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企业融 需要,突破传统物权理论“一物一权”原则,在大法系和英美法系上相继创立了各有利弊的财团抵押和浮动抵押两种担保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经济 ,财团抵押与浮动抵押已不乏实践,但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财团抵押和浮动抵押制度,以完善我国的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2.
浮动抵押以不转移抵押物的占有,并允许抵押人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处分财产为显著特征,能满足企业融资需要和更好地发挥物的效用,具有普通抵押所没有的优点。所以,我国有必要在担保法中引入浮动抵押,来完善我国的担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403条、414条分别对动产抵押登记对抗、顺位规则作出了规定。而登记对抗主义下的抵押权顺位却并不明朗,当抵押在先的抵押权人未登记,在后抵押的恶意抵押权人进行了登记时,不免引发是应当优先保护“善意”,还是优先保护“登记公信力”的价值抉择。文章从价值选择、比较法借鉴以及具体适用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整理动产抵押权竞争时优先适用抵押权顺序规则的理由,对动产抵押登记对抗规则展开分析,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对抗规则的适用范围,推进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解决当前动产担保利用率低,流通慢应对融资困难等经营环境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浮动抵押起源于英国衡平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对新类型担保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物权法中确立了浮动抵押制度,在完善我国担保物权体系,弥补传统抵押之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皆有重大的意义,是一次重大的立法突破。  相似文献   

5.
浮动抵押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抵押制度,体现了抵押从保全性到融资性的转变。我国在《物权法》颁布之后,动产浮动抵押制度引来了学界的诸多非议,主要在于主体过宽、客体过窄、制度不完善、缺乏接管人制度等。笔者则针对这些非难,通过着重分析《物权法》第181条,利用法解释学的方法,主要从我国动产浮动抵押设立的主体,抵押财产的范围,浮动抵押的确定这三个方面,对我国的立法及其实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浮动抵押源于英美法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对新类型担保制度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浮动抵押灵活的制度价值和对融资金融的益处,我国在物权法中引入了浮动抵押制度。本文通过分析物权法上浮动抵押的特点和不足,对完善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7.
“动产浮动抵押”制度优缺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产浮动抵押”制度是我国《物权法》立法者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创设的一种独特的抵押担保制度,它源自财团抵押而又不同于财团抵押;采用登记对抗主义,在统一登记机关的同时,又注重对善意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虽然此制度在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创新型抵押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住房抵押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构成,其次分别从客户、开发商以及商业银行的角度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中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防范和化解住房抵押不良贷款。提出强化借款人还款能力审查、建立借款人实际支付能力分析框架、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加强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一系列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物权法虽然规定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适用浮动抵押进行融资,但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财务与资本制度不足以有效监管其抵押财产的非正常转移,导致实践中银行等债权人不愿接受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浮动抵押。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通过健全浮动抵押债权人的保障措施、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处分抵押物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限定、完善浮动抵押登记制度等,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适用浮动抵押的制度风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英美法系按揭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按揭作为一种担保方式,在法律性质与抵押实质上界限已很模糊,我国应该参考按揭来改良现有的担保物权制度。与英美法系的按揭制度相比,传统的抵押、质押、留置等都因其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而显得呆板,而从按揭的制度演变、实质内容以及与传统担保物权的关系上看,按揭可以分解后与抵押、质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以商品房按揭的方式购房在我国商品房买卖市场上已经占到七八成的份额,但是在我国全国人大的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中尚无"按揭"一词,只有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提到。商品房按揭主要分为楼花接揭(期房按揭)和楼宇按揭(现房按揭),目前我国所谓按揭做法其实在法律性质上,期房按揭其实是质押,而现房按揭则是抵押。在我国现有的担保制度中,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不当地突破了当事人间的利益平衡。通过分析,对现有商品房按揭的实务的完善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学界对抵押权的物权性已有充分认识,但现行立法的规定却比较模糊,没有真正体现抵押权的物权性,这直接影响到抵押权各项法律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到抵押权担保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完善抵押权公示制度、登记制度及善意取得制度是完善抵押权物权性立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抵押登记的效力从各国立法体制上看,有公示对抗要件主义和公示成立要件主义之分,两种体制各有利弊,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两种主义并存。现行双轨制的做法与抵押登记的设置目的相悖,违背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实践中不利于当事人遵守抵押合同,增加了担保成本,阻碍了抵押制度的推行,也不符合国际立法趋势,因此应统一到登记对抗主义。  相似文献   

14.
抵押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担保方式,在抵押适用中以房地产抵押为最常见。对抵押权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优先权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动产抵押公示的缺失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经济交易过程中,担保物权制度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传统动产担保以质押为原则,新兴的动产抵押则因与传统的担保物权理论相冲突,遭遇到公示原则的严重阻碍。我国现行担保法中的动产抵押公示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缺陷,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金融界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荡,甚至可以说是行业"洗牌",许多银行和投行都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中美住宅抵押贷款风险的共性,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危机中受到的警示。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S)在我国正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实施(MS)存在的一些障碍:即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发育不成熟;商业银行的动力不足;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有关会计、税收制度的欠缺和空白等,并提出了初步实施(MS)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