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皓  张山 《河北医药》2011,33(22):3376-3378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膜结合CD14(mCD14)、TLR4及炎性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在患者被诊断重症脓毒症的第1、3、5天测定其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TLR4的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  相似文献   

2.
修玉芳  万献尧 《中国医药》2008,3(5):286-28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为判断危重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新的客观指标。方法41例危重症患者中好转或治愈30例为存活组,死亡11例为死亡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患者入住ICU后第1、7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ml,对照组抽空腹静脉血3ml,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同时按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Ⅲ评分)方法进行危重症评分。结果危重症患者早期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6及抗炎因子IL-10的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存活组和死亡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NF-α、IL-6、IL-10及APACHEⅢ评分四项指标两两之间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促炎因子TNF-α、IL-6和抗炎因子IL-10在危重症患者中起重要作用,决定患者的预后。TNF-α、IL-6和IL-10浓度同APACHEⅢ评分一样可作为危重症预警的价值参数。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观察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夹心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IL-10和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浆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6.33,11.09,7.09,7.70,均P<0.01).结论 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和TNF-α参与了COPD发病过程.通过调节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气道炎性反应,有望为COPD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脓毒症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血浆白蛋白、肝酶及胆碱酯酶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8例创伤性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综合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治疗。对照组同期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治疗后第5天晨空腹静脉血测CRP、IL-8、IL-10、TNF-α水平的变化,并同日采用日立TB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白蛋白水平、肝酶及胆碱酯酶水平,比较2组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血清CRP、IL-8、IL-1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胆碱酯酶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脓毒症患者早期给予血必净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炎性损伤,增加胆碱酯酶活性及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少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及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脓毒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选择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的浓度,流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同时记录ApachⅡ评分和死亡率。结果强化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ApachⅡ评分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结论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郭皓  齐宇明  王海燕  胡振杰 《河北医药》2010,32(22):3118-3120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脂多糖受体(mCD14)、HLA-D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HLA-DR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死亡组PBMC表面mCD14、HLA-DR各点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生存组mCD14在 0-2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8、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HLA-DR在 0-4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2 h逐渐升高但仍未恢复正常对照水平,0-24 h生存组与死亡组mCD1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0.01);0-48 h生存组与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呈抑制状态,不同预后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时mCD14恢复早于HLA-DR.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9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肺炎组,其中轻症组50例,重症组40例;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肺炎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IL-6、IL-8和IL-10指标及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清中的各因子浓度。结果对照组与肺炎组治疗前血清中TNF-α、IL-6、IL-8和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患儿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清中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NF-α、IL-6及IL-8浓度均显著低于重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NF-α、IL-6、IL-8和IL-10指标同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同MPP病情程度有着密切关系,能够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坐骨神经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对照组(n=10),SAH组(n=15),尼莫地平干预组(n=15).尼莫地平干预纰从第1天开始通过尾静脉注射尼莫地平至第14天;第3、7和14天取各组坐骨神经进行TNF-α、IL-1β和IL-6免疫组化与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第3、7和14天SAH组坐骨神经的TNF-α、IL-1β和IL-6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第3、7天干预组坐骨神经TNF-α、IL-1β和IL-6表达较SAH组明显减少(P<0.05);第14天,IL-1β和IL-6表达与SAH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坐骨神经上TNF-α、IL-1β和IL-6表达明显升高,尼莫地平能降低其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mRNA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测定36例正常足月妊娠妇女(A组)和24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B组)及1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C组)胎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4、IL-6、IL-1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组TNF-α、IL-6、IL-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81±0.23)、(1.31±0.19)和(0.99±0.16),显著高于B组的(0.98±0.18)、(1.07±0.15)和(0.61±0.12)及A组的(0.92±0.14)、(0.72±0.11)和(0.65±0.11)(P<0.05).C组IL-4、IL-10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8±0.09)和(0.25±0.15),显著低于B组的(0.59±0.16)和(0.83±0.20)及A组的(0.81±0.13)和(0.94±0.25)(P<0.05).B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B组IL-4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 mRNA表达水平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 mRNA表达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烧伤患者根据脓毒血症诊断标准,将烧伤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另选择40例近期无感染且无其他急性疾病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TNF-α、IL-10的浓度。结果:脓毒症组患者TNF-α、IL-10的浓度高于非脓毒症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10检测对临床烧伤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皮肌炎(DM)、多肌炎(PM)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其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相关性,探索炎性肌病(IM)伴发ILD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收集DM患者35例,其中DM-ILD组17例,DM-非ILD组18例,DM-ILD患者中急性/亚急性间质性肺炎(A/SIP)患者11例,慢性间质性肺炎(CIP)患者6例;PM组15例,其中PM-ILD组6例,PM-非ILD组9例;健康对照组10例,详细记录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流式CBA法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水平.分析三种血清因子与ILD的相关性.结果 (1)D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2)PM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3)DM-ILD组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DM-非ILD组(P<0.001,<0.001,0.011);PM-ILD组与PM-非IL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L-6在DM-ILD组表达显著高于PM-ILD组(P=0.013),IL-8和TNF-α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DM-ILD组中,IL-6、IL-8、TNF-α在A/SIP组较CIP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DM-ILD中IL-6 、TNF-α、IL-8水平均显著高于DM-非ILD患者;IL-6在DM-ILD患者中显著高于PM-ILD患者;IL-6可能在DM-IL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永生  段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89-3290
近年来心肺复苏(CPR)成功率逐步提高,但与再灌注有关的急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常导致MODS的发生,成为影响CPR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本研究用β-七叶皂苷钠治疗复苏后患者,并对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创伤患者35例,分别于伤后24h内、3、5、7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分析IL-4和TNF-α水平以及TNF-α/IL-4比值与患者伤情、严重并发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创伤患者血中TNF-α含量于伤后第5天起开始下降,至第7天最明显;伤后血中IL-4含量呈现波动性上升;TNF-α/IL-4比值呈持续性下降,其中MODS组下降较非MODS组显著(P<0.05);TNF-α/IL-4比值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22,P<0.05),与患者感染率呈显著负相关(r=-0.868,P<0.01)。结论创伤应激后可出现TNF-α/IL-4持续性下降,与患者的免疫机能、预后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对危重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裂解反应(HLA-DR)的表达、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肠外营养(PN)+EN组和EN组各30例。各组分别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3、7、15天检测患者HLA-DR表达和IL-10、CRP水平。结果 EN组HLA-DR表达水平为(94.130±7.247)%高于TPN组的(74.130±6.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IL-10、CRP水平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EN对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最小,为首选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HES)130/0.4对脓毒症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HES组,患者入室后1h内按20mL.kg-1输入HES;Ⅱ组为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LRS)组,1h内输入等量LRS。分别于患者入室时(T0)、输完药品后(T1)、手术结束时(T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T0比较,Ⅰ组T1、T2时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Ⅱ组T0、T1、T2时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并不明显(P>0.05)。结论:6%HES130/0.4能抑制脓毒症患者血浆TNF-α、IL-1β、IL-6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在阻断脓毒症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8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30万U,2次/d,连用5d。常规监测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脓毒症症状改善时间和病死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5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试验组T、RR、HR及WBC治疗后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5d的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试验组治疗后5d的IL-10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5d的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IRS炎性指标超过3d无明显改善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也明显减少(试验组29.2%,对照组62.5%,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水平,来调控机体炎性反应过程,从而阻断脓毒症向MODS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4至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病例组(20例)和重症病例组(20例),单纯隐睾或斜疝儿童20例为对照组.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出现神经系统受累,但无心肺功能损害.重症病例组入院第1天及第2天分别予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1g/(kg·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结果 普通病例组、重症病例组治疗前,重症病例组治疗后及对照组TNF-α含量分别为(71.70±12.35)、(152.20±59.99)、(150.95±61.77)、(36.65±10.46)ng/L,IL-6含量分别为(14.50±3.83)、(59.35±13.27)、(25.30±7.58)、(16.40±6.63) ng/L,IL-10 含量分别为(9.82±2.20)、(38.19±8.54)、(23.30±5.21)、(9.32±2.08)ng/L.重症病例组血清TNF-α、IL-6和IL-10含量均高于普通病例组和对照组(P<0.01),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重症病例组血清IL-6和IL-10明显降低(P<0.01),但血清TNF-α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例组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普通病例组血清IL-6和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明显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6和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考察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的U937细胞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其受体(IL-10R)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同时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它们的作用。U937细胞用100 mg·L-1 ox-LDL刺激24 h形成泡沫细胞,同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bE(0.1, 1及10 μg·L-1)共孵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IL-1β、TNF-α、IL-10和IL-10R的蛋白或mRNA表达。U937泡沫细胞组IL-1β、TNF-α、IL-10和IL-10R的蛋白或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GbE组IL-1β及TNF-α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10的蛋白、IL-10和IL-10R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与U937泡沫细胞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P<0.01)。GbE对U937泡沫细胞致炎细胞因子IL-1β及TNF-α表达的显著抑制作用,对抗炎细胞因子IL-10及其受体IL-10R表达的显著上调作用可能是其抗atherosclerosis(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孙新鑫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537-153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冠脉痉挛等因素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综合征[1].炎症是引起粥样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2].近年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心血管保护作用[3].本研究观察了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MCP-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76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乌司他丁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10万单位/次,3次/d,疗程10 d。观察两组治疗第1,4,7,10天血浆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PR)值,并进行比较。结果各检测指标值逐渐下降,TNF-α在乌司他丁组第7,10天明显低于对照组;IL-6和CPR在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