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将计算机专业相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设计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融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地方理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有其特殊性,本文从教育技术学本科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践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政策等几方面探讨了地方理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环节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以专业岗位技能调研为起点,分析了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紧紧围绕能力形成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构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条件、课程、内容、管理和评价等五个子体系的相互配合下,推动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部推行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依照我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围绕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全程化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析现阶段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与专业认证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明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从课程教学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2个角度介绍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科教育框架重构,针对学生培养过程控制提出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重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和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普通院校本科IT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生源、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和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贤文  殷志祥  李勇 《计算机教育》2009,(17):135-136,114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联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一门新兴专业,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很多学校已具有较完善的理论课程,但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不利。我们经过多年的积淀,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与优化。  相似文献   

8.
崔艳荣 《软件》2013,(1):173-174
探讨了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给出了专业教学体系规划,形成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实践证明,该人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发展空间被挤压等弊端,我院构建了实现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通过双师、双轨、双证等途径促进计算机学科学生专业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软件》2016,(10):7-9
在当前我国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认证过程中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群体系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并为推动软件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了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措 施。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工程专业应从招生、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 改革与实践,明确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  相似文献   

12.
该文针对高职教育现状,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根据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设计思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置课程体系,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三个方面来介绍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对国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民办高校人才定位与传统培养方式存在的矛盾,提出将CDIO教育理念与"3+1"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实现学校"本科学历+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目标,最后针对网络工程专业介绍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相似文献   

14.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计算机领域迅猛发展的软件工程学科,如何设置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满足社会即时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型软件工程人才,一直是软件工程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为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们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多层次体系,建立了新的实践环节多层次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体系互为支撑、互为补充,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平台,从特色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精品课程、远程辅导等多方面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实训、就业等资源。  相似文献   

15.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本质,详细分析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测评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以建立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定位基础上,结合我校实施的以全面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大一通识教育和后三年专业教育的课内和课外培养方案改革,并重点探讨了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外培养评价思路,为探索通识教育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平台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信号与系统”双语教学初探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该课程的特点确定的授课方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本文从教学内涵出发,分析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前提,并对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如何满足工程认证标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紧密围绕新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实验、建设线上资源、完善教材、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demand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he issue of how to build core competenci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his paper takes "consolidating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traini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with "reconstructing the core course platform,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reating an innovation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expound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concep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reform.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业教育,既有利于适应和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宗旨与特质。从培养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模式。在加强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作出实践性的思考与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