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毓柏  李伍荣  何锦明  盘娜 《广西医学》2012,34(10):1374-1375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3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经皮肾微通道单通道取石295例,双通道15例;Ⅰ期mPCNL取尽结石257例,占82.90%,Ⅱ期mPCNL取尽结石29例,占9.36%,mPCNL术后结石残留行ESWL术或药物保守排石治疗24例,占7.74%;术后平均住院7.55 d,术中需输血9例,术后发热11例,迟发性出血1例,无胸膜损伤、腔内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mPCNL具有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肾下盏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75例肾下盏结石患者,54例行ESWL(ESWL组),21例行mPCNL(mPCNL组),比较2组的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结果 ESWL组的结石清除率为31.5%,mPCNL组的结石清除率为76.2%,mPCNL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ES-WL组(P<0.05)。ESWL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肉眼血尿48例,发热6例,肾周血肿2例;mPCNL组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尿路感染3例。结论 mPCNL治疗结石直径1.0~2.0 cm的肾下盏结石清除率高于ESWL,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患者行经皮肾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106例行mPC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住院天数13 d,106例患者中93例成功Ⅰ期取净结石(87.7%)。13例行Ⅱ期手术,其中2例系因通道建立后出血较多,视野不清,予留置造瘘管7~10 d后Ⅱ期取石。11例有结石残留,其中6例经原通道、2例新建立通道再次行mPCNL取净结石,3例行ESWL。平均尿液转清时间2.5 d,肾造瘘管留置时间4~11 d,平均7.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抗炎、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mPCNL上尿路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结石清除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比较肾结石患者行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20例行微通道经皮肾造瘘Wolf输尿管镜超声碎石和306例行经皮肾造瘘Wolf肾镜超声碎石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行mPCNL的患者中88例(73.3%)成功Ⅰ期取净结石,32例术后复查发现残石,其中29例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术,术后排出残石,3例Ⅱ期手术,并成功清石。5例(4.1%)患者术中出血较多,5例术后均经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行PCNL的患者其中262例成功Ⅰ期取净结石(85.6%),40例术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术后复查未查见残石,4例行Ⅱ期手术,并成功清石。12例(3.9%)患者术后出血较多,8例术后经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采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控制了出血,1例急诊行肾脏切除术。结论 mPCNL组与PCNL组治疗肾结石在术后出血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期清石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CNL组高于mPCNL组。  相似文献   

5.
69例孤立肾结石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冠炤  李逊  吴开俊  袁坚 《广东医学》2003,24(12):1325-1326
目的 总结微创技术治疗孤立肾结石的疗效。方法 69例孤立肾结石采用微创技术治疗,其中ll例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58例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mPCNL),并对其治疗结果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ll例采用ESWL的患者,10例结石全部击碎,4周后结石均排尽,无输尿管石街等严重并发症。其中l例结石行3次ESWL仅有小部分击碎,后改行mPCNL。58例采用mPCNL患者,一期结石取尽24例,二期结石取净27例,仅有7例有结石残留,结石残留上盏2例,中盏l例,下盏4例,术后随访6个月.残留结石无移位。结论 微创技术在治疗孤立肾结石方面.有手术安全、出血少、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取石(MPCNL)术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分析2006年5月~2008年5月微创经皮肾气压弹道碎石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335例资料,并对手术并发症和处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Ⅰ期取净结石269例,66例因残留结石较多行2次手术,发生并发症34例次(10%),其中术中大出血3例(0.90%),1例改开放手术,2例留置肾盂造瘘管间段央闭后观察无明显出血后行Ⅱ期手术;术后迟发大出血1例(0.30%),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肾盂穿孔16例(4.78%)和术后高热、感染15例(4.48%),行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和引流后治愈;术后造瘘管滑脱6例(1.79%),2例行Ⅱ期取石者重新穿刺置管,4例未作特殊处理.无肾蒂、胸腹脏器损伤.结论:MPCNL虽属微创手术,但术中大出血、残留结石、术后感染是MPCNL 较常见并发症.开展此项技术时加强并发症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上尿路结石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8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处理上尿路结石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采用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资料. 结果 86例患者中83例患者一期取石,3例二期取石,全部单通道取石.结石清除率83.7%(72/86),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肾造瘘管留置时间平均7 d,平均住院时间13 d.术中均未输血. 结论 MPCNL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尤其对肾结石再次手术治疗有较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4种不同腔镜术式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月19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行4种不同术式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输尿管硬镜碎石术(URL)组、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组、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组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RIRS)组。比较4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等。结果:4组在性别、年龄、结石位置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LU组和mPCNL组结石直径明显大于URL组和RIRS组。URL组、RLU组、mPCNL组和RIR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3. 1±12. 8)、(72. 1±12. 9)、(63. 3±14. 0)和(59. 8±13. 9) min,4组间比较RLU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 1±20. 6)、(39. 2±18. 9)、(94. 2±47. 2)和(23. 0±15. 8) mL;其中mPCNL组1例术后需要输血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输血。URL组、RLU组、mPCNL组和RIRS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 6±1. 8)、(7. 8±2. 3)、(8. 5±1. 9)和(3. 2±1. 1) d,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7. 1%、100%、95. 8%和96. 4%,RLU组术后1月结石清除率均显著高于URL组,但mPCNL组与RLU组间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 1%、4. 3%、20. 8%、10.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RL损伤最小、术后恢复快,且可同时处理双侧病变;RLU并发症少、一次性取石成功率高,可同时处理肾盂输尿管疾病,但技术要求较高;mPCNL结石靠近肾盂而肾积水又比较明显或者合并肾结石,但是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较高;RIRS对输尿管结石上移至肾盂或肾盏的结石有绝对优势,可作为URL和mPCNL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9.
张鹏舒 《海南医学》2012,23(24):55-57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9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PCNL组和PCNL组,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分析术后结石清除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mPCNL组229例患者一期取净结石194例,占84.7%。手术平均时间(78.3±33.2)min;肾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6.2±2.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4)d。PCNL组200例患者一期取净结石178例,占89.0%。手术平均时间(88.8±35.5)min;肾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7.8±2.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6±3.5)d。两组一期取净结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CNL组在造瘘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均明显少于PCN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行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具有高效、微创、安全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处理肾结石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PCNL取石术治疗113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的肾结石44例,多发(≥2个)的肾盂、肾盏结石69例;肾铸型结石59例;结石大小(2.0cm×1.0cm)~(4.5cm×4.0cm),平均2.5cm×1.5cm.结果 本组患者108例行一期穿刺取石,5例行二期取石;此5例均为术中出血致视野不清,改为二期取石;所有患者均为单通道取石.97例患者结石取净,结石取净率85.8%(97/113).本组患者中有10例术中、术后明显出血,平均血红蛋白下降9%,估计失血量为400~500mL,此10例均予以输血(200~400mL)治疗,输血率8.9%.术后发热15例(13.3%),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肾孟狭窄、尿漏、尿性囊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B超引导下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标准通道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分别行mPCNL( 35例)和标准通道PCNL(43例)治疗,术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分别成功建立16F和24F经皮肾通道并一期行碎石术.mPCNL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标准通道PCNL组;一期结石清除率mPCNL组低于标准通道PCNL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CNL组术后出血明显需要输血治疗者有1例,标准通道PCNL组无输血病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邻近脏器损伤,mPCNL组有1例经第11肋间穿刺肾上盏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标准通道PCNL组出现腹腔积液2例,经抽液、利尿后痊愈.mPCNL组术后体温>38.5℃1例.2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mPCNL与标准通道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标准通道PCNL联合应用EMS第4代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碎石清石效率高,较mPCNL钬激光碎石明显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元晓  岑松  钟江  冯雄  王安方  蔡德海 《海南医学》2007,18(2):67-67,10
目的 探讨应用腔内镜技术,钬激光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应用肾镜、输尿管镜、膀胱镜行钬激光碎石资料.结果 40例肾结石,碎石取石时间74min(50-183min),单次碎石成功率89.9%(36/40),1例肾穿刺失败改开放手术,3例行Ⅱ期钬激光碎石;输尿管结石46例,碎石时间32min(20-57 min),单次碎石成功率100%.膀胱结石6例,2例因结石过大碎石失败行开放手术取石,尿道结石2例,一次碎石成功.平均住院天数8d(3-28d),术中、术后无严重肾出血、无输尿管穿孔、撕裂、发热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创经皮肾镜穿刺造瘘(MPCN)、输尿管镜、尿道膀胱行钬激光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钱永  单卫民  李明  王肖  刘彬  杜永强 《安徽医学》2012,33(12):1599-1600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和经皮微穿刺碎石术(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 4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患者接受治疗,其中腹腔镜组20例,mPCNL组23例。结果术后1周复查尿路平片,后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100%,mPCNL组91.6%。结论 2种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当结石位于L3以上时mPCNL疗效较好,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治疗L3~L5上缘的结石则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结石残留的可能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方法对125例行mPCNL下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时影像学资料,对结石残留原因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关对策。结果行mPCNL术共125例,21例患者存在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16.8%),与结石过于复杂有关6例(28.6%);碎石过程中结石散落,分散至积水肾盏,共4例(19.0%);肾脏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结石残留2例(9.5%);术中出血过多影响手术视野,导致结石残留3例(14.3%);开展手术初期术者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导致结石残留2例(9.5%)。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是一项微创、高效的手术方式,但无法完全避免结石残留。术前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设计最佳穿刺通道,运用有效碎石手段在B超动态观察下碎石、取石是减少术后结石残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查四敏  吴江河  程剑  刘杰  孙道明 《吉林医学》2013,(34):7210-7211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微创经皮肾穿刺联合钬激光碎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定位下行微创经皮肾穿刺造瘘后,应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进行碎石取石术。结果:124例患者中96例1次取净结石,13例行二期经皮肾取石术,2例行三期经皮肾取石术。13例术后辅以ESWL治疗,结石清除率94.3%。并发出血8例,8例经输血保守,或者肾动脉栓塞治疗成功。并发发热(T>38.5℃)的患者9例,肾功能损害加重1例,一月后肾功能恢复,无胸膜损伤,气胸、胸腹腔积液、及结肠损伤并发症。结论:mPCNL术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具有取石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窦内肾盂、肾盏加肾下极实质联合切开取石治疗巨大鹿角形结石的疗效和评估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巨大肾结石患者行肾下极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巨大肾结石患者一次性取石者28例,术后结石残留者2例,均经ESWL治疗后痊愈.肾部分切除2例,肾切除1例.手术残石率为6.67%(2/30),手术治愈率为93.33%(28/30),总手术治愈率为100.00%(30/30).术中不阻断肾蒂血流,手术平均时间140min,术中平均出血230ml,均一次取净结石,取出最大结石6.4cm×4.3cm×3.1cm,最多1例结石120余枚.术后肾功能基本恢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肾下极切开的肾窦内肾盂肾盏取石术操作简单安全、显露充分、出血少、取石干净,对肾脏损伤轻,是治疗巨大肾结石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申钧 《中国医学创新》2013,(14):124-12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发热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术后泌尿系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7月-2012年11月行mPCNL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手术后是否发热(>38.5℃)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412例mPCNL患者中,术后发热4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鹿角型结石、结石残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肾造瘘、糖尿病与术后发热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手术时间、鹿角型结石、糖尿病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11.9%.术前中段尿培养阳性、手术时间、鹿角型结石、糖尿病是mPCNL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能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小儿泌尿系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低能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小儿泌尿系结石370例次,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83例泌尿系结石患儿行370例次ES-WL治疗,其中多发结石84例。262例次肾结石,ESWL治疗1次有效225例次(85.88%),2次有效36例次(13.74%),无效1例次(0.38%);107例次输尿管结石,ESWL治疗1次有效95例次(88.79%),2次有效12例次(11.21%);膀胱结石1例,1次治疗有效。术后1~3个月结石排净率97.17%(275/283)。术后全部患儿随访3~30个月无任何严重并发症,结石无复发。结论低能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为治疗小儿泌尿系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均一期穿刺成功,一期结石清除率70.73%(29/41),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较多行二期取石,7例肾脏结石残留,再次经原通道取石,未建立新通道取石,5例术后一月复查KUB平片提示输尿管残留结石,行中药排石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残留结石顺利排出。手术时间平均(115±2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0±15)mL,1例患者术中术后出血较多予输血治疗。2例患者术后出现高热,经加强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微通道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肾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清除结石率高、可重复取石等优点,是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两种微创治疗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输尿管镜碎石(URL)和经皮微穿刺碎石(m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4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接受治疗,其中URL治疗23例(URL组),mPCNL治疗21例(mPCNL组)。结果:URL组术后1、6周结石清除率分别为34.8%和82.6%,mPCNL组分别为85.7%和95.2%,两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CNL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URL组。当器械、技术条件具备时,mPCNL可以作为首选,而URL也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