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52篇
生物科学   3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胰腺提取物中两种可被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的热稳定蛋白。SDS-PAGE测定其表观分子量分别为17.7kD和6kD。经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磷酸化后,其最大磷酸参入量为8.8μmol/g蛋白。同时磷酸化作用导致17.7kD蛋白在SDS-PAGE中迁移率发生变化。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各种阳离子对磷酸化的影响,并对此两种蛋白可能具有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短期增温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参与者和调控者。全球变暖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加速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中释放碳,进而引起陆地碳循环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如何响应气候变暖等问题认识不足,尤其是缺乏低温干旱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增温响应的实验证据。为此,该文依托青藏高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草原建立的增温实验平台,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测定了2015和2016年生长季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各类群的生物量,在此基础上揭示气候变暖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增温处理导致2015和2016年生长季(5–10月)的表层土壤温度均显著提高1.6℃,同时也导致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了3.4%和2.4%(体积分数),但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及归一化植被指数。增温处理下,两年生长季旺期(8月)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为749.0和844.3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为43.1和102.1 mg·kg~(–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分别为17.9和8.4,但实验期间MBC、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与对照没有差异。PLFA分析的结果显示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主导,而丛枝菌根真菌含量最少,增温处理并没有改变不同类群的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是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异的主要因子,并且增温导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量分别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短期增温对紫花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在毛乌素沙漠的东南部,蜿蜒流淌着一条本不出名的小河——萨拉乌苏河,因历史时期河谷大量生长红柳,这条河一直以来也被称为红柳河。这条河的发源地是陕西西北部黄土高原之白于山北麓的吴起县,自此向北穿越长城,流经定边县和靖边县黄土丘陵区,至靖边县宁条梁东南的新桥一带,进入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洼地,之后蜿蜒曲折北上,在二层河滩附近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清水沟湾一带,再沿东北方向流入乌审旗,辗转滴哨沟湾、杨树沟湾、东沟  相似文献   
4.
广州长岗山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华南地区城市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对广州市长岗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为期1年的逐月采样调查,共采获凋落物土壤动物21 817头,隶属于3门9纲22类群,其中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二者占全年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70.3%;蠕形马陆亚纲、等足目、蜘蛛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幼虫和双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它们的个体数占全年土壤动物总个体数的27.0%.这些主要类群的相对多度和密度随采样季节而改变并与凋落物的湿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蜱螨目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降雨量最多的5-8月;弹尾目的密度高峰出现在2-7月;缨翅目的密度高峰在8-12月,凋落物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使缨翅目密度降低;鞘翅目的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5-8月、11月和翌年2月,而蠕形马陆亚纲的密度高峰期集中在5-6月,而其余月份的密度维持在低水平.蜱螨目(A)和弹尾目(C)个体数之比的大小不一定能反映同一气候带土壤动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因为即使在同一地点,不同的采样时间也会造成A/C值差异悬殊.保留城市森林凋落物对提高城市森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参EST资源的SSR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055条人参EST序列中搜索出791个SSR,其出现频率为11.21%,平均长度为21.37bp,平均分布频率为1/5.7kb。二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占全部EST-SSR的56.89%,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的占全部SSR的21.11%。AT、GAA是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重复基元类型,分别占28.89%和10.18%。  相似文献   
6.
电压-门控Na+通道由1个可单独发挥作用的α亚单位和2~4个起辅助作用的β亚单位构成,在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采用RT-PCR法对5个不同发育阶段(P1、P9、P40、P80、P120)Wistar大鼠16种不同组织的9种Na+通道α亚单位及1种β亚单位的mRNA进行检测发现:同种类型Na+通道mRNA在大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不同,不同类型Na+通道mRNA在大鼠同一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其中,神经系统和心肌组织中Na+通道mRNA的表达最高,随着日龄的增加,Na+通道mRNA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变化趋势不同.Na+通道在全身组织中的广泛分布及随发育周期的不同变化趋势,为离子通道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04,24(9):1871-1877
采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模拟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格局下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从土壤侵蚀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尺度上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降低立地尺度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各种土地利用方案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异都很显著,相对来说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提高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性,降低土壤侵蚀危险的空间聚集度.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以LU75>LU98>退耕格局,可见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地削弱降雨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从1975年、1998年到3种退耕格局,陡坡农地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林地/灌木地、果园/经济林地、农地和休闲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都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林地/灌木地上土壤侵蚀量最小,荒草地相对最严重;果园、休闲地和农地居中.土壤侵蚀强度还存在显著的地形分异.水平凹凸度和相对海拔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坡向、坡度和垂直凹凸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以水平凸坡大于水平凹坡、垂直凹坡略大于垂直凸坡、偏南坡大于偏北坡、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对1975年和1998年土地利用格局来说,土壤侵蚀强度以偏西坡大于偏东坡、陡坡大于缓坡;对3种退耕格局而言则正相反.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削弱甚至逆转地形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双红’山葡萄果实为试材,采用HPLC—MS/MS技术,分析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中花色苷和非花色苷酚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转色期前果皮内没有花色苷积累,随着果实的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成熟期的含量最高;非花色苷酚自花后2周至成熟期间的含量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山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检测出花色苷10种,其中双糖苷5种、单糖苷5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检测到14种,其中苯甲酸类2种、肉桂酸类3种、黄烷-3-醇类2种、黄酮醇类5种、白藜芦醇类2种。  相似文献   
9.
张宜  王军  吴秀元 《古生物学报》2006,45(2):265-267
描述河南固始杨山煤矿下石炭统杨山组的一个华夏木新种Cathaysiodendronyangshanensesp.nov.,这是近年来继在甘肃靖远早石炭世臭牛沟组中发现华夏木之后该属在早石炭世地层中的又一发现。华夏木属是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分子,它在早石炭世的发现对探讨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N+注入和60Co-γ辐照对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军  张伶  金湘  毛培宏 《生物技术》2005,15(2):72-74
首次尝试了应用两种核技术手段(同时)对黑曲霉进行诱变,即将大剂量^60Co-γ辐照的黑曲霉孢于直接进行低能氮离子注入,使处于休眠状态下的黑曲霉抱子同时受至^60Co-γ辐照和N^ 注入的作用。通过溴甲酚绿指示性平板辅助筛选和摇瓶发酵。获得了1株产酸提高18.44%、转化率达1034.5%的M3代菌株CN05,为柠檬酸发酵菌黑曲霉的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了诱变参数和高产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