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性眩晕是门诊上较为常见病之一.该病由颈椎骨质退变增生发生在钩突关节处,或椎体不稳致使钩椎关节松动,使横突孔出现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及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扭曲与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超声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健康成人颈部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描述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扫查方法与声像图特点。结果 (1)颈椎棘突扫查图像:颈椎棘突呈"栅栏样"声像,寰椎有"拱桥形"的后弓与"山丘状"的后结节,枢椎棘突宽大且末端分叉,而隆椎拥有高大突出的棘突。(2)寰枕关节与寰枢外侧关节扫查图像:颈2背根神经节位于寰枢外侧关节后内侧,椎动脉在寰枢外侧关节后外侧上行,之后走行于寰枕关节下方侧块背侧。(3)颈椎小关节纵切扫查图像:后面观呈"叠瓦状"图像;侧面观呈"波浪线"图像,颈神经后内侧支走行于波谷处。(4)颈椎横突横切扫查图像:颈6横突前、后结节呈"驼峰征",颈6神经根位于两结节间的深沟内;颈7横突仅有一个巨大的后结节,颈7神经根位于后结节前方。(5)颈椎钩突与钩椎关节扫查图像:钩突外侧紧邻椎动脉,内侧为椎间盘;钩椎关节呈"裂缝样"图像。结论超声是检查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1858年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在颈椎局部解剖的研究中发现,在C3~C7颈椎椎体上面的侧缘存在向上突起即钩突,它与相应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而形成一个关节[1-2],后被称为Luschka关节或钩椎关节[3].钩椎关节作为颈椎稳定的重要结构,它的周围有着重要的解剖毗邻,故与颈椎病的发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钩椎关节病变引起的颈椎病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钩椎关节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钩椎关节增生与骨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钩椎关节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和同年龄组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摄颈椎双斜位X线片,测量第3~6颈椎(C3~C6)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横向高度和宽度,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钩椎关节横向高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和宽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钩椎关节增生特别是关节横向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王炜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1506-1507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肿瘤常用的手术路径。颈椎前路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切除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直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迫;二是通过椎体间植骨,使椎体间融合,达到稳定颈椎,消除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动态性刺激。2007年4月~2010年8月,我院对55例患者施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40例,对照组24例;评价指标包括椎动脉(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突孔与椎动脉中心的最短距离);对比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统计指标间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椎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明显相关,并且横-椎距离越小,发生颈性眩晕的风险越大。结论:CT椎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无创、准确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而且可以明确颈椎骨质异常,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弹力弱,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不稳定,黄韧带肥厚、变性,钩突关节增生及小关节等继发性改变,导致椎管、椎间孔变形,狭窄,直接压迫神经根、脊髓,影响椎动脉交感神经出现的症状,临床称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94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形态,有无异常分支,有无狭窄。并评价横突孔有无狭窄以及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结果94例患者中,51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类型血管结构异常,横突孔狭窄或钩椎关节增生而不伴有血管病变20例,另有椎动脉内支架2例。血管及颈椎骨质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同时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小分支及其侧支循环情况,以及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型术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50套颈椎骨骼标本及30具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及对317例钩突放大斜位X线征的测量,提出了钩突放大斜位片摄片方法。研究显示此法对钩突的骨质增生和钩椎关节退行性变所致椎间孔变小、变形,并因此而引起的钩椎关节病的观察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病因与分型鉴别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病因鉴别 颈椎病的原因,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软骨及钩椎关节的退化变性,纤维环增厚,软骨变薄破损,造成椎间隙或小关节间隙狭窄导致了椎间韧带褶叠和颈椎不稳,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以至变形,正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软骨的退变,使之失去弹性,椎间孔变小,引发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的主要诊断靠X线,有以下几方面征象:(1)椎间隙变窄硬化,如髓核发生退行性变并脱出即形成结节。(2)钩椎关节或上下关节突关节增生,硬化,边缘变尖,间隙变窄。(3)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形成骨刺。(4)椎体后缘下缘至相对的椎板内缘之距离…  相似文献   

11.
超声诊断左椎动脉罕见变异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3岁.因长期头晕,近日加重而来就诊.查体:血压14.6/10kPa.椎动脉转颈试验阳性.经颅多普勒示:左侧椎动脉供血不足.x线平片示:颈4~6椎体有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临床诊断: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彩超所见:左椎动脉内径3.8mm,椎动脉颈段明显延长,呈"挥鞭"样走行于第六横突孔的前缘,弯曲进入第五横突孔,其后各椎体段走行正常.而左椎静脉从第六横突孔穿人.顺左椎动脉颈段继续向下扫查见左椎动脉颈段并没有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而是绕过左锁骨下动脉继续下行.用心脏探头锁骨上窝切面扫查见主动脉弓分出四支血管,左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间(图1).右椎动脉起点及走行正常.诊断:左椎动脉起点并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照分析X线、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张口位X线片,颈椎横断CT扫描及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结果 46例患者中寰椎两侧块与枢椎齿突间隙不等宽5例,横突孔狭窄、变形7例,钩椎关节增生28例,椎间隙狭窄并椎间盘膨或突出11例,生理曲度异常36例,颈椎失稳18例,颈椎侧弯或旋转移位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4例,内径异常11例,血流速度减慢37例。结论 X线平片、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3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较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颈椎病的X线表现的认识。方法对500例经临床和X线检查证实的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X线表现为颈椎间隙变窄和(或)椎体前后缘骨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不称,钩突增生,钩椎关节增生变窄与韧带钙化。结论掌握X线表现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提高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科采用 TDP颈部照射后,进行陈醋导入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 120例患者均经 X 线片和临床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68岁;病程<1年25例,1~5年28例,>5年7例;神经根型44例,椎动脉型10例,交感神经型3例,混合型3例;X 线片颈椎4~7椎体后缘增生34例,钩椎关节增生14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4例,椎间隙变窄8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1~72岁;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脊柱颈段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横断、矢状和冠状断面上分别观测寰枢关节、椎间孔等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横突孔等重要结构的径线。结果脊柱颈段横断面清晰显示寰枢正中关节、寰椎横韧带、椎间孔及脊神经根等,寰椎前后径7.18mm,横径7.42mm;矢状断面较好显示齿突尖韧带、椎动脉等,横突孔矢状径6.32mm(男)、6.14mm(女);冠状断面清晰显示寰枢外侧关节、脊神经根及钩椎关节等重要结构。结论脊柱颈段的三维断层解剖对颈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成人下颈椎椎体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X射线测量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文献多采用X射线侧位片椎体下缘线测量法,结果有较明显差异.对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及因年龄的结构退行性变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C<3~7>)关节突关节的倾角,并探讨年龄因素对倾角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测量实验,于2007-03/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2000-01/2006-12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骨科120例成年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方法:120例成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按年龄分为3组:16~30岁组(n=38),31~50岁组(n=43),51~75岁组(n=39).以传统的椎体下缘线和自行设计的椎体中线方法测量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比较2种方法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数据.主要观察指标:椎体下缘线法和椎体中线法测量致椎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数值.结果:①两种方法测量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在30°~72°,各节段均值均大于50°,以C5为中心分布,C7>C3>C4>C6>C5.②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C5变化最明显.16~30岁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下缘线法测量31~50岁组C4~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1);在51~75岁组,椎体下缘线法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5~0.01).结论: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椎体中线法受颈椎年龄因素退变的影响较小,是相对客观的一种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