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以及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和心血管系统的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3例(69.17%)。颈动脉重度狭窄11例(9.17%),具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征象92例(76.67%)。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同侧组单纯主动脉硬化发生率80.43%(38/46),明显高于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同侧组的63.51%(54/74,P<0.05)。结论主动脉粥样硬化是除颈动脉斑块外,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而颈动脉狭窄程度则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ATL-3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及阻力指数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82.5%,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5%.97例高血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66例,检出率68%;49例血脂异常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23例,检出率47%;14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病变5例,检出率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及头部MRI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头部磁共振(MRI)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220例患者中145例(65.9%)检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梗死侧斑块的发生率为66.8%;38例(17.3%)发现有颈动脉中重度狭窄,28例(73.7%)在梗死灶同侧;48例(21.8%)有颅内动脉狭窄,32例(66.7%)梗死灶在狭窄动脉的供血区域.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颅外颅内动脉的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外颅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及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44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回声特征,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及腔隙性脑梗死(LI)进行比较.结果TIA和A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6.5%和71.5%,明显高于LI患者;前两者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结论TIA及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彩超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改变和意义。方法:对42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和38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发生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18.4%),左侧多于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 2 0 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检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 ,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梗死组和复发梗死组 ,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和中、重型组。分别对以上各组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积分、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①多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88.5 % )高于单发组 (72 .9% ,χ2 =8.2 88,P <0 .0 1) ,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高于单发组 (χ2 =3.974 ,P <0 .0 5 ) ,多发组较单发组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斑块积分值均高于单发组 ,收缩期峰值流速减小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5 ,P <0 .0 1)。②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 (91.7% )高于首发组 (78.2 % ,χ2 =5 .2 39,P <0 .0 5 )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首发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复发组较首发组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1)。③轻型与中、重型脑梗死组比较 ,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 ,程度重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8.
徐丰  朱铁兵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99-200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经CT或MRI确诊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应用彩色超声仪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并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性质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程度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非脑梗死侧组明显高,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病理性质与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改良脑卒中试验(M—TOAST)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常见危险因素及踝臂指数(ABI)异常、颈动脉彩超异常在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1年5月入院的急性脑梗死150例,根据M—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及ABI异常、颈动脉超声异常与TOAST亚型的相关性。结果本组M-TOAST病因各亚型分布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T)101例(67.3%),小血管病变(SAD)14例(9.3%),心源性栓塞型(CE)23例(15.3%),不明原因卒中(SOD)9例(6.0%),其他原因卒中(SUD)3例(2.0%)。卒中危险因素各组吸烟史以及高血压的比例均较高,但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ABI异常及颈动脉彩超异常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T型合并血脂紊乱比例高于SAD型及CE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3),后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颈动脉彩超异常率AT型明显高于SAD型及CE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D型与CE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CE型合并心脏病比例显著高于AT型及SAD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D型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AT型及CE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1);CE型ABI指数异常显著高于AT型及SAD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M—TOAST分型中AT型为最多见的病因,吸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颈动脉彩超异常与AT密切相关,糖尿病与SA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血管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了解彩色多普勒对脑梗塞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塞患者和36例健康人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二维超声切面显像与彩色多普勒检测。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测定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舒张期血流峰值,和阻力指数。结论彩色多普勒能清楚显示脑梗颈动脉病变情况,有效评价其血流动力学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对脑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对9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98例患者中,7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者20例(28.5%),颅内段者32例(45.7%),颅内、颅外均受累者18例(2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10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观察,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径、内一中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102例脑梗死患者中,75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3例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率为55.6%,以硬斑为主,主要分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脑梗塞患者的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与脑梗塞灶的侧向符合率为87.2%.脑梗塞患者梗塞侧的血管内径,内膜至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上述各项参数结合彩色多普勒在血管腔内的显示情况可作为综合判断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近心端角度测量的价值.方法 176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67例)与非脑梗死组(109例),运用线阵探头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查,于颈动脉短轴观测量血管面积和残存管腔面积,计算颈动脉面积狭窄率,于颈动脉长轴观分别测量软斑块的厚度和近心端斑块角度,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软斑块近心端的角度明显大于非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近心端角度13.0°作为判断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1%、71.6%.而颈动脉面积狭窄率和斑块厚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角度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