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的一种构想。它的中心思想是“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可以搞资本主义”。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以苏为鉴”是认识背景;为解决“三大改造”后期的遗留问题,是实践背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启发,是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是 1 956年 1 2月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 ,又可以搞资本主义”。它的实质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续或回复 ,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不曾有过的。而在列宁那里,也仅仅是在特定阶段(苏维埃政权支持到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时期)并通过特定方式(“新经济政策”)承认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尽管存在着若干重大差别,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只是在指令性计划体制的支配  相似文献   

4.
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结合等方面,比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阐述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所指引的道路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苏俄本应顺着新经济政策所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但由于理论的分歧,加之城乡关系的错综复杂、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新经济政策推行不久就被废止了。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与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差距。指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文章客观地指出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过早地推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偏离。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从而迟滞了生产力的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竖起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刘莉,何才全,奕德泉1921年,在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进行过探索,主张“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实现国家经济计划。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不但能进一步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着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纳和挖掘,并揭露其对当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0年底,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开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俄共(布)在列宁领导下,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使遭到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研究学习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光辉实践,对于我们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创立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启示:立足本国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尊重客观规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不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利用资本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12.
论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指导,新经济政策失去了相应的理论支撑。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形成有赖于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列宁去世后苏联缺乏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失去发展和创新的政治土壤,最终窒息了新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规定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认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措施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展合作化,进行文化革命等等。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对战略目标作了量化处理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对战略措施则力求全面性、具体性和战略意义,发展了列宁有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到失误的过程,即从民主革命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知识分子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失误的产生,既与时代环境有关,也潜藏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认识和判定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标准之中。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毛泽东时代就已经提出并付诸实践了。半个世纪过去了,“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农村是中国的革命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所以毛泽东对其格外重视。毛泽东关于农民的理论超越前人,精到独见,内容极其丰富;其实践丰富生动,规模空前。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趋向成熟,开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继续将其付诸实践。但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毛泽东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却给农村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同时也非常注意知识分子要好好地改造世界观。……我们要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政策”,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准确地完整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想和政策.对于提高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自觉性,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7.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提出“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讲“主体与补充”,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代领导集体开拓、继承、发展、创新的思想轨迹,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方针。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我们再研读当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审定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深感这一协议对于西藏的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十七条协议”中闪烁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展现了毛泽东对新中国建国的政治主张,体现了毛泽东解决西藏问题的方法,是一个“愈向前走愈可以看得出来”效果的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共的“民族平等”建国方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历史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趣论,在世界上树立了多民族国家圆满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虽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和系统阐明的,被称之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却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本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历史经验教训,作了理论和实践的直接准备。特别是在思想方法上,毛泽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