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温明明  牟泽霖  万芃  石扬 《声学技术》2016,35(6):512-517
深海中存在着众多的不均匀"水团"、分层、深海生物圈以及海底逸出气泡等,这些散射体对入射声信号的散射构成了深海体积混响。通过测量获取深海水体散射目标的散射强度,研究不同海区不同时间的体积混响,对进一步认识深海声学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主动声呐系统的性能预报。从深海中的主要散射体的组成、分类及其特征出发,介绍了一种深海体积混响及散射特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垂直向下发射窄波束测量各个深度层上的散射强度,用直观的声学图像显示强度值。构建试验系统在南海进行了深海试验,通过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发现,深度100 m以内的鱼类和处于深海散射层的海洋生物是深海体积混响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2.
"不规则海域"是水平边界和海底边界形状不规则的海域。从边界混响产生的物理机理出发,以射线声学为基础,用Lambert散射定律计算海底和侧壁面的散射,建立浅海不规则海域混响强度模型。该模型仿真计算出的收发合置平均混响强度与实验数据测得的混响强度相符。该混响强度模型能准确地计算此类海域的平均混响强度。  相似文献   

3.
张明辉  孙辉  李军丰 《声学技术》2004,23(Z1):44-46
以射线声学理论为基础,推导出典型海洋环境下各类多途声线的海底混响平均强度计算式,在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类多途声线海底混响的相对大小以及它们对总混响的贡献,以确定用射线线声学方法计算海底混响时,最有效的多途声线数.  相似文献   

4.
收发分置式声纳系统混响仿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胜  常绪成 《声学技术》2010,29(4):355-360
给出了收发分置式声纳系统混响的一种仿真方法,首先推导出收发分置式声纳系统的体积混响、海面混响、海底混响的等效平面波混响级公式,并由等效平面波混响级公式计算出平均声强度衰减规律,与由声线法计算平均声强度衰减规律相比,仿真实现时计算更简单。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平均混响强度衰减规律分析和统计特性与时间相关特性检验,与理论值相比较具有一致性,为收发分置式声纳系统的目标检测、信息传输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IR-1是仿真度极高的脉冲响应混响处理器插件,通过房间混响的声学特性系统采用时间线卷积的算法,可对混响时间、混响特性、混响效果参数、混响声阵包络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具现场感的混响效果。  相似文献   

6.
B5 混响场中强声场的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元平 《声学技术》1996,15(4):179-181
本文讨论了混响场中最主要的声学参数声压的测量方法,指出用一专用的测试仪表一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方便地快捷地完成的混响场声压及频率的测量,同时,通过清洗机及声化学的测试说明声学技术,该测量仪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7.
张磊  郑旭  陈军  郝志勇 《振动与冲击》2020,39(8):258-263
不同于以往的理论、经验设计,采用低频段的声固耦合法、中高频段的统计能量法(SEA)对设计的混响声场进行声学分析,提高混响水平。根据虚拟结果建立混响箱实物,置于半消声室内进行测试,混响箱结构本体的噪声衰减量超过50 dB,混响时间达到混响要求,混响场内不同位置声压值差距均小于2 dB,该混响箱设计满足混响声场的要求;将SEA法隔声计算结果与应用混响箱-消声室法对板件的隔声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良好;因此该实验方法能实现很好的隔声效果。通过该方法可快速对单层板及夹层板件进行隔声测试,发现吻合频率效应对隔声性能影响较大;以上研究对工程应用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颖  赵薇 《音响技术》2013,(6):50-54
随着多通道音频制作技术的发展,多通道的混响效果处理成为发展的趋势.传统方法操作复杂,且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而人工混响方法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单声道和双声道实现阶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多通道混响方法,通过实验得到房间脉冲响应,由此计算出了一些重要声学参数,最后将房间脉冲响应与一干信号进行卷积,实现混响效果.处理后的干信号,再现了原房间的混响,具有较强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9.
厅堂的冲激响应时间很长,应用传统的多级延时数字混响系统和Schrocdcr级联全通数字混响系统的设计方法很难在实时处理、存储量、延迟和失真较小的条件下产生逼近给定厅堂自然声学的人工混响效果。根据厅堂的冲激响应频谱能量绝大部分集中在低频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多速率抽取与插值信号处理技术的FIR数字混响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能在实时处理、存储量和延迟较小的条件下逼真地模拟所需的各种厅堂的混响特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以海底混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混响仿真时通过时空离散化处理降低计算量的方法.以混响的点散射模型为基础,海底混响认为是海底散射体对发射信号的响应,用线性网络对其进行描述,得到冲击响应函数.通过对冲击响应函数时间离散射化处理,相应的对海底进行空间区域划分,进而把散射体散射信号叠加时的叠加总数转化为时间域离散化之后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材料吸声系数混响室法测量分析,确定了该类方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对不确定度构成分量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吸声系数的测量不确定度主要由混响时间测量的不确定度所决定,混响室体积、试件尺寸和声速测量的不确定度对吸声系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贡献很小。混响时间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取决于混响室声场扩散程度,而测量装置本身引入的不确定度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
杨小军  沈勇  乐意 《声学技术》2011,30(1):93-97
在混响室中测量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时,需要进行混响室中有吸声材料时混响时间的测量和没有吸声材料时混响时间的测量,两者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所测材料吸声系数的准确度.通过统计声学和波动声学的基本原理对混响室中混响时间测量的空间偏差和重复偏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多组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在南京大学混响室中实测了空场...  相似文献   

13.
许策  赵相霞  章新华  兰英 《声学技术》2010,29(3):327-330
混响背景下主动声纳的接收信号是否具有可分离性是盲分离在主动声纳抗混响中获得应用的前提条件。在建立混响背景下的接收信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模型中源信号间相关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接收信号是否具有可分离性的判断准则:在绝大多数时延条件下相关系数很小的发射信号,其混响背景下的接收信号具有可分离性。通过主动声纳的两种发射信号(CW和LFM)的仿真和海试实验研究对这一准则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对于符合可分离性判断准则LFM信号,实验结果验证了其混响背景下接收信号的可分离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大剧院观众席采用座椅下送风、顶部回风的“置换通风”空调方式,但目前国内外缺乏对此类风口气流噪声的研究,缺乏可信赖的实验数据,因此委托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采用混响室精密法测量了两种样式的座椅下送风风口在不同风量下的气流噪声声功率级,测量结果表明:两种风口气流噪声都很低,且无实质性差异,均满足国家大剧院剧场观众席噪声控制指标。实验解决了国家大剧院座椅下送风风口选型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为其他工程和同类风口的气流噪声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混响时间是剧院建筑声学设计的核心指标。在进行混响时间仿真计算时,由于耦合空间的缘故,通常会将观众厅独立出来,并在舞台台口处设置一个等效吸声面,以反映舞台空间和观众厅的相互作用。然而,对于不同体型、不同吸声条件的观众厅与舞台空间,舞台台口应有不同的等效吸声参数。通过对观众厅与舞台空间混响混响时间的分别计算,推导出一组舞台台口等效吸声系数。根据观众厅有无舞台空间的实测结果,在无舞台时混响时间的基础上,利用Odeon软件拟合舞台台口吸声系数,来匹配有舞台时的观众厅混响时间。通过Odeon模拟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舞台台口等效吸声系数。舞台台口的等效吸声系数与观众厅、舞台空间各自的混响时间及体型都有关,不宜通过设置一个经验化的简单参数,来指导剧院的声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混响的感知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方朔  盛胜我 《声学技术》2009,28(6):701-704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混响的主观感知和客观评价方面的研究,着重总结了声能衰变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频率特性以及听音信号强度等因素对混响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室室内最佳混响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信噪比和混响时间是影响教室室内语言清晰度的主要凶素,教室室内信噪比的最佳下限值已有研究结果,但教室室内最佳混响时间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对教室虚拟声环境下的语言清晰度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组问数据两两配对比较法,对不同混响条件下的平均语言清晰度得分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高信噪比条件下,体积不超过200^3的教室中频混响时间控制在0.6s左右室内听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atigue lif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hollow rollers in pure normal loading. Different hollowness percentages between 20 and 80% have been tested to find the optimum percentage hollowness that gives the longest fatigue life. Two main models were built for this purpose: model 1 with two identically sized rollers and model 2 with two non-identically sized rollers. In each model, two cases have been studied: when both rollers are hollow and when one roller is hollow while the other one is solid. The Ioannides–Harris (IH) theory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fatigue life of the hollow rollers with respect to solid rollers under the same loading.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five different materials: CVD 52100, carburised steel, VIMVAR M50, M50NiL and induction hardened steel. The finite element package ABAQUS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tress and deformations in the loaded rollers. In general, the optimum hollowness percentage with the longest fatigue life ranges between 60 and 70% based on the kind of the material, whether the rollers are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size and whether one or both rollers are hollow. Using the IH theory for fatigue life calculation resulted in having infinite fatigue life for those rollers made of induction hardened steel that relatively has high fatigue limit value. Rollers in the optimum range are flexible enough to get the best redistribution of stress in the contact zone. For models of a hollow cylindrical roller in contact with a solid roller, the optimum hollowness is around 70%. When both cylindrical rollers are hollow, the optimum hollowness decreases between 60 and 65%. At the optimum hollowness,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fatigue life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models of one hollow roller and models of two hollow rollers, even though having both hollow rollers means less weight, thus saving more material and more stability for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文立森 《声学技术》2021,40(3):381-384
近20年来国内建成了大量的剧院,对于这些剧院整体上的混响时间特性规律,目前国内仍缺乏类似相关的研究。文章统计了国内50个1 200座以上的典型大剧院,根据实测数据分析了国内剧院混响时间的大小分布及混响时间与早期衰变时间、清晰度与明晰度、观众厅体积等参数的相关性规律;研究发现国内大剧院混响时间较世界上同等规模的国外歌剧院的推荐值略低,混响时间普遍大于早期衰变时间,清晰度与明晰度随混响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且变化幅度明显,国内声学设计师通过体积与吸声量同步控制混响时间,导致混响时间大小并不因观众厅的体积及每座容积而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国内大剧院的建筑声学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