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力量.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培养主体上,重学校轻行业企业;在培养目标上,重形式轻内涵;在培养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培养范式上,重教书轻育人.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生了转向,培养目标从单一导向转向多元发展、培养内容从"双基论"转向"核心素养"、培养范式从"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实践家".基于此,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追寻职业意义,树立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意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兼顾情感和智力培养;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反思实践家;建立积极保障制度,促进主体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师资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却存在着诸多难题,"职前培养"先天不足、培养政策体系不健全、行业企业未能充分参与、职业院校缺乏长远培养规划、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薄弱,致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成效甚微。为此,我国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亟需构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职业院校与教师"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方能解决培养中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3.
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阻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并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专业化培养体系、完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2035年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分析了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剖析了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培养职业院校高层次"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路径,旨在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为国家现代化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5.
<正>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目标。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途径是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但由于教师自身及企业方面原因,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要真正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除了加强管理与考核,还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发展良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制度安排,如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标准化、实施教师到企业实习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等。为进一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应继续创新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比如:实施认证与分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化建设以及加强职业院校校本层面的制度安排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强 《教育探索》2011,(4):123-1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而目前双师型教师建设在概念标准上、政策上、管理上、教师培训、建设范围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建议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要在完善制度、制度政策、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广纳人才、加大投入、健全...  相似文献   

8.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化教师团队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发挥高水平团队的示范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助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需从准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教师培养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健全团队管理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明确职教教师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实现培养机构的多元化;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建设和政策引导;优化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师传统观念,培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0.
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已成为职业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丈章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针对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缓解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提出在武汉城市圈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旨在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骨干作用,实现区域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促进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需要具有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相对独特性,又必然遵循建设过程中的一般共同性和普遍性.文章旨在通过对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抽样调查,剖析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困境,找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症结所在,文章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扫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教师在职业院校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也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的"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队伍结构、素质要求、认证机制、培训制度、考评机制六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做出了阐述,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正>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缺少科学系统的培训平台。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高校,实践能力低;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许多职业院校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  相似文献   

14.
查静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89-91
目前职业院校教学督导的工作存在着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工作目标和定位偏离、对"导"的效果缺乏跟踪反馈等问题。为此提出职业院校教学督导工作应该立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教学的专业水平、个体成长、教学经验的形成和"双师型"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建设"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家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是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教育的需要呢?"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双师型"教师占比低、按专业大类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文章据此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系列、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等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专业伦理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种范式转换。当前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重制度和规范发布,轻信念和心灵培育;重教师正规学习,轻教师非正规学习;重个体经验成长,轻学习发展共同体文化建设;重政治化,轻专业化;重约束,轻激励;重道德理想,轻道德实践等。为提高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水平和能力,在制度保障上,应落实教师专业组织的学术权力;在操作实践上,应内化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动力系统上,应注重对教师的心灵培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比例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在建设中重形式、轻能力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可采取建立专业教师培训平台,完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坚持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之一。全面实施"双师型"教师的系统化、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必须厘清"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脉络,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模型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政、校、行、企、师"五位一体化"培养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体化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