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如何做到规范化,使不良反应报表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进一步推动不良反应工作。方法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宣传监测工作、完善监测网络、建立信息反馈渠道、临床药师直接参与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报表填写及制订奖惩措施。结果在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结论医疗机构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体系,对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2004年3月15日),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在我国已深入开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我院2004年建立ADR监测系统,至今已确立了门诊、急诊和临床科室以后人员自愿报告和临床药师主动参与的报告制度,报告例数亦逐年增多,现分别收集2004、2005、2006、2008年的ADR报告4、1、3、4、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郭吉蓉  郭喆  杨大勇  杨贵 《武警医学》2010,21(2):157-158
为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我院于2005年3月正式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工作.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经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我院的ADR监测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0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旨在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保障公众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人民军医》2010,(7):513-513
新疆沙湾69050部队卫生处曹志平、刘玉亭、张兴兵来稿:加强药品管理的做法。文章说,他们近年来把加强药品管理当成确保医疗安全的大事来抓,取得了较好效果。他们的做法:(1)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管理力度。领导高度重视药品管理工作,由分管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药品管理领导小组,同时结合医院实际,建立健全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监测制度、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等制度。  相似文献   

6.
作者通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氧动力学的监测 ,充分了解高海拔地区ARDS患者氧输送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给患者颈内静脉置入导管至肺动脉 ,通过热稀释法侧得心输出量 (CO) ,经肺动脉抽取混合静脉血 ,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抽取动脉血 ,同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计算出氧输送 (DO2 )、氧耗量(VO2 )及氧摄取率 (ERO2 )、结果显示 :ERO2 在整个监测期间均处于较低水平 ,证明在发生ARDS时 ,氧摄取代偿功能出现严重障碍 ,ARDS是在感染、创伤、休克时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振华  李卉  吕娟丽 《武警医学》2001,12(8):477-478
药物是一类特殊的活性物质 ,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生化代谢和基因表达的作用。药物具有二重性 ,除了上述对人体有益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外 ,还具有对人体有害的药物不良反应 (ADR)。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1] 。把药品质量事故的药物中毒反应排除在药物不良反应之外。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diseases,DID)则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 ,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我院的231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脑创伤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uc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1],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清。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素(endothelins,ET)可引起急性肺损伤,参与ARDS发生的病理过程[2,3]。急性肺损伤为ARDS早期基本的病理改变,为研究创伤与ARDS的关系,笔者采用大鼠重型脑创伤模型观察创伤后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血浆和肺组织ET-1含量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一、材料与方法成年Wistar大鼠50只(兰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10±20)g,雌雄不…  相似文献   

10.
双氯芬酸加DMARDs治疗风湿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延  魏娜  侯斌  孟庆恒  张松岺  贠志英 《武警医学》2000,11(12):696-696
风湿性疾病(Pheumalic)是以关节、肌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系统损害、致残率高。经典的非甾体消炎止痛药(DMARDs)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近年来,随着对风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副作用少、强效的DMARDs不断问世,但品种太多,临床应用及疗效尚无统一标准。我院采用新型DMARDs药双氯芬酸缓释片加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治疗风湿病人41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均为我院内一科、骨科病房病人,男10例,女31例。年龄15~78岁。按风湿病诊断标准[1],均符合血清阴性脊柱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在认识ARDS临床现象近半个世纪后 ,于 196 7年由Ashbaugh等提出来的。目前认为 ,ARDS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失控在肺部的表现 ,也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在肺部的表现 ,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广泛的肺泡 毛细血管膜损伤 ,包括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害 (diffusealveolarcapillarydamage,DAD)。ARDS概念提出后 ,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并采用了不同的诊断标准 ,因而造成了ARDS流行病学研究的困难。 1992年欧美ARDS联席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严重创伤、感染、体克是诱发急性肺损伤(ALI-ARDS)高危因素和潜在危机,此病发生在高海拔,进程尤为迅猛、急骤,具有鲜明特点和规律。作者按ALI/ARDS记分标准将发生在海拔1500m(兰州)以胸伤为主与(或)多发伤病例,AIS-ISS院内记分在20分以上的26例列为A组,将2260m(西宁)伤情配比近似A组的22例列为B组。观察两组自受伤到院内救护至发生ALI/ARDS的时间、发病特点、心率、临床病征、血气变化。结果在伤情相近,原发伤处理相近的条件下,B组ARDS临床过程、发病心率及其监测指标显著早于、重于、多于A组(P<0.0…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ARDS)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ARDS起病急 ,愈后差 ,死亡率高。随着发病机制和病理的深入研究 ,已有许多进展 ,2 0 0 0年我国制定出 5项新的诊断标准 ,明确指出X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 2 ] 。为此 ,我们收集本院 1992 -0 1~ 2 0 0 1-12收治的 2 9例ARD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整理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 2 9例病例资料 ,所选病例均符合 2 0 0 0年我国ARDS诊断标准。原发病中 ,急性胰腺炎 11例、肺部感染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我院空气微生物监测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晖  陈世平 《人民军医》1999,42(4):240-241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院长的亲自领导下,贴近医院工作实际,紧紧追踪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动态,在感染监测控制,特别是空气微生物监测控制方面,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绩。1988~1997年,我院没有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感染率也从1989年的14.7%下降到1997年的8.9%。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1 做 法1.1 建立监控网和质量管理机构 在每个科(病)室设立兼职监测员,负责系统地收集、整理、登记及报告有关空气微生物监测及发生空气微生物感染的有关资料和情况。感染管理研究科派专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空气微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解放军174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及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8年~2009年收集整理的147份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损害的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7份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42.86%),其次是中药制剂(12.9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0.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7.82%)。结论临床应重视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尤其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何全 《兵团医学》2012,(2):53-5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28.50%。由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1.50%。注射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9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医院合理用药网络系统(PASS)的建立和应用,促进了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现将我们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做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0年兵团623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方法:运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管理平台,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使用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兵团各单位受到一定重视和普及;2010年623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共涉及药品270种。其中,化学药品的病例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85.7%,涉及223个品种,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累及系统的45.2%,抗感染药物在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占40.5%;中药病例报告数占总报告数的14.3%,涉及47个品种,其中,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剂型。结论:不合理用药特别是不合理联合用药和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是造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培训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维甲酸诱导再分化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 (简称甲癌 ,DTC)的病程中 ,发生转移者约有 1/ 3发生失分化 ,DTC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均发生退行性改变 ,如TSH受体表达障碍和浓聚碘能力丧失 ,使13 1I治疗和T4 抑制TSH治疗均无法进行[1] 。维甲酸 (RA)是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代谢物 ,对多种肿瘤 ,如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皮肤鳞癌及头颈部肿瘤等有抑制细胞增生和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2 ,3 ] 。RA有多种同分异构体 ,如全反式RA(ATRA)、9 顺式RA(9cRA)、11 顺式RA(11cRA)和 13 顺式RA(13cRA)。近年国外已研究利用RA诱导再分化治疗D…  相似文献   

20.
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是多种肺外或肺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渗透性肺水肿和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近年来复苏水平的提高 ,好发ARDS的许多基础疾患 ,如创伤、休克等早期病死率降低。发生呼吸衰竭机会增加 ,使ARDS发病率有升高趋势。随着血气分析的广泛应用 ,报告率增加 ,死亡率高达 2 5~ 6 0 %。 2 0 0 0年收治 1例因骨盆多发性骨折、失血性休克 ,引起ARDS的病人。经医护人员抢救治疗及精心护理 ,病员康复出院 ,现将整体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5 8岁 ,因工作中天车挤压伤、骨盆多发性骨折、失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