schatzker、AO分型与ACL、MCL、PLC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Duparc分型与MCL、PLC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AO、Duparc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