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目的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从而构建DEC感染病原谱,以了解浦东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DEC的感染情况。方法从GenBank基因数据库中筛选5种DEC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该方法对2014年的11家腹泻监测点1 846份粪便拭子进行DEC检测。结果 1 846件粪便拭子中DEC总阳性率为14.90%(275/1 846),其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产毒性大肠埃希菌102株(5.53%),侵袭性大肠埃希菌3株(0.16%),聚集性大肠埃希菌68株(3.68%)。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DEC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为期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DEC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及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延平区2010—2012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平区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杆菌(DEC)检出情况及菌株特征。方法用多重和单重PCR方法检测DEC的EPEC/EHECeaeA基因、EHEC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ipaH和virA基因、ETEC ST和LT基因,对阳性菌株进行API20E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和PFGE试验。结果 2010—2012年DEC监测点共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504份,检出DEC 39株(7.7%),其中EPEC 23株(59.0%,以aEPEC为主,18株),ETEC 14株(35.9%),EAEC 2株(5.1%)。ETEC中ST基因阳性9株,LT基因阳性3株,均阳性2株。不同类型的DEC生化反应特性不同;对18株aEPEC进行PFGE,DNA片段得到较好分离。DEC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C是该监测点腹泻患者重要病原菌,以EPEC为主,建立健全基层疾控机构对DEC的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湖州市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情况和毒力基因分型。方法采集2016—2017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泻门诊就诊患者的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初步生化试验和多重PCR法检测致病菌和毒力基因。结果共采集1 058份标本,检出DEC 159份,检出率为15.03%。其中134株为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84.28%),13株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8.18%),12株为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7.54%),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DEC全年各月均有检出,6—8月为检出高峰期,检出率分别为23.33%、19.13%和21.00%。结论湖州市DEC感染主要以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夏秋季为感染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测能力与可能的对应关系。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均检出病原菌)粪DEC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血清学凝集方法与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生化鉴定方法。结果多重荧光PCR的DEC检出率为5.00%(10/200);而增菌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的DEC检出率为3.00%(6/200),有4例多重荧光PCR检测为阳性而血清学凝集方法未能检出经生化鉴定仍为大肠埃希菌;DEC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多重荧光PCR技术比较适合于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DEC的快速检测,弥补血清学凝集方法的不足,也应重视培养分离法对鉴定与药敏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福建省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做好防治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提取增菌液的DNA,再用实时荧光PCR(RT-PCR)技术进行相关病原菌检测,以了解5种病原菌在腹泻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检测206份样本,DEC总检出率为18.9%,各相关病原菌检出率: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为8.3%,均为不典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为1.5%,均为产耐热肠毒素-SL阴性、不耐热型肠毒素-LT阳性;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为1.9%,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为7.3%,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未检出。结论 DEC相关病原菌以EPEC和EAEC为主,其次为EIEC和ETEC,未检出EHE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病原谱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余杭地区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流行状况和病原特征。方法 对2014年-2016年哨点监测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分析EAEC的基因同源性。结果 1 49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49株DEC,阳性率为10. 0%,以EAEC(68. 5%)和ETEC(22. 1%)为主; DEC感染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差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16种抗生素中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59. 73%,而阿米卡星、呋喃妥因的敏感率达100. 00%;多重耐药株占19. 46%,产ESBL菌株的检出率为26. 17%。102株EAEC分离株中发现65种不同的ST型。结论 余杭地区腹泻患者DEC的感染类型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季节分布特征; EAEC的ST型较分散,关联度较小,应关注EAEC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市5岁以下急性腹泻病例的致病菌病原谱及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完善腹泻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云南省玉溪市开展了为期1年的腹泻病监测,综合运用分离培养和核酸检测方法对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多病原检测。结果共对382名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共分离到常见肠道致病菌51株(致泻性大肠杆菌26株,志贺菌9株,沙门菌8株,气单胞菌8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4%。夏季(5—7月)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38.9%,高于冬季(11月—次年1月)的7.3%,农村病例的检出率(17.6%)高于城区病例(7.7%)。2岁以上儿童的检出率(31.8%)高于2岁以内儿童(10.9%)。粪便标本的阳性率(23.1%)高于肛门拭子(6.0%)。结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是玉溪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腹泻患者和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携带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情况,为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485例腹泻患者和1 404例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可疑菌株分离,再用多重PCR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结果在1 889份样本中,检测出致泻大肠埃希菌361株,总阳性率为19.1%。其中腹泻患者阳性60例,阳性率为12.4%,EPEC最多,占18.3%,其次为EAEC,占16.7%。食品加工从业人员阳性301例,阳性率为21.4%,EPEC最多,占17.9%,其次为EAEC,占14.6%。非典型EPEC在腹泻样本和从业人员两类样品中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96.3%,且在此两类样品中EPEC中同时有ast A~+分别占9.1%和29.6%,而在ETEC中均存在ast A~+。uid A~+丢失率在EPEC、EAEC中分别为1.5%、3.7%。结论 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在两类样本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AEC为主。四川地区由DEC引起的腹泻及食品加工从业人员DEC携带率均较高,应加大监测和监管以促进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腹泻人群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毒力基因的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2-2013年监测医院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再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毒力基因。结果6370份粪便标本有253份阳性,共分离到DEC 262株,阳性检出率为4.0%(253/6370),9份标本发现两种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为42.8%,其中非典型EPEC占42.0%,典型EPEC占0.8%;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为38.9%,其中耐热肠毒素基因st阳性占24.8%,不耐热型肠毒素基因lt阳性占9.9%,st和lt均阳性占4.2%;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15.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为2.7%;检出1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血清型为O26∶K60。ETEC感染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各型DEC全年均有检出,且呈季节性变化。结论北京地区腹泻病患者DEC感染类型以EPEC和ETEC为主,且EPEC分离株多为非典型,并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型别DEC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检测肠道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并对疾病流行进行分析,为预防和诊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消化门诊腹泻患者84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粪便标本以及PCR基因检测方法检测病原菌种类,统计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情况。结果 841例标本中检出DEC 151例,阳性率为17.95%,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细菌(EPEC)22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4株、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株、弥散聚集性大肠埃希菌(DAEC)29株,分别占14.57%、0.66%、42.38%、9.39%和19.21%;仅eastA基因阳性未能分类20株占13.25%;发病年龄与DEC检出率:0~12岁为6.62%、13~59岁为75.50%、≥60岁为17.88%;DEC好发于夏秋季(6~11月),共检出DEC106例占70.20%。结论 DEC是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DEC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的人群检出率有所差异,好发于夏秋季,且年龄在13~60岁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PCR的方法检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耐热肠毒素(ST Ia和ST Ib)基因。方法:设计引物和探针,优化实时荧光PCR检测STIa和STIb基因的反应条件。检测ST阳性或阴性的20株大肠埃希菌和2株霍乱弧菌以评估方法的特异性。对90份腹泻病人肛拭子标本,经BP增菌4 h后以煮沸法提取DNA模板,直接检测STIa和STIb基因,阳性标本以普通PCR检测ST基因进行复核,并从阳性的初始肛拭子标本中分离鉴定携带ST的菌株。结果:实时荧光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0份腹泻病人标本中,9份标本ST Ib基因阳性(10.0%),2份标本为ST Ia基因阳性(2.2%);阳性标本以普通PCR复核,符合率为100%。在9份STIb基因阳性和2份ST Ia基因阳性的初始肛拭子标本中,分别有8份和2份分离到STIb基因阳性的ETEC和STIa阳性的ETEC。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用于ETEC菌株ST毒力基因鉴定和临床腹泻粪便标本的直接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腹泻患者的病原谱情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房山区2家二级医院收集未用抗生素的腹泻患者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及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共收集377例腹泻患者的标本,其中男性217例,女性160例;20~39岁患者占56.23%。检出肠道致病菌58株,检出率为15.38%。其中副溶血弧菌24株(41.38%);致泻性大肠杆菌19株(32.76%),包括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12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5株,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2株;沙门菌14株(24.2%),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检出肠道腹泻病毒42株(11.14%),其中诺如病毒GII型最多,30株。职业分布居于前3位的为:干部职员30例(31.25%),学生11例(11.46%),家务及待业11例(11.46%)。腹泻致病菌检出时间主要分布于夏秋季,检出高峰为6—9月。腹泻病毒检出高峰为3—5月。结论房山区腹泻患者病原菌种类多,应在继续加强监测的同时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安徽省儿童医院住院腹泻患儿病原学监测结果。方法 采用传统法检测安徽省儿童医院2016—2021年1 334例住院腹泻患儿粪便细菌,实时荧光PCR检测病原体核酸(包括沙门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类志贺邻单胞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并分析不同年份、年龄、性别、居住地及不同季节的住院腹泻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2016—2021年共收集病例1 334例,在1 334份粪便标本中检出770株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为57.72%,其中致病菌290株(21.74%),病毒480株(35.98%)。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为沙门菌(7.35%)和致泻性大肠杆菌(7.12%),检出率最高的病毒是轮状病毒(17.32%)和诺如病毒(10.72%)。2017年病原菌检出率最高,为66.10%,2021年病原菌检出率最低,为50.38%,随时间的推移,住院腹泻患儿病原菌检出率下降。不同年龄段腹泻儿童病原菌、病毒及总病原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14岁儿童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0.45%),而0~5岁儿童病毒检出率最高(4...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致泻性大肠杆菌(DEC)在腹泻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并掌握其流行特征和耐药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该区监测点医院上送的腹泻患者粪便样本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分型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1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试验。结果上送的817份粪便样本检出DEC 70份,检出率8.57%;其中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检出构成比最高。7—9月检出率最高,各型DEC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对萘啶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超过了50%,对奥格门丁、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也均超过了20%,对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最为敏感,未出现耐药情况。结论 DEC为宝山区腹泻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ETEC占比最高。夏秋季为主要流行季节,各型DEC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不明显,对部分常用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防控感染性腹泻暴发提供客观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2010年6月至2016年10月通过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和单重PCR检测方法确定其致病型别,并分析其毒力基因分布。结果 2 231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14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6.54%;其中4株EPEC均为escV(+)、bfpB(+)、stx1(-)、stx2(-),65株aEPEC为escV(-)、bfpB(+)、stx1(-)、stx2(-),39株EAEC中,35株aggR(+)、3株pic(+)、1株aggR(+)、pic(+),38株ETEC中19株elt(+)、14株estIa(+)、5株elt(+)、estIa(+);男80例,女66例,3岁的57例,占39.14%,45岁的51例,占34.93%。结论福建省存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婴幼儿和中老年为主要病例构成;致病型别以aEPEC为主,EAEC、ETEC次之,未检出EIEC、EHEC;相关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携带情况,应加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中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特异的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的实时荧光PCR法。方法根据Taq Man探针技术实时荧光PCR反应原理结合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在高保守区域设计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对10种标准菌株及15种临床培养分离菌株进行PCR检测,优化反应体系,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并对187份标本采用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10种标准株和15种临床培养株采用通用引物检测全阳性,9株革兰阳性菌株通过革兰阳性探针检测全阳性,16株革兰阴性菌株通过革兰阴性探针检测也全阳性。187例临床标本经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16.22%(30/185),培养法检出率为9.73%(18/185),2种方法革兰菌分型结果一致,细菌检出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探针实时荧光PCR法检测细菌16S rRNA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方便快捷等特点,可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病原学资料,早期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新型淬灭剂结合荧光PCR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幽门螺杆菌23S r DNA第2142和2143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设计引物和标记新型荧光淬灭剂的探针;提取幽门螺杆菌菌体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收集的55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同时与Taq Man探针和直接测序方法结果进行比对,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实用性。结果本试验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性地甄别23S r DNA第2142和214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除对应位点的探针出现荧光信号外,其他探针均为阴性。该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5%,样本灵敏度可达到1 copy/反应。对收集的55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检测到AA型菌株36株(65.45%)、AG型菌株15株(27.27%)和GA型菌株4株(7.27%),与Taq Man探针及直接测序结果均一致。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甄别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位点A2142G和A2143G。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相似文献   

19.
1993年我国新发现一类致泻性大肠杆菌,命名为产志贺样毒素侵袭性大肠杆菌(ESIEC),在1994年至1997年期间,流研所从山东、新疆等地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收集400余株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发现其中20%为ESIEC菌株〔1~3〕,这一结果提示ESIEC的分离率可能比其它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分离率都高。我们于1997年在辽宁地区首次开展这项专题调查,从217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经过初筛分离出可疑ESIEC菌株51株,其中有7株菌株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HPI毒力岛的基因irp-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材料:菌株来源于1个市级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一起外籍船员群体性腹泻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腹泻疫情进一步扩散,并防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方法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集腹泻船员的肛拭子、粪便样本,处理后利用实时荧光PCR法对样本同时进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测;同时对以上样本进行增菌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结果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14份样本(12份肛拭子、2份粪便)中13份沙门氏菌检测阳性,1份阴性,其他指标检测均为阴性;阳性样本中分离到的特征性菌落均符合沙门氏菌生化反应特征;血清学反应结果显示,以上菌株为沙门氏菌Ⅱ型。但从该外籍船上采集的食品、饮用水及环境样本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结论引起本次群体性腹泻事件的原因为沙门氏菌Ⅱ型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