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娜  孙峰山 《陕西中医》2021,(8):1032-1036
目的:探讨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16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给予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治疗)和对照组(58例,给予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血流动力学[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及左侧椎动脉(LVA)]、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浆内皮素(E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部活动受限或疼痛,涉及肩背部,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颈部活动障碍或疼痛,累及肩膀胸疼痛,向外上肢放射,身重而痛,四肢拘挛,手指麻木,肌肉萎缩评分均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BA、RVA、LV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VA、LVA水平均升高(P<0.05)。两组ET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ET水平更低,CGRP水平及眩晕程度评分更高(均P<0.05)。结论:葛根汤联合定眩汤及地芬尼多片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定眩汤口服,1剂/d,水煎2次过滤取汁300m L早晚分服。对照组予西比灵5mg/次,口服1次每晚。两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及血脂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血脂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及血脂指标,疗效优于使用西比灵。  相似文献   

3.
王希瑞  周正谦 《新中医》2021,53(5):70-75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阻力系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指标[内皮素-1 (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ET-1/CGRP比值],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及眩晕量表(DARS)评价2组的眩晕症状。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眩晕头痛、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各指标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PV、PCV、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及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IB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T-1及ET-1/CG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GR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S及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DHI-S及DA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转归,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临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天麻钩藤汤对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缺血性眩晕患者68例,随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血塞通注射液0.5 g,每日1次,甲磺酸倍他司汀6 g,每日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天麻钩藤汤,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液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液黏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低(P0.05)。结论天麻钩藤汤治疗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较好,且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止眩消晕经验汤剂内服,2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脑动脉血液流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应用控制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风醒脑口服液口服或鼻饲,每次25 mL,每日3次,连用14d.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迅速,治疗组后循环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风醒脑口服液能有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味涤痰化瘀汤联合复方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给予复方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复方丹红注射液+加味涤痰化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高切黏度)变化情况,并统计生活质量(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涤痰化瘀汤联合复方丹红注射液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葛汤辅助针灸治疗,疗程4周;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值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的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葛汤辅助针灸结合基础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脑供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推拿对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脑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眩晕、颈肩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脑血流参数[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A、RVA和BA的Vm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和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CSA患者的脑血流参数及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快速缓解或消除CSA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方案配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后退出12例)予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推拿+针灸+穴位埋线);治疗组60例(后退出1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情况,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43%,对照组总有效率60.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的Vm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RI、P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CV各项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本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康复治疗方案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能够改善CSA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与血液流变学,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给予参附注射液40mL和前列地尔注射液20μg静脉滴注;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西比灵5mg,每天1次,2组均以14天为1疗程。监测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6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后循环收缩期血流最大流速(V)s、舒张期血流最大流速(Vd)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痰湿阻络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颈性眩晕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2 w,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眩晕症状加重等不良反应。结论 舒筋止眩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性眩晕更有优势,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及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供血,进而改善眩晕、上肢麻木、颈项僵硬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11月我院收治的55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给予火龙罐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干预7 d后,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27/27)优于对照组(71.43%,20/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DHI、DA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即观察组血液流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眩晕实施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选取1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均分两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治疗疗效; 经枕窗探查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记录在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0.00%、总有效率78.57%,研究组治愈率31.43%、总有效率91.4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经治疗,研究组血流动力学(Vs、Vm、Vd、PI)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临床症状(眩晕、偏身麻木、恶心呕吐、猝倒发作)指标评分上比较,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治疗组57例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53例用眩晕停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经颅多普勒(TCD)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善和经颅多普勒(TCD)LVA、RVA、BA收缩期最大流速(VS)的增加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眩止晕汤联合长春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92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以长春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定眩止晕汤。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液黏度,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SOD,MDA和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和MD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SOD和NO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观察组升高或者降低水平更为明显(P0.01)。结论:定眩止晕汤联合长春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显著,具有改善机体血液黏度和缓解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眩晕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相关症状(耳鸣、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持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 (35/38),高于对照组的68.4% (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Vm、PI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耳呜、眩晕、呕吐以及眼球震颤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籽疗法联合半天定眩汤可有效促进眩晕患者症状改善,并对血流变学异常等进行有效调节,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13例予清眩汤治疗,对照组107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P<0.01),其中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全血黏度(低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除HDL-C外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且安全、无毒副作用,说明从脾胃辨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2组均治疗20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变化,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中药烫疗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液流变学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