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共采集1 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致泻性大肠杆菌(DEC)的检测水平,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来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以解决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腹泻病人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困难,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方法从Gen Bank中下载各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 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本方法对2013年1 658份粪便拭子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结果1 658份粪便拭子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8.93%(148/1 658),其中EPEC和ETEC各检出57株(3.44%),EIEC 6株(0.36%),EAEC 28株(1.69%)。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致泻性大肠杆菌,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致泻性大肠杆菌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测能力与可能的对应关系。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均检出病原菌)粪DEC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血清学凝集方法与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生化鉴定方法。结果多重荧光PCR的DEC检出率为5.00%(10/200);而增菌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的DEC检出率为3.00%(6/200),有4例多重荧光PCR检测为阳性而血清学凝集方法未能检出经生化鉴定仍为大肠埃希菌;DEC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多重荧光PCR技术比较适合于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DEC的快速检测,弥补血清学凝集方法的不足,也应重视培养分离法对鉴定与药敏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区腹泻患者感染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的常见类型及耐药性,为制定有效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7-11月442例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针对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非典型EPEC(AT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凝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6种类型DEC共11对致病基因(escV、bfpB、stx1、stx2、elt、estIa、estIb、invE、astA、aggR、pic)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得到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多重PCR测定;应用微量稀释法检测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442例门诊腹泻患者中130例分离到DEC,占29.4%,其中10例同时分离到两种致病菌,6例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包括两种基因型;共分离到147株DEC,包括EAEC100株占68.0%、ETEC7株占4.8%、ATEC9株占6.1%、EIEC和STEC各1株,未分型29株占19.7%。结论社区DEC以EAEC最为常见,且出现ATEC感染;DEC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因致病性不同而异,临床治疗需考虑DEC类型并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哨点医院采集门诊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患者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阳性菌株进行复核和分析。结果共检测863份标本,分离出163株致病菌,分离率为18.89%,检测出沙门菌(SM)、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副溶血弧菌(VP)、志贺菌(SH)、类志贺邻单胞菌。阳性菌株中以SM感染为主(80株),占49.08%;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1株),占37.42%。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高峰。SM是辖区内引起婴幼儿腹泻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的SM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结论光明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主要以SM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应加强主动监测,做好腹泻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的构成和流行特征,监测病原谱变迁趋势,为本地区感染腹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2014年龙岗区两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 287—2008、WS 271—2007和WS 289—2008进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检测和诺如病毒等4种病毒核酸检测;对病原谱的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血清型别构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 707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 361株致病菌,阳性率为20.29%;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631份标本病毒核酸阳性,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结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引起深圳市龙岗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病原谱已发生变迁,应主动加强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导致患者腹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DEC感染导致的腹泻作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门诊腹泻患者的肛拭子标本1 876份作为总体样本,筛选出可疑菌落后通过生化及血清学试验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及血清型,并对检出病原菌进行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测定分析。结果 1 876份肛拭子标本共分离出肠道病原菌2 011株,DEC 102株占5.07%,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62株占60.79%,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28株占27.45%,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株占8.82%;EPEC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均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均>40.00%。结论 DEC在腹泻患者中检出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应明确病因针对性应用高效的抗菌药物,避免盲目应用抗菌药物造成的病原菌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朱晓云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21-1323
目的了解临沂市感染性腹泻病人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临床表现的病原分布。方法于2005年3月—2006年3月对临沂市区4所医院肠道门诊的636例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细菌病原学调查,对标本进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空肠弯曲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弧菌属、及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等常见致腹泻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197例病人中检出肠道致病菌207株,检出率为30.97%,其中以志贺菌属最高(56.04%),空肠弯曲菌次之(17.39%),EPEC引起的腹泻为12.08%,其他致腹泻菌的检出率均在10%以下。结论志贺菌属仍为临沂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急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与粪便常规检查均不具有特异性,明确诊断当以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测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10年-2014年北京市儿童感染性腹泻中病原菌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感染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北京市2010年-2014年腹泻患儿粪便中共分离肠道致病菌679株,其中DEC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22.09%;其次是沙门菌、志贺菌,分别占19.88%和18.56%。腹泻患儿肠道致病菌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1岁~3岁幼儿,男女比例为1.12∶1。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为高峰。检出的DEC以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主,占52.67%。沙门菌共分为34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主,占32.59%。志贺菌以宋内志贺菌为主,占80.95%。结论北京市腹泻患儿病原菌感染以幼儿为主,男性多见,夏、秋季高发,病原菌谱以DEC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检测急性肠道感染性腹泻中大肠埃希菌并了解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方法于2004年5~10月收集了我中心肠道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543份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凝集实验以检测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并用10种抗生素检测该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是急性肠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结论重视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有利于早期作出明确的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沙门菌侵袭蛋白A基因(invA)、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不耐热肠毒素基因(elt)、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侵袭力基因(ipaH)的方法。方法 优化多重实时荧光PCR的反应条件,检测系列10倍稀释的阳性菌DNA提取物。90份腹泻患者粪便样品经缓冲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BP)增菌6h后进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结果 多重实时PCR方法最低可以检测到10CFU/μl的福氏2aF301株、10。CFU/μl的鼠伤寒沙门菌和ETEC44815株。检测腹泻患者粪便样品,elt基因阳性率为14.4%(13/90),ipaH基因阳性率为5.6%(5/90);并从阳性样品中分离到3株elt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和4株ipaH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0h内完成,其中包括BP增菌6h。结论 建立了同时检测invA、elt、ipaH毒力基因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用于沙门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毒力基因鉴定及临床腹泻粪便标本的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分布,以降低婴幼儿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率。方法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2011-2012年婴幼儿腹泻病例357份粪便标本,按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程序用EC肉汤增菌过夜,增菌后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可疑菌用API 20E生化鉴定出大肠埃希菌,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相应的毒力基因。结果 357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37份携带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0.36%,携带毒力基因的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道侵入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检出率分别为8.4%、0.56%、1.12%、0.28%,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未检出。结论婴幼儿腹泻病例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主要由EaggEC引起,其次为EIEC,进一步证实对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毒力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暴发提供客观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10月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2 231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14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54%;其中4株EPEC均为escV(+)、bfpB(+)、stx1(-)、stx2(-),65株aEPEC为escV(-)、bfpB(+)、stx1(-)、stx2(-),39株EAEC中,35株aggR(+)、3株pic(+)、1株aggR(+)、pic(+),38株ETEC中19株elt(+)、14株estIa(+)、5株elt(+)、estIa(+);男80例,女66例,3岁的57例,占39.14%,45岁的51例,占34.93%。结论福建省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婴幼儿和中老年为主要病例构成;致病型别以aEPEC为主,EAEC、ETEC次之,未检出EIEC、EHEC;相关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携带情况,应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部分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污染情况,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四川省攀枝花、绵阳、南部县、德阳等地区食品、肉猪肛拭子和腹泻患者粪便样本,用含有头孢噻肟(终浓度为4μg/ml)的缓冲蛋白胨水进行增菌,接种ESBL平板,挑取可疑菌落,运用PCR方法鉴定菌株并检测耐药基因。结果共采集356份样本,其中食品样本186份、患者样本72份、猪肛拭子98份。从202份样本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56. 7%。从食品样本中分离出114株,猪肛拭子样本中分离出41株,腹泻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47株;耐药基因显示CTX-M型中Group2型最多,为104株。结论四川省食品、患者、肉猪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均有检出,肉猪分离株携带CTX-M耐药基因更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余杭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和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2016年哨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分析EAEC的基因同源性。结果 1 49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9株DEC,阳性率为10. 0%,以EAEC(68. 5%)和ETEC(22. 1%)为主; DEC感染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16种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9. 73%,而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敏感率达100. 00%;多重耐药株占19. 46%,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为26. 17%。102株EAEC分离株中发现65种不同的ST型。结论 余杭地区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季节分布特征; EAEC的ST型较分散,关联度较小,应关注EAEC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coli,DEC)是重要的食物中毒及腹泻病原.目前国际上把DEC分为五大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并掌握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采集腹泻患者粪便进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气单胞菌等8种细菌病原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4种病毒病原的检测。结果 524份腹泻患者样本,总阳性率47.14%,病毒感染高于细菌。2岁以下儿童在各年龄组中阳性率最高,达到53.80%;青铜峡市在各市(区)中阳性率最高,达到76.12%,不同地区、年龄组感染病原均以杯状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以病毒为主,细菌为辅,杯状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较为严重,应加强重点地区及人群的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减少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