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工栽培二色补血草前景光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野生在蒙古高原、内蒙古、新疆、西伯利亚地区,耐瘠薄、干旱、抗逆性强。以其高的观赏价值和奇妙的药用价值而备受人们青睐。 二色补血草是蓝雪科补血草属的越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  相似文献   

2.
二色补血草的人工栽培和迁地保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是蓝雪科(plumbaginaceae)补血草属的越年生草本植物,散生在典型草原之中,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一种牧草资源,开花前可作为家畜的饲料,花时美丽的花丛具有重要的观尝价值。由于草原环境的恶化和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花枝被不断采摘,致使二色补血草的分布面积和数量日益减少,部分地区已灭迹。为此,近几年我们通过栽培驯化的途径,对二色补血草进行迁地保护,初步获得成功。温度是二色补血草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限制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3.
在渭南的卤阳湖湿地,有大量的二色补血草生长,且状况良好。因此,作者就二色补血草的栽培、解剖结构、耐盐性、药理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提出了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了在渭南湿地建设和盐碱地治理当中,二色补血草的开发价值与存在的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二色补血草的根、茎、花、果的解剖与发育的解剖学特征需进行更多的研究;2.在二色补血草的耐盐性方面除了耐盐机制外,其对于不同盐类的抗盐性差别需进一步研究;3.二色补血草在渭南地区的人工栽培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4.二色补血草在渭南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为实验材料,用Hoagland营养液和200mmol·L-1NaCl、NaBr、NaNO3溶液分别处理12h,测定二色补血草盐腺的Na+分泌速率、叶片Na+含量和MDA(丙二醛)含量以及质膜透性,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探索可能与盐腺相关的转运蛋白,以探讨不同阴离子对二色补血草盐腺分泌Na+的作用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12h时二色补血草叶片Na+分泌速率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不同钠盐处理下叶片Na+分泌速率为NaCl>NaBr=NaNO3>Hoagland,而叶片Na+含量为NaBr>NaCl>NaNO3>Hoagland;不同盐处理下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利用Na-K-Cl共转运体专一性抑制剂bumetanide处理发现Na+分泌速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Na-K-Cl共转运体可能参与盐腺分泌Na+。  相似文献   

5.
二色补血草叶片泌盐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二色补血草盐泉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二色补血草叶下表皮具有花型盐腺,这些盐腺是由基细胞和帽细胞构成,植物体靠盐腺的泌盐孔和基细胞破碎释盐,表明二色补血草具有演化较高级的双重泌盐结构,是二色补血草能在盐碱地生长而不受盐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新疆2种盐生补血草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玲玲  刘萍  王军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27-1133
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切片法,对生长在新疆盐渍环境中的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Willd.) Kuntze]和耳叶补血草[Limoniumotolepis(Schrenk) Kuntze]的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2种补血草属典型泌盐植物,茎和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多细胞组成的盐腺;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其外切向壁增厚,表皮外还被有厚的角质层;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气孔与表皮细胞平齐,为不等型气孔;其中大叶补血草为异面叶,而耳叶补血草为等面叶.2种补血草茎中都散生有多轮维管束;大叶补血草根中还有大量通气组织等.研究结果表明,2种补血草的解剖结构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二色补血草(Limonium bicolor)为实验材料,用Hoagland营养液和200mmol·L—NaCl、NaBr、NaNO3溶液分别处理12h,测定二色补血草盐腺的Na+分泌速率、叶片Na+含量和MDA(丙二醛)含量以及质膜透性,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探索可能与盐腺相关的转运蛋白,以探讨不同阴离子对二色补血草盐腺分泌Na+的作用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12h时二色补血草叶片Na+分泌速率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不同钠盐处理下叶片Na+分泌速率为NaCl〉NaBr=NaNO3〉Hoagland,而叶片Na+含量NaBr〉NaCl〉NaNO3〉Hoagland;不同盐处理下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利用Na—K—C1共转运体专一性抑制剂bumetanide处理发现Na+分泌速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Na—K—Cl共转运体可能参与盐腺分泌Na+。  相似文献   

8.
金色补血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金色补血草[Limonium aureum(L.)Hill ex Kuntze]中首次分得5种结晶,经鉴定分别为:(Ⅰ)高北美圣草素、(Ⅱ)柚皮素、(Ⅲ)北美圣草素、(Ⅳ)杨梅树皮素-з-O-β-D-葡萄糖甙、(Ⅴ)杨梅树皮素-з-O-β-D-半乳糖甙。  相似文献   

9.
四种补血草属植物叶片泌盐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周玲玲  刘萍  陆嘉惠 《植物研究》2006,26(6):667-67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4种补血草属植物大叶补血草(Limonium gmelinii (Willd.) Kuntze)、耳叶补血草(Limoniu otolepis (Schrenk) Kuntze)、繁枝补血草(Limonium myrianthum (Schrenk) Kuntze)和簇枝补血草(Limonium auream)的叶表面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植物微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的上下表皮都分布有盐腺,且上表皮的盐腺密度大于下表皮,盐腺的基本结构相同,多由20个细胞构成,其中4个分泌细胞顶端的角质层中央有一小孔,植物体靠盐腺的泌盐孔泌盐。但4种植物在盐腺的密度、盐腺的大小、盐腺与周围表皮细胞的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植物在对盐碱生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促使其强烈地分化出泌盐结构,因而,具有明显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柱对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L.)Hill.)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北美圣草素(eriodictyol,1),柚皮素(narigenin,2),槲皮素(quercetin,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6,8-二羟基色原酮(6,8-dihydroxy—chromone,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化合物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1.
从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根部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山奈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奈素-3-O-β-D-(2-O-β-D-吡喃葡萄糖)吡喃葡萄糖苷(2),(+)-儿茶素(3),(-)-表儿茶素(4),(+)-没食子儿茶素(5),(-)-表没食子儿茶素(6),(E)-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7)和2,3,5,4′-tetrahydroxystilbene-3-O-β-D-glucopyranoside(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虎尾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虎尾草Lysimachia barystachys地上部分中分得8个已知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金丝桃苷(3)、芦丁(4)、3,5,7,3',4'-五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5),3,5,7,3',4'-五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6),3,5,7,4'-四羟基黄酮-3-O-(2,6-二-O-α-L-吡喃鼠李糖)-β-D-吡喃半乳糖苷(7),3,5,7,4'-四羟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苷(8).这些化合物除3,4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锥序蜜心果中酚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锥序蜜心果的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或与已知化合物对照,它们分别鉴定为(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ic acid carboxymethyl ester(1),3,4-二羟基苯甲酸(2),槲皮素-3-O-β-葡萄糖甙(3),山萘酚-3-O-α-鼠李糖甙(4)和槲皮素-3-O-α-鼠李糖甙(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4.
Ten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Elsholtzia densa Benth.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spectr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s following: n-nonacosane (1), succinic acid (2), 5- ( 3 ”, 3 ”-dimethylallyl ) -8-methoxyfurocoumarin (3), 5- ( 3 ”-methylbutyl) -8- methoxyfurocoumarin (4), 5- (3”-hydroxy-3”-methylbutyl) -8-methoxyfurocoumarin (5), 3, 4-dihydroxycinnamic acid ( 6 ), 5-hydroxy-3’-methoxyflavanone-7-O-rutinoside ( 7 ), quercetin-3-O-β-D-glucoside ( 8 ), 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 9 ), 5-hydroxy-4’- methoxyflavone-7-O-rutinoside (10). Among them, compounds 4 and 5 are new naturally occurring furocoumarins.  相似文献   

15.
从云南透骨草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山奈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1),番石榴苷(2),滇白珠甲苷(3),槲皮苷(4)(,-)-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木糖苷(5),五味子苷(6)(,–)-表儿茶素(7),异槲皮苷(8),金鸡纳素Ia(9),熊果酸(10)和2,5-双-(β-苯乙基)苯酚(11)。其中化合物1、2、9和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1是首次报导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扁桃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芒果属植物扁桃(Mangifera persiciformis C.Y.Wu et T.L.Ming)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没食子酸甲酯(1),没食子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槲皮素(4),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6)和芒果苷(7).其中化合物1、3、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藏药翁布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藏药翁布(Myricaria germanica)的6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利用光谱、波谱分析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5,,4’-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1),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2),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3),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4),柽柳素(5),山柰酚(6),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7)5,,7,4’-三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8),5,7,3’4,’-四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9),槲皮苷(10)和阿福豆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5、7~11为首次从水柏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金花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反复重结晶等方法对金花茶花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金花茶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9.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一引种虎眼万年青属植物Ornithogalum thyrs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3S,24S,25S)-23,24-dihydroxyruscogenin- 1-O-α-L-rhamnopyranosyl(1 →2)-α-L-arabinopyranoside(1),(24S,25S)-3β,24-dihydroxyspirost-5 -en- 1β-yl O-α -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2),β-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山奈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5),千层纸素A(6)和汉黄芩素(7).其中,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药理活性结果显示这7个化合物对HCT-8、Bel-7402、BGC-823、A549及A2780实体瘤细胞株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0.
牛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牛蒡根95%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牛蒡子苷(1)、山柰酚(2)、腺苷(3)、羟基茄碱(4)、spirosl-3-O-α-L-rhamnopyrannosyl-(1→4)-O-β-D-galactopyr-anosyl(5),其中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