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敞开式离子化质谱(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AMS)是一种能在大气压环境中对样品进行解吸并离子化,从而获得样品表面信息的新型质谱技术。由于其具有快速、原位、实时分析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筛查领域。本文从霉菌毒素类物质的检测,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快速筛查,食品本身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食品质量监控,食品组成成分分析和监测食品中的化学反应六个方面,综述了以实时直接分析(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DART)离子化技术为主的AMS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实时直接分析技术(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DART)是一种新型的原位电离技术,它无需或只需简单的样品处理便能在大气压下对不同类型的样品进行分析,因其具有快速、原位、实时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文结合DART的构造原理及其近十年来在食品质量(黄酮类、酚类及其他)与食品安全(食品霉菌毒素类物质、食品非法添加物质、食品有害物质及其他)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体系、6S[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洁(seiketsu)、清扫(seiso)、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现场精益管理是被生产企业广泛实践应用且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本文从体系结构、管理思路、模块接口等方面分析了HACCP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应用的可行性,建立了一种基于HACCP和6S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方法,阐述了HACCP与6S现场精益管理结合的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思路与方法,并以GB 478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MPN计数法为例,分析了该方法在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利用自主研发的单光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PI-MS 2000)检测呼气中的痕量特征物质,建立了一种在线呼气鉴别风味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SPI-MS在线检测人体食用榴莲糖、薄荷糖、柠檬糖后呼气的成分变化,再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CCs)、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及层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步验证结果,并通过回归预测值与观测值、置换检验模型对分类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3类糖果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差异明显,与PLS-DA及HCA模型分析结果相互印证,方法模型分析未知样品的拟合优度达到 99.7%。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线质谱识别人体食用糖果后的呼气,可以实现食品风味的在线快速鉴别。为SPI-MS 2000应用于食物在口腔中的残留及风味释放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固体脂质颗粒(SLP)是一种在医药领域广泛使用的脂溶性药物传递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以固体油脂取代了液体的油脂作为油相,对药物进行包埋。近年来,食品领域中也引入了这一传递系统,以用于类胡萝卜素、非极性风味物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脂溶性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中的传递。主要介绍了SLP的特点、用途、制备方法以及应用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并分析了影响SLP形态结构和性质的因素(固体脂质和乳化剂)。还对SLP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着重介绍。最终结合以上信息对SLP在食品生物活性物质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坤  李忠海 《食品与机械》2016,32(3):217-221
碳纳米管(CNT)是纳米碳材料中的一种新型材料,文章主要介绍碳纳米管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改性方法,及其在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和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刘萍 《食品与药品》2011,(9):373-374
食品理化检验(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food)是以分析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为基础,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研究食品营养成分和与食品安全有关成分的理化检验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它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与食  相似文献   

8.
食品理化检验(physical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food)是以分析化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为基础,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研究食品营养成分和与食品安全有关成分的理化检验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它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与食品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综述了食品乳状液稳定性的七种检测方法,包括光学法(激光粒度仪法、Turbiscan法、Lumisizer法、透射光浊度法)、电荷分布法、流变法、界面吸附法、微观结构法(显微镜观察法、原子力显微镜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法)、高速离心分析法、直观观察法。结合实例,分析七种检测方法在食品乳状液体系中的应用。为乳状液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对食品中有机磷杀虫剂(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OPPs)残留分析技术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评述了前处理方法如固相萃取、基体固相分散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固相微萃取和液相微萃取等技术在分析中的应用。概述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等检测技术用于分析食品中OPPs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GC-MS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聚苯乙烯发泡餐盒中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己烷超声提取发泡餐盒中的化学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在NIST质谱检索库检索的基础上,结合保留指数对化学物进行定性分析,再用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个物质的含量。3 种发泡餐盒分别分离出35、39、38 种化学成分,分别确定了其中25、27、23 种物质,大都为含有苯环的有毒有害物质,相对标准偏差在2.26%~6.06%之间。本方法提高了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为发泡餐盒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微波辅助萃取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分离技术,具有许多突出的优势。该文综述了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包括有效成分的提取、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及食品分析,讨论了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前景,以期加速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玛咖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评价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玛咖(Maca)的基本情况、营养成分评价和功效成分分析、安全性评价(包括人群资料、急性中毒、遗传毒性、小鼠精子畸形实验、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玛咖(Maca)的研究和开发前景(包括玛咖种植基地研究、玛咖新资源食品开发、玛咖功效成分和相关功能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化学计量学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倪永年  黄春芳 《食品科学》2003,24(2):154-158
综述了化学计量学在食品过程分析,类别分析,掺伪分析,感观分析及食品成分和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综合评估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对食品安全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价,构建食品安全评价模型。方法利用主成份分析原理,对指标值进行同趋势化和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出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无量纲后数据相关系数矩阵R;求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方差贡献率;确定提取的主成分个数。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加权值后计算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结果我国的食品安全综合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但却稳步上升。结论应继续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食品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并且有些成分间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挖掘和发现有效活性成分是研究其健康功能的关键。目标成分敲出/敲入技术通过对比目标成分敲出/敲入前后食品功能的变化,从而可以高效研究目标成分对食品功能的贡献。中药研究中常将两种及以上活性成分有机组合,可以发挥更好的功能效果,因此目标成分敲出/敲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应用较多,而在食品领域应用较少。随着化合物分离技术的不断成熟,已有食品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应用了该项技术的思路,但该技术在食品领域并未得到系统的应用。本文概述了目标成分敲出/敲入技术发展、分析流程及在食品功能领域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目标成分敲出/敲入技术在食品功能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单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并且就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评述,主要包括ELISA用于食品微生物、食品中的毒素、残留农药和其他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脂质体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近5年来,脂质体在充当营养新剂型或敏感成分保护性载体,构建食品酶微囊反应器,作为特殊食品组分的缓释载体,充当食品组分抗氧化评估体系,充当食品分析工具以及天然、安全的新颖食品脂质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均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分析主要集中于对小分子代谢物综合分析,是对代谢靶标分析、代谢轮廓分析以及代谢指纹分析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合。传统的食品分析主要分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可在一种食品中检测到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化学成分,从而为食品的鉴别、安全、加工、营养研究等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文章综述了代谢组学的分析技术、样品制备、数据分析方法,并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食品营养、食品质量鉴别和食品风味研究方面的应用,旨在为食品代谢组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