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 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n=30)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③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 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 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 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1.90±6.02),(32.68±8.76),(41.10±6.87),(10.37±129)μg/L,P<0.01];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②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 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实验性关节炎大鼠应用中药痹肿消汤干预后,促进滑膜血管翳形成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并与甲氨喋呤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05/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95只,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进行任何处理,于第25天处死。②模型组(n=30):采用牛II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免疫诱导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不给药。③甲氨喋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甲氨喋呤0.43mg/kg,每周1次。④痹肿消汤组(n=30):同前造模,造模后即灌服痹肿消汤(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薏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组成,2.07g/mL)10mL/kg,2次/d。后3组于造模后21d重复免疫1次,在造模后第25,30,35,40,45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纳入的9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造模后第25天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与甲氨喋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犤(51.90±6.02),(32.68±8.76),(41.10±6.87),(10.37±1.29)μg/L,P<0.01犦;模型组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或0.05),甲氨喋呤组高于痹肿消汤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下降,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②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表达:正常组未见,其他3组均可见。在各时间点,模型组均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加重,其表达逐渐升高;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且痹肿消汤组降低较甲氨喋呤组明显(P<0.05)。③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r=0.893,2.478,P<0.01,0.05)。结论:痹肿消汤可降低关节炎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阻抑滑膜血管翳形成;且痹肿消汤阻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醛缩酶A表达及痹肿消汤干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H05-05/2005-07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51只健康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6只造模,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另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成模大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各15只。痹肿消汤组于初次免疫7d后开始灌服痹肿消汤(痹肿消汤由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苡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15味中药组成,体表面积比换算关系,大鼠用药为70妇成人临床用药3倍,药材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药房一次性选购,两次水煎取药液备用),相当于生药62.1g/(K&;#183;d),每只约1.5mL,2次/d灌服;模型组与正常组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定期对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按04级进行评分,0分:无关节炎;1分:有红色斑点后轻度肿胀;2分:关节部位中度肿胀;3分:关节严重肿胀;4分:关节严重肿胀且不能负重。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醛缩酶A的表达,运用Imagel佃13.0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纳入实验的51只大鼠,造模不成功被淘汰6只,最终痹肿消汤组15只、模型组15只、对照组15只,共4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于免疫后25d左右达到高峰,30d后呈下降趋势;痹肿消汤组大鼠亦于25d左右达高峰,但较模型组低。②各组大鼠滑膜组织醛缩酶A的表达:模型组醛缩酶A表达在25,35,45d递增(P〈0.05-0.01),且明显高于同时间正常组及痹肿消汤组(P〈0.05-0.01);痹肿消汤组醛缩酶A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同时间模型组及正常组(P〈0.05,P〈0.005,P〈0.001),在25,35d和45d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P〈0.05,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过程中醛缩酶A表达增加,且随免疫时间延长而逐渐上调。痹肿消汤能下调关节炎大鼠滑膜醛缩酶A表达,这可能是其阻抑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侵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蔡颖  梁清华  何国雄  杨波  谢薇  熊新贵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9):63-65,F0003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灌服痹肿消汤后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蛋白质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78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10)。②模型组(n=35)。⑧痹肿消汤组(n=33)。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10mg与完全福氏佐剂5mL混合注射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痹肿消汤组于初次免疫7d后开始灌服痹肿消汤(由白花蛇舌草15g,肿节风30g,丹参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组成),按10mL/kg标准给药,2次/d;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定期对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0分:无关节炎;4分:关节严重肿胀且不能负重。关节炎指数=四肢关节评分之和,平均关节炎指数:总关节炎指数/每组大鼠的总数)。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5d,35d,45d麻醉断头处死。取踝跖关节作病理检查,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运用ImageTool3.0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对未出现红斑、肿胀等关节炎体征或体征不明显的大鼠予以舍弃。进入结果分析的大鼠共7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分别为10,30,30只。①各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比较:模型组大鼠在造模14d后关节炎症状进行性加重,平均关节炎指数增加;痹肿消汤组平均关节炎指数于造模25d和30d达高峰,但仍较模型组低。②各组大鼠滑膜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滑膜增厚等特征改变持续加重,而痹肿消汤组显示炎症减轻,新生血管减少,滑膜增厚不明显。③各组大鼠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造模后45d膜联蛋白Ⅰ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造模后25d,35d,45d膜联蛋白Ⅰ的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痹肿消汤组大鼠膜联蛋白Ⅰ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且在造模后25d,35d,45d呈递增趋势。 结论:痹肿消汤具有上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scular区endotheh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治疗组,痹肿消汤治疗组),皮下注射Ⅱ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同时采用关节指数积分法评价其关节炎症状。结果:免疫大鼠88.57%出现关节炎症状;模型组的关节炎指数逐渐增加,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蝶呤组关节炎指数则在35d后逐渐下降。正常组滑膜组织未见明显VEGF表达,模型组VEGF表达[(30.6&;#177;6.2)%]于25d起就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16.2&;#177;4.41%](P&;lt;0.001)和甲氨蝶呤组[(24.4&;#177;3.6)%](P&;lt;0.001);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VEGF表达逐渐升高,痹肿消汤组与甲氨蝶呤组的VEGF表达逐渐降低,于45d模型组更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P&;lt;0.001)和甲氨蝶呤组(P&;lt;0.001),且痹肿消汤组又低于甲氨蝶呤组(P&;lt;0.001)。结论:VEGF参与了RA疾病滑膜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VEGF表达的高低与关节炎症状的轻重有关。痹肿消汤可能通过阻断VEGF的表达来阻抑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或骨质侵袭。  相似文献   

6.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舌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3—07/1l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13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 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l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啖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l,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改变,分析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其余60只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即痹肿消汤组和模型组。痹肿消汤煎液制备:白花蛇舌草15g。肿节风30g,丹参15g,络石藤20g。骨碎补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双蒸水煎2次。30min/次,两煎混合。G4滤器过滤。于60℃水浴中浓缩成每毫升药液含生药116g。痹肿消汤组灌服痹肿消汤煎液10mL/kg(相当于生药62.1g)。2次/d灌服;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2次/d灌服。正常组自由进水。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分离正常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关节滑膜的总蛋白后,经胶体考染显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MALDI—TOF—MS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 结果:纳入实验的70只大鼠,造模不成功被淘汰7只,最终痹肿消汤组26只、模型组27只、对照组10只,共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建立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关节滑膜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其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47&;#177;39,994&;#177;4l,1031&;#177;52。其匹配率为92%,9l%,94.2%。②发现并鉴定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大鼠滑膜的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55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产生、物质转运、抗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及细胞骨架蛋白,随即用免疫印迹的方法差异蛋白质annexin 1、aldolase A在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中的表达,其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表达差异。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关节滑膜病变是一个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滑膜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筛选病变相关蛋白的可靠方法之一。annexin 1、aldolase A可能与实验性关节炎的关节滑膜病变有关;痹肿消汤可能通过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蛋白质表达的凋控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报道滑膜细胞信号传导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中磷酸化p38和磷酸化JNK的活化及痹肿消汤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足趾注射胶原蛋白乳剂制备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大鼠,10d后加强免疫,初次免疫后第14天开始给痹肿消汤组大鼠每天痹肿消汤灌胃,模型组蒸馏水灌胃,正常组自由饮水。结果与结论: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中磷酸化p38及JNK的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痹肿消汤组能下调磷酸化p38及JNK蛋白的表达(P〈0.05)。说明痹肿消汤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中磷酸化p38及JNK的高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促愈汤对胃溃疡患者胃泌素及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4—06/2006—02武汉市第一医院经胃镜和活检证实的门诊活动性胃溃疡患者60例。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促愈汤组和对照组各30例。促愈汤组采用促愈汤、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联合治疗。促愈汤方药组成:太子参15g,茯苓10g,白术10g,丹参15g,黄连9g,吴茱萸3g,甘草6g,大黄粉3g,黄芩9g。生药由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药房提供,药材经生药鉴定为正品。常规水煎至200mL,分成100mL/袋。对照组只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胃镜检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行幽门螺杆菌、血胃泌素、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测定,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促愈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亦显著(P〈0.01)。②促愈汤组血胃泌素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36.0&;#177;11.1),(30.2&;#177;9.3)pmol/L,P〈0.05];对照组血胃泌索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也显著[(35.8&;#177;10.8),(29.3&;#177;8.9)pmoL/L,P〈0.051。促愈汤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促愈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6.2&;#177;2.0)%,(16.3&;#177;4.7)%,P〈0.01];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6.5&;#177;2.1)%,(13.0&;#177;4.1)%,P〈0.01)。促愈汤组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促愈汤组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促愈汤可以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血胃泌素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氨蝶呤治疗组,痹肿消汤治疗组),皮下注射Ⅱ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同时采用关节指数积分法评价其关节炎症状。结果:免疫大鼠88.57%出现关节炎症状;模型组的关节炎指数逐渐增加,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蝶呤组关节炎指数则在35d后逐渐下降。正常组滑膜组织未见明显VEGF表达,模型组VEGF表达犤(30.6±6.2)%于25d起就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犤(16.2±4.4)%犦(P<0.001)和甲氨蝶呤组犤(24.4±3.6)%犦(P<0.001);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VEG表达逐渐升高,痹肿消汤组与甲氨蝶呤组的VEGF表达逐渐降低,于45d模型组更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P<0.001)和甲氨蝶呤组(P0.001),且痹肿消汤组又低于甲氨蝶呤组(P<0.001)。结论:VEGF参与了RA疾病滑膜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VEGF表达的高低与关节炎症状的轻重有关。痹肿消汤可能通过阻断VEGF的表达来阻抑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或骨质侵袭。  相似文献   

11.
背景:滑膜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中药复方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细胞信号转导水平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痹肿消汤对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大鼠,用痹肿消汤药液3.0~3.5mL灌胃,1次/d,连续14d。检测造模后第14,21,28天大鼠滑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大鼠滑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的磷酸化表达随时间而增加(P〈0.05)。痹肿消汤治疗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磷酸化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提示痹肿消汤能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蛋白激酶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5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这可能是其阻抑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异常增殖、关节骨质侵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灌服痹肿消汤后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蛋白质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78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n=10)。②模型组(n=35)。③痹肿消汤组(n=33)。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10mg与完全福氏佐剂5mL混合注射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痹肿消汤组于初次免疫7d后开始灌服痹肿消汤(由白花蛇舌草15g,肿节风30g,丹参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组成),按10mL/kg标准给药,2次/d;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灌服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定期对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0分:无关节炎;4分:关节严重肿胀且不能负重。关节炎指数=四肢关节评分之和,平均关节炎指数=总关节炎指数/每组大鼠的总数)。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5d,35d,45d麻醉断头处死。取踝跖关节作病理检查,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运用ImageTool3.0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未出现红斑、肿胀等关节炎体征或体征不明显的大鼠予以舍弃,进入结果分析的大鼠共70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分别为10,30,30只。①各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比较:模型组大鼠在造模14d后关节炎症状进行性加重,平均关节炎指数增加;痹肿消汤组平均关节炎指数于造模25d和30d达高峰,但仍较模型组低。②各组大鼠滑膜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滑膜增厚等特征改变持续加重,而痹肿消汤组显示炎症减轻,新生血管减少,滑膜增厚不明显。③各组大鼠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的表达:模型组造模后45d膜联蛋白Ⅰ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造模后25d,35d,45d膜联蛋白Ⅰ的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痹肿消汤组大鼠膜联蛋白Ⅰ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且在造模后25d,35d,45d呈递增趋势。结论:痹肿消汤具有上调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膜联蛋白Ⅰ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病变的蛋白质改变,分析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其余60只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选取造模成功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即痹肿消汤组和模型组。痹肿消汤煎液制备:白花蛇舌草15g,肿节风30g,丹参15g,络石藤20g,骨碎补15g,苡米30g等15味中药,双蒸水煎2次,30min/次,两煎混合,G4滤器过滤,于60℃水浴中浓缩成每毫升药液含生药116g。痹肿消汤组灌服痹肿消汤煎液10mL/kg(相当于生药62.1g),2次/d灌服;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2次/d灌服。正常组自由进水。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别分离正常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关节滑膜的总蛋白后,经胶体考染显色、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应用MALDI-TOF-MS质谱仪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纳入实验的70只大鼠,造模不成功被淘汰7只,最终痹肿消汤组26只、模型组27只、对照组10只,共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建立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关节滑膜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其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947±39,994±41,1031±52,其匹配率为92%,91%,94.2%。②发现并鉴定了正常组、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大鼠滑膜的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55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产生、物质转运、抗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及细胞骨架蛋白,随即用免疫印迹的方法差异蛋白质annexin1、aldolaseA在正常组、模型组、痹肿消汤组中的表达,其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表达差异。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关节滑膜病变是一个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滑膜组织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是一种筛选病变相关蛋白的可靠方法之一。annexin1、aldolaseA可能与实验性关节炎的关节滑膜病变有关;痹肿消汤可能通过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蛋白质表达的调控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0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进行。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3组,每组10只。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mL/d,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灌胃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mL/d,连续5d。(爹给药5d后模型组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不完全性脑缺血60min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右侧颈总动脉。③再灌注60min后取血,利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内皮素水平。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08&;#177;0.15),(0.84&;#177;0.08)m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32&;#177;0.13)mg/L,P〈0.01]。(爹白细胞介素6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17.10&;#177;14.72),(84.60&;#177;9.57)μ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40.70&;#177;16.32)μg/L,P〈0.01]。③内皮素水平: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组高于假手术组[(166.30&;#177;6.36),(130.50&;#177;3.63)μg/L,P〈0.05],但显著低于模型组[(171.00&;#177;4.74)μg/L,P〈0.01]。 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内皮素水平,保护脑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醛缩酶A表达及痹肿消汤干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2005-07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51只健康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6只造模,采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福氏佐剂诱导SD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模型,另1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成模大鼠3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痹肿消汤组,各15只。痹肿消汤组于初次免疫7d后开始灌服痹肿消汤(痹肿消汤由白花蛇舌草、肿节风、苡米、络石藤、丹参、骨碎补等15味中药组成,体表面积比换算关系,大鼠用药为70kg成人临床用药3倍,药材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药房一次性选购,两次水煎取药液备用),相当于生药62.1g/(kg·d),每只约1.5mL,2次/d灌服;模型组与正常组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定期对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按0~4级进行评分,0分:无关节炎;1分:有红色斑点后轻度肿胀;2分:关节部位中度肿胀;3分:关节严重肿胀;4分:关节严重肿胀且不能负重。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正常组、模型组及痹肿消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滑膜组织醛缩酶A的表达,运用ImageTool3.0灰度扫描软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纳入实验的51只大鼠,造模不成功被淘汰6只,最终痹肿消汤组15只、模型组15只、对照组15只,共4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于免疫后25d左右达到高峰,30d后呈下降趋势;痹肿消汤组大鼠亦于25d左右达高峰,但较模型组低。②各组大鼠滑膜组织醛缩酶A的表达:模型组醛缩酶A表达在25,35,45d递增(P<0.05~0.01),且明显高于同时间正常组及痹肿消汤组(P<0.05~0.01);痹肿消汤组醛缩酶A表达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同时间模型组及正常组(P<0.05,P<0.005,P<0.001),在25,35d和45d表达水平呈递减趋势(P<0.05,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过程中醛缩酶A表达增加,且随免疫时间延长而逐渐上调。痹肿消汤能下调关节炎大鼠滑膜醛缩酶A表达,这可能是其阻抑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侵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病变具有类肿瘤样生长的特点,表现为滑膜组织的肥厚增生,血管翳形成,对关节周围的组织产生侵蚀和破坏。在滑膜类肿瘤样病变的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参与,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滑膜炎症的发展及滑膜血管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同步观察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7/11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日龄45~50d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30只。方法:采用10mg牛Ⅱ型胶原与5mL完全福氏佐剂研磨后,以每只100μL从大鼠尾根部皮内注射免疫,于21d后按上述方法和剂量再次重复免疫制作大鼠胶原性关节炎模型。依据关节红肿程度和范围及关节肿大和变形情况进行关节炎指数积分评定,关节炎指数积分越高,关节炎症状越严重。正常对照组于25d断头取血,胶原性关节炎模型组于免疫(造模)后25,30,35,40,45d分别断头取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胶原性关节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其发病时间与滑膜新生血管形成、关节炎指数积分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之间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与关节炎指数积分的关系,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及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关系,胶原性关节炎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相关分析。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随着胶原性关节炎发病时间的延长,滑膜新生血管逐渐增多、滑膜增厚、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也随之升高;其关节炎指数积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与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虽有相关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r=0.371,P>0.05)。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93,P<0.01)。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网络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相互可能具有影响,相互促进,充当恶性网络循环的调控作用;是介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和发展以及骨质侵蚀、致残的众多因子中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雷公藤多甙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其治疗过程中对关节滑膜炎症的影响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相关指标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选用20只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质量(200&;#177;15)g,鼠龄二三个月,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氟氏完全佐剂为Sigma公司产品,雷公藤多甙为湖南株州制药三厂产品(批准文号:湘卫药准字(2005)第055172号。剂量:10mg/片)。方法:实验于20014-05/2006-03在四川大学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抽签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及治疗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造模,不给药物治疗;模型组于实验开始后,分别在各个大鼠左后足垫部皮下注射氟氏完全佐剂0.2mL,不给药物治疗;预防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用药剂量以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公式计算,1次/d,每次30mg/kg,共7d;治疗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19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方式和疗程同预防组。①采用足跖容积法于造模前,造模后2,10,15,19,22,26d不同时间点观察记录大鼠原发侧与继发侧关节后肢肿胀程度。②根据其余未注射的3只肢体的病变程度及指间趾间关节是否发炎,评价大鼠关节炎指数(0分:肿胀度≤5%:1分:肿胀≤15%;2分:15%〈肿胀≤30%;3分:30%〈严重肿胀≤60%;4分:肿胀〉60%),把每个关节的得分累计起来,即为每只大鼠的关节炎指数。③造模后28d取材,将大鼠灌注固定后,取完整踝关节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及踝关节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2d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原发侧关节均出现明显肿胀,造模2~26d各时间点大鼠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t=2.315~3.041,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后10,15,19,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064~2.683,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后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112~2.578,P〈0.05)。造模15d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继发侧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拄2.201~2.546,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15,19,22,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拄2.373~2.425,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P〈0.05)。②造模14d,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为(8.3&;#177;2.0)分,预防组为(0.4&;#177;0.95)分,预防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2.64,P〈0.05);造模26天,治疗组为(7.3&;#177;1.3)分,明显低于模型组(11.2&;#177;0.9)分(拄3.26,P〈0.05)。③正常组大鼠踝关节腔内干净,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软骨无退行性变,滑膜组织无增生。模型组大鼠原发侧踝关节滑膜增生,滑膜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排列为多层;滑膜下组织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继发侧继发性病变表现为滑膜增生,踝关节滑膜下组织水肿。预防组原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炎症反应减弱,增生程度减轻。继发侧踝关节滑膜未见明显增生。治疗组原发侧及继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增生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雷公藤多甙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跖关节肿胀度,关节炎症指数,减轻踝关节滑膜病理改变,且能预防继发性病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α、白细胞介素6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63例为20014—02/06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4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2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4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健康体检的2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8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81&;#177;0.36),(1.19&;#177;0.30)μ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2)白细胞介素6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68.81&;#177;33.60),(110.47&;#177;30.26)n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4,0.528,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②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栋琪  王民  刘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38-140,I000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β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177;7.34,193.19&;#177;8.64;178.02&;#177;5.05,190.78&;#177;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177;6.05,192.98&;#177;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177;4.73,191.40&;#177;6.87;176.85&;#177;7.68,191.41&;#177;8.53;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宣痹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用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大鼠AA模型,放射分析测定盒测定大鼠血清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模型组大鼠炎性反应明显。宣痹汤组、雷公藤组均可下调AA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说明宣痹汤组、雷公藤组有降低促炎症细胞因子的效果。结论:宣痹汤的抗炎作用与其抑制IL-1β,TNF—α的产生与释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