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诊断为CHF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QRS间期分为QRS<120ms组和QRS≥120ms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QRS<120ms组与QRS≥120ms组心功能NYHAⅡ级和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NYHA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120ms组LVEF均值高于QRS≥120ms组,LVEDd均值小于QRS≥120m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CHF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显著降低,并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830电极起搏与普通翼状电极起搏的优劣。方法选择需进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59例,根据起搏电极及起搏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应用3830电极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患者)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28例(置入翼状电极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LVEF、左心室内径等指标。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均明显延长,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6个月QRS波群时限、左心室内径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减小,LVEF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830电极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翼状电极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加符合生理传导模式,QRS波群时限更短,更接近正常水平,对心功能影响更小,适合进行广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患者安装起搏器的不同部位的调查,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及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1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OT间隔部起搏组(简称RVOT组)93例和RVA起搏组(简称RVA组)9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采集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QT间期,于术前、术后1年行心脏超声检查,采集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参数。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HA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用于患者的心理评估。结果 RVA组及RVOT组术后QRS波群时限、QT间期较术前均延长(P<0.05),且RVA组QRS波群时限、QT间期较RVOT组延长显著(P<0.01);RVA组术前LVEDD、LVEF、LAD与术后1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RVOT组术前LVEDD、LVEF、LAD与术后1年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RVA组术前及术后1周HARS及HD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年有显著差异(P<0.05),RVOT组术前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VOT组较RVA组对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影响更小,为临床更适宜选择的起搏器植入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 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 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 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 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 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 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评估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BAS)患者的主动脉瓣环,探讨3D-TEE指导BAS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可行性。方法:分析我院成功行TAVI的BAS狭窄患者24例,对术前3D-TEE与多层螺旋CT(MSCT)测量的主动脉瓣环最大径、最小径、面积及面积衍生直径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两者面积衍生直径预测瓣膜型号,比较两者在指导人工瓣膜型号选择上的一致性。结果:3D-TEE与MSCT在测量主动脉瓣环最大径、最小径、面积、面积衍生直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ICC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0.781、0.885、0.869(P<0.001);3D-TEE与MSCT预测的瓣膜型号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二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3D-TEE可为TAVI提供瓣膜型号选择,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MSCT的替代手段,帮助临床选择合适的人工瓣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及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组34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组33例、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组39例;完善脑钠肽(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 HFrEF组QRS波时限长于HFmrEF组和HFp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mrEF组和HFpE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FrEF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大于HFmrEF组和HFpEF组(P<0.001),HFmrEF组明显大于HFpEF组(P<0.001);HFrE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大于HFmrEF组和HFpEF组(P<0.001),HFmrEF组明显大于HFpEF组(P<0.001);3组间HRV时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性(r=-0.43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科用药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4年2月昆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内科药物治疗,待心室率得到控制后行CRT;如患者心室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则行房室结消融术后再行CRT。根据是否行房室结消融术,将纳入患者分为A(内科用药+CRT,n=27)、B(内科用药+房室结消融术+CRT,n=27)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起搏比例、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B组患者的起搏比例高于A组(P0.05)。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LVEF及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LVEDD均低于术前,6 min步行距离、LVEF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首先采用内科药物治疗,待心室率得到控制后再行CRT,可以保证患者的治疗疗效和预后,且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出血风险,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QRS波时限对起搏器依赖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右心室起搏的患者112例,以起搏QRS波时限将患者分为A组(起搏QRS波时限<190ms)和B组(起搏QRS波时限≥190ms),并对每例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态随访心脏功能,以随访期间出现明显心功能下降为终点,观察起搏QRS波时限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同时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出现心功能下降将患者分为心功能下降组(Y组)和心功能无下降组(N组),并进行各因素与心功能下降之间的单因素分析,取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影响起搏器依赖患者心功能的因素。结果:平均随访(45.46±23.00)个月,40例(28.57%)出现明显心功能下降,其中,A组24例(27.27%),B组16例(66.6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Y组的起搏QRS波时限较N组明显延长[(176.58±22.71)∶(159.74±20.23)ms,P<0.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射血分数下降、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搏QRS波时限≥190ms、年龄及起搏时间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心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起搏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脏功能下降和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起搏器依赖患者起搏后心脏功能下降的预测指标。除此之外,左心室增大、左束支传导阻滞、射血分数降低、年龄及起搏时间也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心脏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电-机械同步性、起搏参数、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永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根据起搏部位分为LBBP组和RVSP组。比较两组起搏前后QRS波时限变化,起搏术前/术中、术后1及6个月、1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及心脏结构及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入选136例,其中LBBP组74例,RVSP组62例。LBBP组QRS波时限术前、术后无差异[(112.7±20.8)ms vs (114.9±10.9)ms,P>0.05],RVSP组术后QRS波明显延长[(142.0±14.9)ms vs (111.1±22.3)ms,P<0.01],术后RVSP组较LBBP组时限明显延长(P<0.01)。两组的阈值、阻抗在术后1个月较术中明显下降(P<0.01),后达到稳定,且两组相比无差异(P>0.05)。LBBP组术后6个月及1年LVEDD、LA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33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两组患者QRS波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左室壁厚度、二尖瓣返流、室内传导阻滞和住院死亡率间的关系。结果①QRS波时限120ms组LVEF、LVES、LAD、LVEDd均大于QRS时限120ms组;②两组间心功能分级、住院死亡率、室壁厚度、束支阻滞及房室阻滞发生率等无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对判断冠心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普通标准12导心电图选择窦性心律的DCM住院患者(DCM组)30例,符介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摄心脏正位片,比较两组心电图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LAED、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反流程度(MR),X线心胸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P-R间期(P<0.05)、QRS波间期(P<0.01)、LAED、LVED和LVEF(均p<0.01)及x线心胸比(P<0.01)明显不同,DCM患者中P-R间期或/和QRS波时限延长者具有更严重的MR和更低的LVEF(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R间期延长或/和QRS波时限延长与LVEF、MR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比例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的58例患者,,根据心室累积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高起搏比例组(心室累积起搏比例≥40%,n=34)和低起搏比例组(心室累积起搏比例40%,n=24),比较不同时间点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起搏QRS时限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LVEDD、自身QRS时限,术后1周起搏QRS时限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时,高起搏比例组患者LVEF、LVEDD与术前及低起搏比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QRS时限与术后1周及低起搏比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时,高起搏比例组患者LVEF、LVEDD与术前及术后1年相比均有明显恶化,起搏QRS时限与术后1周及术后1年相比均有明显延长(P均0.05),各项指标与低起搏比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起搏比例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高比例右室间隔部起搏会导致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振幅的改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作出总结,探讨此种变化特点对康复指导的意义.方法 选取70例2017年2月-2019年8月在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根据本组患者的QRS波时限将其分成QRS波≥120 ms组(32例)和QRS波<120 ms组(38例),再选取40名同一时期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将其列为对照组,对其均行心脏彩超、心电图等检查,观察并比较各组SV5+RVI振幅、SIII+RI振幅、12∑QRS总振幅(12导联QRS振幅之和),并对不同QRS波时限患者QRS总振幅、LVEDd、LVEF、LAD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SV5+RVI振幅、SIII+RI振幅、12∑QRS总振幅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差异(P<0.05);观察组中,QRS波≥120 ms组患者QRS总振幅、LVEF均低于QRS波<120 ms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大于QRS波<120 ms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左房内径(LA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其QRS波振幅随着时限的延长逐渐降低,且慢性心衰患者QRS波群振幅改变情况与其心功能的变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临床上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康复治疗时,首先要详细掌握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振幅改变情况的特点,并根据次特点为康复治疗的实施提供指导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希氏束起搏(HBP)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室起搏依赖(心室起搏比例高于40%)而植入永久起搏器且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132例。HBP成功者44例为HBP组,传统起搏组88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QRS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指标及起搏器参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再将各组患者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LVEF≥40%)患者及射血分数降低(HFrEF,LVEF<40%)患者,再次评价两类患者中HBP和传统起搏的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HBP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减小、二尖瓣反流(MR)程度减轻、左心房内径(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较术前加重(P<0.05),LVEF、LVEDD、MR程度、LAD均较术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132例患者中有HFrEF患者47例,其中HBP组20例,传统起搏组27例,HBP组HFrEF患者术后QRS时限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F升高、LVEDD减小、MR和TR程度均减轻、LAD缩小(P均<0.05);传统起搏组HFrEF患者QRS时限延长(P<0.05)。HFpEF患者共85例,其中HBP组24例。HBP组HFpEF患者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5);而传统起搏组HFpEF患者的LVEF较术前下降、MR和TR程度均加重(P均<0.05)。结论:对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力衰竭患者,与传统起搏相比,HBP均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这些临床益处在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40例为研究组,根据衰竭类型将患者分为收缩组(n=66)和舒张组(n=74),另选取同期非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应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评价心功能,检测所有入选者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浆NT-pro BNP水平。结果研究组QRS波时限显著长于对照组,收缩组QRS显著长于舒张组,研究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YHA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收缩组显著优于舒张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波时限与NT-pro BNP水平和NYHA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较长,血浆NT-pro BNP水平较高,且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差异,QRS波时限及血浆NTpro BNP水平能反映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不同起搏部位对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将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130例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A组(右室心尖部,35例)、B组(右室高位间隔面,25例)、C组(右室中位间隔面,28例)、D组(右室低位间隔面,32例)。比较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5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QRS波群时限、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1.5年LVEF降低(P0.05),A、D组患者术后LVEDV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LVEDV比较,A组最大(P0.05)。与术前比较,A、B、D组术后NT-pro BNP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术后1.5年四组患者NT-pro BNP比较,A组最大(P0.05)。术后1.5年四组患者QRS波群时限比较,A组最宽,C组最窄(P0.05)。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6%)低于A组(40.0%)及D组(21.9%)(P0.05)。结论右室中位间隔面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影响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可作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评估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01至2013-12于我院行CRT的慢性心衰患者27例(CRT组),同时连续选取药物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27例(对照组)。分组后所有患者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体表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血清白蛋白(ALB冰平、心率、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结果作为入院时基础值;定期随访,随访期间重复上述检查2~3次,取均值。结果:两组患者在分组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CRT组ALB、LVEF较入院时基础值升高(P0.05),心率下降(P0.001),QRS波时限缩短(P0.001),LVED变化不明显;对照组ALB较入院时基础值下降(P0.05),LVEF、LVED、QRS波时限、心率无明显变化,对CRT组P0.05的指标即LVEF、QRS时限、血清ALB水平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血清ALB水平是CRT疗效最为相关的指标(P0.01)。结论:CRT可以改善心室收缩功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推测血清ALB水平与CRT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QRS波群时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于安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4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不稳定心肌痛(UAP)患者3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患者4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患者29例,均给予12同步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NSTEMI和STEMI患者QRS波群时限100 ms比例分别为40.00%和41.38%,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5);冠心病QRS波群时限100 ms患者男性比例为71.79%,明显高于QRS波群时限≤100 ms患者(P0.05);冠心病QRS波群时限100 ms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Gensini评分分别为(51.90±7.20)mm和(81.24±31.11)分,明显高于QRS波群时限≤100 ms患者(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49.87±8.10)%,明显低于QRS波群时限≤100 ms患者(P0.05);冠心病不同QRS波群时限患者冠脉病变支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RS波群时限可能与冠心病患者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Gensini评分以及性别有一定关系,而心肌梗塞时,发生QRS波群时限延长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