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综合自然地理的学科特点,课程任务和近年来的发展动态,确定了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认为必须从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优良学风,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提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关于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地理课程在高等学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阐明了现代自然地理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指出了目前大学自然地理教学存在的知识老化、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自然地理的哲学思维和方法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高等学校地理专业自然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3.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本文试从素质教育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要求出发,结合自然地理学学科特点与发展情况,对现行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思考,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地理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明确了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基础地位的前提下,阐述了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之后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参照其它院校的开课情况,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高师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急需要改革与创新。改革和创新关键要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从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的新视角出发,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队伍和教材建设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自然地理学和测绘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存在的不足,构建了《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体系,提出了在教学中应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探究性学习训练,以适应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优秀测绘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从培养21世纪中学环境教育所需的新型师资人才的要求出发,探讨师范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问题,是师范地理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师范地理学科环境教育较为薄弱的现状,阐述师范地理学科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和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经,提出了加强师范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对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成果起关键作用,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传统学科,其涉足领域相当广泛,地理学科在高校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分支,随着时代进步、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已经相互交叉融合。作者对国内外学者在地理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内部融合,地理学科与经济学、旅游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近距离”交叉,以及地理学科与艺术学、医学、计量学等学科之间的“远距离”交叉。研究认为,地理学内部融合有待重视,“近距离”学科交叉有待深入,“远距离”学科交叉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立岩 《科技资讯》2009,(6):189-189,191
自然地理学对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生态文明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教学过程一直以人地关系为线,贯穿着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自然地理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学科现设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二级学科,并设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心、土地评估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中,人文地理学科和自然地理学科均是院级重点学科,2002年人文地理学科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刚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08-110,144
随着我国高等地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急需要改革与创新。改革和创新关键要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从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发展的新视角出发,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队伍和教材建设、构建综合考评体系是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既是自然地理学深厚的科学传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自然地理学可创新之所在。曾经在国家开发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的自然地理学,要立足传统主旨和学科基础,针对社会的新需求,在人与自然关系调控、国土整治和资源保育诸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建立贴切的“物理”模型,并重视机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明确界定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问题,尤其搞清不同尺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学家可创新和可对全球变化作出独特贡献之处。在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展开对独特问题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往往能作出创新成果。自然地理学要突出我国特色,重视我国国情,这既是解决实际问题之所需,也有利于加强我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教育地理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建立教育地理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及学科结构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教育地理学是一门从地理学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系统研究教育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及教育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边缘性科学,其研究既填补了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又为教育科学的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对促进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及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地理学的独特之处是“目中有人、目中有理、目中有天、目中有地”。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不但类型丰富而且区域差异较大,季风湿润区、青藏高寒区以及内陆干旱区构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格局,也造就了温度与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显著空间异质性。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地理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色,在全国范围布局了地理学研究院所15家以上,开设地理学专业的高校院系有130余家,地理学从业者超过3万人。得益于这样庞大的研究队伍,70年以来,中国地理科学研究在多个研究方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正>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拥有地理学博土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现学、人文地理学、地阁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遥感信息科学与工程、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生态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课程与教学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经济地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总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13个学术型硕上点,环境工程、学科教学(地理)、旅游管理3个专业学位点。  相似文献   

16.
张翔  詹沐清 《科技信息》2006,(7):199-200
课程整合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课程整合的内涵及核心要素,指出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物学可以说是与环境教育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了生物学教师如何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发挥学科优势,把环境教育贯穿于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必须把土地类型理论作为其核心内容,并提出土地类型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科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龙头。  相似文献   

19.
自主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近年,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课程教学已得到广泛应用,如何将此技术运用于课堂来开展自主教学,积极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文章以《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的自主教学为例,提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教学的实践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以自治区重点学科“绿洲学”为学科支撑,依托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应用经济学等学科,丰富了绿洲学、地理学的学科的研究内容。学院现已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管理等5个硕士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