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十二井穴放血对颅脑创伤(TBI)大鼠脑水肿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56 只 SD 大鼠随机等分为7 组,即轻度TBI 组、轻度TBI 加井穴放血组、中度TBI 组、中度TBI 加井穴放血组、重度 TBI 组、重度TBI 加井穴放血组和对照组,每组8 只。应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轻度、中度、重度TBI 组 的打击深度分别为1、3 和4 mm。对照组仅开骨窗后缝合皮肤,不进行打击。井穴放血通过1 ml 注射器针头于 大鼠双侧前肢趾端的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完成,出血量为每穴10 μl,每12 h 进行1 次放血。手术后72 h,进行神 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随后取10 mg 损伤周围脑组织,qRT-PCR 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基因的表达和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剩 余脑组织进行脑含水量测量。结果 TBI 后大鼠的mN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TBI 严重程度的增加,评分 依次增高(P <0.05),且轻、中度TBI 组大鼠在应用井穴放血疗法后mNSS 评分与相应的单纯损伤组比较降低 (P <0.05);TBI 模型大鼠的PGC-1α 和TFAM 基因表达水平以及mtDNA 拷贝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 轻度TBI 组大鼠在应用井穴放血疗法后,mtDNA 拷贝数高于相应的未应用放血疗法的大鼠(P <0.05),中度 TBI 组大鼠在应用放血疗法后PGC -1α 基因表达水平和mtDNA 拷贝数升高(P <0.05),轻、重度TBI 组大鼠在应 用井穴放血疗法后,虽然PGC -1α 和TFAM 基因表达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TBI 后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且中度TBI 组大鼠在应用井穴放血疗法后脑组织含水量与 相应的单纯损伤组大鼠比较降低(P <0.05)。结论 井穴放血可能通过激活PGC 及下游通路,促进mtDNA 的生 物合成,从而增强损伤脑组织的能量供应,进而改善脑水肿程度,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放骨窗)、TBI模型组(TBI组)和TBI模型并PRP处理组(PRP组),每组20只。PRP组大鼠于术后当天、第2和6天血管内注射PRP,TBI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3和7天时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每组各取10只大鼠处死并取脑,制作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剩余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和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减小(P<0.05);Nissl染色,PRP组大鼠脑损伤区细胞排列相对整齐,新生毛细血管多于TB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大鼠脑损伤区域有较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GFAP+)细胞,但神经元核抗原阳性(neuN+)细胞少于PRP组(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PRP组大鼠在各象限逃避潜伏期均低于TBI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及第三象限游泳时间高于TBI组(P<0.05)。结论:PRP对TBI大鼠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运动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神经行为学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分假手术对照组和自由落体脑外伤组(TBI组),每组13只。TBI后1、3、8、13d分别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术后7d处死大鼠,取损伤处脑组织行RT-PCR检测BDNFmRNA表达;术后13d处死大鼠,取损伤处脑组织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BDNF表达。结果 TBI后大鼠神经行为明显受损,NSS评分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但随时间延长NSS评分有所下降(P<0.05)。RT-PCR结果显示,BDNF mRNA表达水平TBI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显示,BDNF蛋白和mRNA主要分布在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而细胞内BDNF的光密度值则明显增加(P<0.05)。结论 TBI后大鼠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备用神经元内BDNF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启华  吉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2):28-30,45
目的建立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大鼠乙酰胆碱(ACh)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TBI组(n=144)。TBI组随机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每组48只。3种TBI组及对照组分别再随机分为15min、0.5、1、3、6、12、24、48h各8个亚组,每亚组6只。参照FEENEY’S法制成轻、中、重型颅脑损伤模型。分别于致伤后相应观察时间点取TBI组及对照组海马及皮质等脑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Ch、BDNF在不同脑组织中的含量。结果TBI中ACh与BDNF海马含量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0.340,P〈0.01),ACh与BDNF皮质含量变化也呈明显正相关(r=0-311,P〈0.01),ACh变化规律是损伤后立即升高,随之迅速下降,降至正常水平以下;BDNF变化规律是损伤后缓慢升高,随之缓慢下降。不同程度TBI组及对照组之间ACh、BDNF脑组织总含量不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BI中相同程度不同时间点之间ACh、BDNF脑组织总含量不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BI中ACH与BD—NF在脑组织含量变化呈正相关,且与损伤程度有关,通过ACH与BDNF脑组织含量可以间接反映TBI病变及损伤程度,有可能为临床脑损伤的治疗、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外伤组(TBI组)和TBI+单核细胞移植治疗组。建立自由落体TBI大鼠脑损伤模型,取骨髓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5×106/mL),经颈动脉注射移植(单核细胞移植治疗组大鼠每只注射1mL)。各组动物分别于TBI后第1、3、7、10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TBI后7d取损伤处脑组织行RT-PCR检测BDNF mRNA表达,TBI后10d取损伤处脑组织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BDNF mRNA和蛋白的细胞定位,计数BDNF阳性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明显减少TBI大鼠NSS评分,与TB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NF主要分布于皮质神经元,移植组BDN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均<0.05)。结论单个核细胞移植能改善TBI大鼠神经功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可能与BDNF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开放性颅脑外伤海水浸泡动物模型,研究其伤情特点.方法 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轻型颅脑外伤海水浸泡组、中型颅脑外伤海水浸泡组、重型颅脑外伤海水浸泡组和重型颅脑外伤生理盐水浸泡组.采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造成不同程度的脑外伤,致伤后将大鼠局部损伤的脑组织浸泡在人工海水或生理盐水中,构建动物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病理学、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等变化.结果 建立的动物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遭海水浸泡的开放性颅脑外伤伤情特点.随脑外伤程度的加重,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脑组织病理学、脑含水量、血脑屏障破坏程度逐渐加重;同等伤情下海水浸泡组脑组织坏死和出血等病理改变较生理盐水浸泡组明显加重;浸泡后24 h,同等伤情下海水浸泡组较生理盐水浸泡组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均有显著加重.结论 制作的大鼠模型可模拟不同程度开放性颅脑外伤遭海水浸泡后的伤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不同时间点脑损伤区周围脑组织脑脂结合蛋白(BLBP)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颅脑液压损伤模型,在伤后1、3、7、14 d用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区周围脑组织BLBP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BLBP和波形蛋白。结果 TBI后1 d,BLBP含量显著下降,后逐渐上升,至伤后7 d达到高峰,伤后14 d又急剧下降(均P〈0.01)。BLBP和波形蛋白双标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区周围皮质及损伤侧胼胝体,损伤侧皮质阳性细胞大多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损伤侧胼胝体阳性细胞基本呈放射状胶质细胞(RGCs)形态。结论 TBI后损伤区周围脑组织RGCs样细胞可能与皮质神经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鼻内途径移植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定向精准修复作用。方法:7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患处MSCs移植组、鼻内MSCs移植组、尾静脉MSCs移植组,每组15只。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中度TBI模型,分别以患处、鼻内、尾静脉途径移植MSCs(5×105个/只)。移植后第1、第7天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了解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解剖观察脑组织恢复情况;比较各组脑脏器系数;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超顺磁性纳米铁颗粒(SPIO)标记的MSCs经鼻内途径入颅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m NSS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术后第1、第7天mNSS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SCs移植各组术后第1、第7天m NSS均显著降低(P<0.01)。解剖观察显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第7天MSCs移植各组大鼠脑创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移植后第1天模型对照组脑脏器系数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患处及鼻内MSCs移植组脑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创伤区CD34+细胞的聚集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TBI组(90只),其中TBI组随机分为伤后1、3、5、7、14 d 5个亚组(每组18只)。采用液压打击法(2.14 kPa)制作TBI模型。用干湿重法及伊文思蓝渗透法分别检测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伤侧脑皮质CD34+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伤侧伊文思蓝渗透量和脑水含量均于伤后1 d增加,3 d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伤侧脑皮质CD34+细胞在伤后1 d下降,从第5天开始增加并超过假手术组;TBI后伤侧脑皮质CD34+细胞数与伊文思蓝渗透量呈负相关,与脑水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创伤区CD34+细胞的聚集与脑水含量的降低有关,有助于缓解脑水肿。  相似文献   

10.
林正  曾博  尹康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1-13
目的 初步探讨Nrf2-ARE通路在外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基因敲除大鼠制作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将72只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rf2+/+)、脑损伤组(Nrf2+/+)、假手术组(Nrf2-/-)和脑损伤组(Nrf2-/-),每组18只.损伤36 h后,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及ELISA蛋白羰基试剂盒检测蛋白质氧化损伤程度.结果 假手术组(Nrf2+/+)大鼠与假手术组(Nrf2-/-)大鼠相比,脑组织蛋白羰基浓度及神经细胞凋亡率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而脑损伤组(Nrf2+/+)大鼠及脑损伤组(Nrf2-/-)大鼠的脑组织蛋白羰基浓度及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比假手术组(Nrf2+/+)大鼠与假手术组(Nrf2-/-)大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脑损伤组(Nrf2-/-)大鼠的相关指标较脑损伤组(Nrf2+/+)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Nrf2-ARE通路可能通过减低外伤性脑损伤中脑组织蛋白羰基的浓度,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损伤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国民  危静 《浙江医学》2004,26(5):341-342
目的观察急性脑损伤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动态变化与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创伤组.用自由落体打击器造成一侧脑外伤模型.每组分别在术后3、6、24h收集标本,作病理切片记数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用放射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大鼠脑损伤后血清NSE水平显著增高(P<0.05),且与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脑损伤后血清NSE水平与神经元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早期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24h内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与颅脑损伤的伤情程度和伤后时间的关系.方法:39例颅脑损伤24h内惠者,按照GCS评分分为3组:轻中型颅脑损伤(GCS 9~15分)11例,重型颅脑损伤(GCS 6~8分)13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 3~5分)15例,以上3组再根据伤后距手术时间不同分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组织损伤区的表达变化,同时探讨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装置制备大鼠重度脑损伤模型,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TBI组、PDTC干预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分别于伤后2h、12h、24h、48h断头,取出损伤区脑组织,检测各组的NF-κBmRNA表达水平。结果:TBI组NF-κB于伤后2h表达增强,12h表达明显增加,24h达到高峰,48h略有下降,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DTC干预组与TBI组相比,NF—κBmRNA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鼠重度TBI后,NF—κB的活化及过度表达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过程,PDTC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对TBI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小兵 《当代医学》2011,17(35):24-2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的关系.方法 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10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照.通过头颅CT表现,确定颅脑损伤患者是否发生PIH,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PIH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者PT、APTT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伤情加重,颅脑损伤者PT、APTT及DD水平依次增加,而PLT、Fg依次下降(P<0.01);与非PIH者相比,PIH者PT、DD明显升高,Fg明显下降(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其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测P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分级液压脑损伤骨折模型研究脑损伤后大鼠血清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的变化及对脑损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骨折组48只,脑损伤骨折组144只,脑损伤按轻重分成轻、中、重三组,通过侧方液压脑损伤及开放骨折建立模型,损伤后适时取SD大鼠血清及骨折标本,通过放射免疫荧光、X片及骨折直径及生物特性测量了解血清中NPY的含量、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直径及抗应力的大小。结果单纯骨折组、脑损伤骨折组血清中NPY含量升高,尤以中、重度脑损伤骨折组明显;单纯骨折于第1天达到高峰,为(10.96±4.48)ng/ml,随后下降,而脑损伤骨折组于第3天达到高峰,分别为(22.27±6.48)ng/ml、(34.94±7.12)ng/ml、(56.63±12.36)ng/ml,随后下降,除轻度脑损伤骨折组伤后3h及伤后14天,轻、中、重度脑损伤骨折组血清中NPY含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且时间长;脑损伤骨折组骨痂无论在影像学、直径大小及骨痂抗应力均大于单纯骨折组,术后3、4周X片、骨痂直径及抗应力重度组明显大于中度、轻度及单纯骨折组,而中度组大于轻度组且骨痂致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结论与临床观察一致,脑损伤骨折大鼠骨折愈合快于单纯骨折,且脑损伤越重血清中NPY含量越高,骨折愈合越快,骨痂量越大,愈合时间短,推测脑损伤轻重可能与NPY含量及骨折愈合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是否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是否涉及SIRT1信号通路。  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 + NS组、TBI + DEX组和TBI + DEX + EX527组。采用干/湿重法评估脑创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神经功能受损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皮质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DEX干预后可减少脑创伤后促凋亡的调控蛋白Bax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加抑制凋亡的调控蛋白Bcl-2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减轻脑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改善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述观测指标的变化可被SIRT1抑制剂EX527逆转。  结论  提示DEX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轻脑创伤后的继发性损害,该神经保护作用与SIRT1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凌晓东  陈高  李珉  李珉 《浙江医学》2010,32(9):1344-1345,1348
目的 研究各型颅脑损伤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l)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48例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72h早晨8时的基础皮质醇水平;同时应用小剂量ACTH刺激实验,检测刺激后30、60min的皮质醇水平,确定Al发生情况.结果 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的皮质醇浓度分别为(660.57 ±233.66)、(675.46±326.1)、1625.05±316.6)nmol/L.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发生率分别为0%(0/8)、17.6%(3/17)、43.5%(10/23),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基础皮质醇水平不能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Al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创伤(TBI)大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和γ-氨基丁酸(GABA)的表达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创伤组(TBI组,给予液压冲击,不做处理)和治疗组(T组,液压冲击后接受亚低温治疗,32℃),亚低温干预在创伤后即刻给予32℃低温处理持续6 h。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AB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KCC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T组、TBI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脑组织KCC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T组大鼠血清KCC2水平较TBI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BA变化趋势与KCC2相反。结论 KCC2在大鼠脑创伤过程中表达降低,亚低温进行干预可上调KCC2的表达、下调GABA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的成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血清褪黑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1例成年颅脑损伤且昏迷患者,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特重型、重型及中型三组进行研究。同时选择31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颅脑损伤组分别在入院后第1、37、日早晨6:00,下午16:00采集2次血标本并测定其MT水平。根据不同转归,在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分别对颅脑损伤组各组间及其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至出院,全组存活48例,死亡13例,死亡病例死亡前平均血清褪黑素水平为19.1±9.8pg/ml。各颅脑损伤组血清MT水平在损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重型组和特重型组的MT水平显著低于中型组(P〈0.05),特重型组的MT水平又显著低于重型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MT水平越低,颅脑损伤的病情越重,GOS预后评分越低,患者的伤残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