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究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以及预防手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208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归纳其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在使用药物后,其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为胃肠道损伤以及肝功能损伤等,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常见于皮疹和肝功能损伤。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应用时还具有相应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科学合理地用药,以此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周庆  王奕 《医药导报》2010,29(7):949-953
通过对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引发胃肠道损伤的机制分析, 结合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药保护胃肠道免受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在处方中增加使用选择性COX-2抑制药的可行性, 提出对于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 为降低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可用选择性COX-2抑制药与传统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用药, 或胃肠道毒副作用小的选择性COX-2抑制药替代传统非甾体抗炎药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洪淑超  曹任凤 《安徽医药》2012,16(1):130-132
目的 初步分析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 统计2006年1月~2009年5月该院临床报告的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归纳总结,分析发生ADR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ADR以胃肠道症状例数最多.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致ADR的危险因素很多,临床用药应遵循个体化用药的原则,并加强用药后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合理用药经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门诊以及住院非甾体抗炎药物情况,共有处方1024份,随机抽取500名未发生不良反应的的对象,与发生不良反应对比。结果:总用量从高到低前6位的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精氨酸布洛芬颗粒、塞来昔布胶囊;门诊60.64%、急诊24.71%,50~65岁者占41%,65岁以上占39%,风湿免疫疾病占49%,心脑血管病占41%,其他占10%;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5.18%;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60岁、服用时间超过1周、联合其他药物率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抗炎药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非甾体抗炎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促进我院非甾体抗炎药使用进一步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利用"军卫一号"信息数据库,检索我院2010年门诊非甾体抗炎药及其复方制剂的使用数据,对该类药使用科室分布情况、销售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用药合理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各科室广泛使用,以骨科为最多;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次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与适应证相符率较高,该类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6.
黄庆翠  陈琳 《中国药业》2014,(16):96-98
目的 观察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6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常见。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制度,为减少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兰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98-199
目的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间收治的92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58.7%,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大.诺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共占81.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道反应为主,静脉给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结论 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严格掌握适应证,科学选择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保证用药安全,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1例注射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结果:女性出现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率高于男性;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在20~60岁;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给药;当药剂量达到400mg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皮肤瘙痒、皮疹是主要的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及时停药,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控制,治愈好转.结论: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使用应注意分析影响因素,加强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科学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合理用药管理平台,建立注射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药品个性化规则,开展处方前置审核和人工审核,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基于合理用药管理平台,依据说明书、专家共识等,建立注射用氯诺昔康、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精准数据库,并进行处方分级管理。通过随机抽取合理用药管理平台开发前(2018年7-9月,对照组)和开发后(2018年10-12月,干预组)使用3种药物各100例手术患者,对其使用指征、疗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频次、联合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合理性评价。对干预前后3个月的使用人次、使用强度及使用金额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3种注射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合理医嘱比例显著下降,从干预前的38.54%降至干预后的11.67%,降幅达69.53%。干预组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和选药不适宜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2组在使用指征不明、溶媒选择不适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种药物的使用人次、使用强度和使用金额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应用合理用药管理平台可智能、精准化、个体化服务于临床,提高审核效率,从源头上规范使用注射用非甾体抗炎药,促进药师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本院2016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的63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3例不良反应共涉及40种药品,其中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比25.34%;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48例,占比76.19%,口服给药14例,占比22.22%,外用给药和静脉注射各1例,各占比1.59%;63例中女性不良反应38例,占比60.32%,男性不良反应25例,占比39.68%,女性比男性发生率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5.56%.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唐智权  杨思芸 《中国药房》2012,(26):2472-247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8-2011年收集到的7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313例,占40.4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59例,占72.22%);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高(296例,占38.2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247例,占31.46%)。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谢建翔 《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最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最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1年收集的570份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频率最高[191例(33.5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见[527例(92.46%)],ADR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298例(52.28%)],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39例(59.47%)]。结论临床应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上报的31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评价。结果:317例ADR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老年患者(≥60岁)发生ADR的比例较高(107例,占34.75%);静脉用药引起的ADR最多(267例,占84.23%);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137例,占52.68%),其次为中药制剂(67例,占21.1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2例,占60.57%)。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加强合理用药意识,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其发生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4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6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41.53%;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74.9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8.39%。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ADR监测,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07年至2012年82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报告者比例为医师62.15%,护士16.81%,药师21.04%;新的和严重的ADR分别是106例(12.82%)和79例(9.55%);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为645例(77.99%);涉及药品18个大类149种,其中排序首位的是抗感染药物402例(48.61%),有56种药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35.91%.结论 应全方位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我院收集的217例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7例ADR中,男女患者比例为0.7∶1.0;≥60岁患者78例(占35.94%);静脉给药147例(占67.74%),口服给药59例(占27.19%);抗感染药致ADR 119例,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80例,占36.87%)。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监测工作,合理、规范使用抗感染药,避免或减少严重的ADR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23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舜莉  盛垚 《中国药房》2010,(38):3624-362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外在因素引发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25日经ADR监测中心审核的23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38例ADR中,>60岁老年患者达59例(占24.79%);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有230例(占89.49%);涉及用药品种以抗微生物药为主,有161例(占62.65%);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67例(占63.74%);由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为15例(占6.30%)。结论:临床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该院2008-2009年收集到的159例ADR报告,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相关项目的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59例ADR涉及药品72种,抗菌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共74例(46.5%),中药注射剂25例(15.7%);〉60岁患者54例(34.0%);静脉滴注引起ADR共147例(92.5%);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占28.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5.2%,消化系统损害占24.5%。结论应重视做好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彭学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70-171,17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13年6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9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56.25%)和中药注射液(占17.71%),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