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汽车和火车内环境次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量汽车和火车内环境次声的频率和声压级的分布.方法: 使用<便携式野外低频信号实时测试智能分析系统>,对行驶中的汽车和火车车厢中的次声进行了测量.每组中的每个测试点采集数据30 s,从中随机抽取15个数据,并计算其平均值.结果: 汽车行驶时车内次声的频率和声压级的分布为(16.6±1.6)Hz,(111±4)dB;火车行驶时车内次声的频率和声压级的分布为(7.8±1.7 vs 6.8±1.5)Hz(P<0.05),(99±5 vs 93±5)dB(P<0.01).结论: 汽车、火车车厢内存在次声.  相似文献   

2.
次声作用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次声作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意义,为研究次声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奠定基础。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次声作用1次,7次及14次4组。采用本校研制的次声压力仓,次声作用组用8Hz,12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用2h。硝酸镧心脏灌注法固定鼠脑,透射电镜下观察BBB改变。结果:次声作用1次与7次组其BBB改变相似,均有密连接开放,血管基膜外以至组织间隙内存在硝酸镧颗粒;至14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皮素在次声作用大鼠视网膜的动态表达。方法 雄性SD大鼠放入次声舱,经16Hz、130dB作用2h,1次/d,分别于1、7、14、21d处死动物,取眼球作成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以未经次声作用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检测不同病理时期内皮素的不同表达部位。结果 次声作用1d和对照组表现相似,均弱表达在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次声连续作用7、14、21d后,内皮素阳性表达部位明显变化;7d主要表达在视网膜的外段,而14d主要表达在内段,内核层和节细胞层阳性表达加强;21d视网膜各层表达下降。随着次声作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组织表现由外段向内段的损害。结论 次声作用于视网膜后,内皮素表达在损伤部位的早期,可能为对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  相似文献   

4.
由于次声在空气、水、地面障碍物之间传播时的吸收效应很小 ,作用距离远 ,穿透能力强 ,用通常的隔声或吸声材料难以阻挡其作用 ,防护困难 ,而对人体造成伤害。笔者就次声对人体的危害作一概述。1 次声的产生当振动体的频率低于 2 0 Hz时 ,能产生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波即次声。在大自然的许多活动中 ,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火箭发射、海浪拍击、车辆行驶等都有次声的产生 [1] 。例如 ,当海洋中风速大于8~ 10 m/ s时 ,由于浪对浪的拍击可产生 8~ 13Hz的次声。天气变坏 ,狂风大作时 ,在十几层的高楼内可产生 1~ 10 Hz的次声 ,当出现…  相似文献   

5.
8 Hz/130 dB次声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8 Hz,130 dB次声作用对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即对照组、次声作用1 d组、次声作用7d组、次声作用14 d组、次声作用21 d组、次声作用28 d组. 采用急性细胞分离技术,通过钙离子荧光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 结果: 频率8 Hz,声压级130 dB次声分别作用2 h/d后,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于1 d组即有增高(P<0.01),7 d组仍呈增高趋势,至14 d组达高峰并呈现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征象,至28 d组已回落. 结论: 8 Hz,130 dB次声作用不同时间可导致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不同程度增高,随作用时间延长,海马细胞对次声作用呈现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次声作用对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后鼠大脑皮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35只Ⅱ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7,14,21和28d组5组,于8Hz,130dB次声环境下,每日暴露1次,每次2h;取大脑了皮层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透射电镜下观察脑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次声作用后脑损伤以变性改变为主,可见于细胞内外的各种结构;早期随作用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后期损伤有一定的恢复。结论 次声可非特异性地损伤脑的超微结构;在相同的频率和声压级水平下,次声的损伤作用与次声的作用时间并非呈线性关系;脑组织对次声的损伤作用存在着一定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7.
刘恩渝  费舟  章翔  陈景藻  李志刚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1,22(23):2137-2140
目的:探讨8Hz130dB次声作用对大鼠脑皮质内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水平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亚型(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次组,次声作用组动物采用自制的次声压力仓用8Hz,130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每次作2h。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脑皮质Glu的含量。利用地高辛标记寡聚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光镜下分别观察mGluR1在大鼠脑皮质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以及相应皮质的病理变化。结果:次声作用1次组,脑皮质内Glu 的含量开始升高,7次组显高于对照组(P<0.01),14次组低于正常值;次声作用1次组,mGluR1mRNA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7次组至峰值(P<0.01),14次组数目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形态学研究表明次声作用7次组皮质浅层有部分神经元损伤,次声脑损伤过程中,脑皮质内Glu含量的升高曲线与mGluR1表达合成增加趋势基本吻合,提示Glu可能通过其受体mGluR1产生的神经毒作用参与了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8 Hz/130 dB次声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志强  陈景藻  裴兆辉 《医学争鸣》2006,27(15):1369-1372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8 Hz/130 dB次声作用后的雄性大鼠睾丸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次声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7,14,21 d和4个相应的对照组,每组6只. 实验组动物次声作用2 h/d. 对照组动物置于同一次声压力舱内,不予次声作用. 于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点(1,7,14 d)取睾丸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 结果:随着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睾丸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加重,细胞凋亡增加、畸形精子增多. 次声作用终止后7 d,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急性变化基本消失,细胞凋亡下降;14 d后7,14,21 d组畸形精子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8 Hz/130 dB次声作用可导致大鼠睾丸超微结构损伤、细胞凋亡、畸形精子增加,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8 Hz/130 dB次声作用终止后,各种细胞急性变化恢复较快,但精子畸形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9.
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对初产妇盆底损伤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对初产妇盆底肌力的影响,探讨低声压级水平次声疗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120例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次声治疗组(30例)、盆底肌锻炼组(30例)、电刺激治疗组(30例)、生物反馈治疗组(30例),观察次声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对初产妇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具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减轻瘢痕纤维化、加速伤口愈合、加速炎症消退等功能。结论: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可能是未来临床治疗盆底损伤性疾病经济而易于普及的有效手段,可为防治产后盆底损伤性疾病提供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柳村  陈彩云  周鹏  陈景藻  舒青 《医学争鸣》2006,27(21):1967-1968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次声作用后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的变化进行分析,以研究次声作用与表遗传学改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8 Hz, 130 dB的次声分别作用于1, 7和14 d组3个实验组,各雄性Balb/c小鼠20只,每日次声暴露2 h. 同时设对照组,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次声暴露1, 7和14 d组的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并随次声作用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分别为0.0150±0.0127 vs 0.0235±0.0062, 0.0140±0.0030 vs 0.0273±0.0040, 0.0150±0.0096 vs 0.0250±0.0049 (P=0.000). 结论:次声作用可致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的改变,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次声对大鼠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次声对大鼠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使用频率8Hz,强度为90dB与120dB的次声每日对大鼠作用2h,观察血液流变特性的变.结果,120dB作用7d与90dB作用14d后导致了血细胞比容、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等血液流变指标改变,而120dB作用14d,90dB作用28d后这些变化的指标又都恢复。结论一定范围内的次声作用可引起强度相关的血液变变学改变,而且这些改变是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12.
大鼠次声刺激后脑组织谷氨酸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观察大鼠暴露于次声环境后脑组织中谷氨酸(Glu)的变化。方法 把大鼠置于不同的次声环境中暴露2h,观察8Hz/90dB暴露组,8Hz/120dB暴露组,16Hz/90dB暴露组,16Hz/120dB暴露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Glu的变化规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Hz/120dB暴露组和16Hz/120dB暴露组脑组织海马区谷氨酸含量明显增加;16Hz/120dB暴露组脑组织海马区谷  相似文献   

13.
次声作用后大鼠脑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袁华  饶志仁 《医学争鸣》1998,19(6):606-609
观察次声作用后大鼠脑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和分布。方法:SD大鼠接受频率为8Hz和16Hz,声压为90dB和120dB次分别作用1,3,7,14,21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中HSP70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各参数次声作一定时间后,HSP70阳性神经元主要布在下丘脑,边缘系统,听觉中枢,皮质,海马等脑区,各脑区出现阳性反应的时间不同,且随次声频率增高、声压增强及作用次数增加,HS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及频率的次声刺激对大鼠十二指肠粘膜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取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Hz、90dB组,8Hz、130dB组及16Hz、130dB组,每组35只。各组大鼠按设计要求分别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次声舱中,每天2h;对照组大鼠则,不予次声作用。每组分别于次声作用后第1、7、14、21及28天时随机取出7只,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肠粘膜中胃动素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次声作用第1天胃动素水平无明显的变化,在作用第7、14、21及28天后则明显降低(P<0.05),于第14天最为明显,与第7天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第21、28天时胃动素水平有所回升,随着频率和强度的增加胃动素水平降低越明显。结论:8Hz、90dB或8Hz、130dB或16Hz、130dB次声刺激均可引起大鼠十二指肠粘膜胃动素含量下降,其影响程度与次声刺激的强度、频率及作用时间有关,而经次声多次刺激后大鼠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某型艇舱室次声场环境模拟装置。方法 通过对甲板及各舱室的次声声压级、频谱进行测量及对次声场辐射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该型艇二次次声产生的原理。结果 研制了符合实艇次声环境的模拟装置。结论 该模拟装置产生的次声场与实艇环境工况相吻合,可为治理措施的制订和治理效果的评估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低声压级水平次声和卡托普利对大鼠左心肌纤维化和左心室重构的疗效.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次声治疗组及药物和次声治疗组,每组10只.实验观察心肌胶原和血浆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物治疗组、次声治疗组及药物和次声治疗组大鼠心肌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醛固酮及AngⅡ含量也明显减少(P<0.01),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P<0.05);药物和次声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及次声治疗组大鼠心肌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醛固酮及AngⅡ含量明显减少(P<0.01),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药物治疗组及次声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声压级水平次声能够明显减轻大鼠心肌纤维化,改善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次声作用引起大鼠下丘脑c—fos mRNA与CRF mRNA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次声引起应激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PCR方法,研究了8Hz 120dB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引起大鼠下丘脑c-fos mRNA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mRNA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8.
Infrasound widely exists in nature,our living condition,productive and traffic environment.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relatively sensitive to infrasound.However,the effect of infrasound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s unclear.Therefore,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nfrasound on gastric motility and gastric morphology and to assess the expression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in gastric antrum after exposure to infrasound of 8 Hz-130 d B for 2 hours per da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Gastric motility was assessed by gastric fluid-emptying rate.Gastric morphology was evaluated by HE.The expression of NOS was measured by tissue microarray technology.The results would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infrasound in gastroenterology,and help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infrasound on gastroenterology.  相似文献   

19.
在广泛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综述了次声波对生物的危害、防护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