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48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均于化疗前、化疗后对乳腺癌原发灶进行声像图的观察及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化疗前后原发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原发灶内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或消失;最高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降低(P <0.01,P< 0.01) ;相应病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灶也呈现上述表现.结论 利用对乳腺病灶化疗前后的超声检查,可为新辅助化疗提供有效、安全的疗效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共57个肿块经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且经临床评估需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前1周内及化疗后手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肿瘤大小、血流分布、血流阻力指数,根据RECIST指南,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组、PR组)及无效组(SD组、PD组),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CR组共5例,由于肿块完全消失,化疗后血流消失;PR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前后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效组(SD组+PD组)中,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PSV、RI值及血流分级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检测病灶大小及血流参数,可客观地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价值。方法52例乳腺癌患者58个肿瘤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应用高频超声对肿瘤的大小和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其中16例患者(16个肿瘤)于化疗第二周期结束后增加了一次超声检查。所有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测量乳腺癌原发灶各径线均明显缩小,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1)。术前超声测量的残余癌最大直径与病理测残余癌最大直径显著相关(r=0.894,P<0.01)。超声评估原发肿瘤缓解的总有效率为79.31%(46/58),其中3例(5.17%)达病理完全缓解;超声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6.67%(8/30),病理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0%(6/30)。12例患者根据化疗早期的超声检查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避免了无效化疗。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方便、准确,化疗早期的超声监测有助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病灶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学评价的符合率为72.09%,敏感度为86.36%,在病理判定有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在病理判定无变化组,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内血流分级类型及RI值变化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S>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腺癌病灶的二维图像及血流信息,能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做出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乳腺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新辅助化疗前后对乳腺癌原发灶进行声像图、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原发灶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原发灶内血流丰富程度降低或消失,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有效、安全、客观的疗效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彩超对比分析128例乳腺癌患者140处乳腺癌病灶在NACT前后肿瘤原发灶及腋下淋巴结形态学变化,原发灶内血流分级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NACT前相比,NACT后在原发灶肿瘤长、宽、厚、面积及体积方面均有缩小(P0.05或P0.01);RECIST评价原发肿瘤完全缓解32例,部分缓解74例,超声总有效率与病理检测结果相符;NACT前原发灶内血流以Ⅱ、Ⅲ级血流为主,NACT后原发灶内血流以0-Ⅰ级为主;NACT后肿瘤内血流Vmax和RI均降低(P0.05);68例阳性淋巴结有32例消失,23例有不同程度的缩小,65例血流丰富程度降低,3例消失。结论彩超是评价乳腺癌NACT疗效的有效、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55例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血流动力学。结果彩超检查有效率(65.45%)与病理组织学有效率(69.09%)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为78.19%,敏感度为81.58%。有效组治疗前后血流等级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内血流Vmax和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真实反应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同时能准确检测病灶区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45例乳腺癌患者,时间为2016年5月—2019年9月,均行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实施新辅助化疗治疗,统计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CDFI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化疗治疗后患者的病灶体积明显减少,并且在病灶边界、周边回声带、内部回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CDFI对新辅助化疗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57%和60.00%,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后,与无效组患者相比较,有效组患者病灶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流速最大值(Vmax)、阻力指数(R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进行CDFI复诊,复诊结果与病理学结果相比较,CDFI对病情复发进行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8%和83.33%。结论:采用CDFI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估,能够将患者化疗治疗前后病灶的变化情况准确地反映出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的可靠因素。方法:研究资料为本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共64例均采取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前、化疗后均行超声检查,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的可靠超声因素。结果:化疗后,组织学显著反应患者定量参数、血流分级及弹性评分均显著低于非显著反应患者,P<0.05;血流阻力指数、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弹性应变率为超声评估乳腺新辅助化疗患者早期疗效的可靠因素,P<0.05。结论:超声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早期疗效的可靠因素较多,可作为早期疗效准确率的预测指标,研究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对60例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进行观察分析。结果60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检查显示乳腺原发灶长径比化疗前明显缩小、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42例乳腺癌原发灶Ⅱ~Ⅲ级血流,22例降为0~Ⅰ级(P〈0.05)。48例淋巴结异常中,13例完全消失(P〈0.05)。9例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病理检查未见癌细胞。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乳腺原发灶、腋窝淋巴结大小、彩色多普勒血流、病理检查结果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为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安全的疗效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进而进展至整个面部。周围神经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最常见的病因学说,其中血管压迫最多见,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其运动核兴奋性增高,因此对于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识别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的鉴别和诊断,该文主要从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四方面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痉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辉  徐磊  贺毅  董建增 《磁共振成像》2019,10(6):415-419
目的用心脏磁共振评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并评估左心室舒张功能与心尖部厚度及左房形态、功能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就诊并完成心脏磁共振、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检查的患者,挑选出其中AHCM患者69例及健康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之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al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左心室心肌厚度、收缩末期左房容积(left atrial end systolicvolume,LAESV)、左房整体峰值纵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LAPGLS)、左房整体峰值周向应变(left atrial peak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APGCS)及左房面积变化分数(fraction area change,FAC)的差异,以及LAPGLS和LAPGCS与其他左心房室结构及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左心室心尖部厚度、左心室心肌质量、LVEF、LAESV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APGLS及FA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LAPGCS差异则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左心房收缩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左心房FAC可作为LAPGLS的替代指标来判断左心室舒张功能是否下降。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 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 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 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首次化疗时间开始于手术前和开始于手术后对乳腺癌患者所造成的心理痛苦是否不同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9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首次化疗的21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新辅助化疗组(首次化疗始于术前)67例,术后化疗组(首次化疗始于术后)149例。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MSM)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患者的心理痛苦评分(2.13±2.52)低于术后化疗组(2.88±2.67);术后化疗组中重度心理痛苦患者占比也高于新辅助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新辅助化疗组与术后化疗组患者心理痛苦相关问题居前三的分别是经济问题、紧张、担忧与无时间精力做家务、无时间精力照顾孩子/老人、紧张。结论 化疗会引起乳腺癌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痛苦,首次化疗时间在手术后的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更高,引起心理痛苦的主要问题也有所不同,提示宜早期开展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NAC)前后3.0TMR功能成像各项指标变化特点,为NAC的疗效评价与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对27例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乳腺癌且接受NAC的患者行NAC前、后乳腺3.0TMRI扫描。对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等多指标定量分析。化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取得病检结果。结果病灶ADC值有效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NAC后TIC渐趋平缓,可由流出型到平台型或上升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AC化疗前后动态增强扫描的半定量参数(EER、Tmax、Emax)的变化有效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EER、Tmax、E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结合动态增强TIC与半定量参数可早期预测与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为乳腺癌诊治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行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并手术的患者51例,分别于化疗前及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 评估其化疗前后超声造影指标的变化。结果 超声造影可有效反应肿瘤的化疗效果。化疗前无效组中出现灌注缺损区和放射状血管的概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同无效组相比,有效组多表现为峰值强度低,达峰时间长,区域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较低(p<0.05)。结论 超声造影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及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诊断超声在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术,术后判断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前超声和术后病例资料。超声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大小、体积、血流的变化。超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腋窝清扫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测量病灶最大径与病理实体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1;超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4.8%(28/33);超声观察部分病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其长径、体积及多普勒血流发生明显变化(P〈0.01)。结论诊断超声在乳腺癌保乳术前筛查、新辅助化疗效果观察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定量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 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43例,共44个病灶。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疗,并最终行外科手术切除。43例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4~8个周期。应用SWE技术测量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最大弹性值的变化率。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组织病理学评价标准采用Miller & Payne分级。定义弹性值降低率≥30%为新辅助化疗有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弹性值降低率<30%为新辅助化疗无变化(SD);定义弹性值增加为乳腺癌进展(PD)。CR+PR对应病理反应显著(G3+G4+G5);SD+PD对应病理反应非显著(G1+G2)。以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SWE技术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SWE技术与组织病理学判断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一致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病理反应显著、病理反应非显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最大弹性值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病理反应显著与病理反应非显著乳腺癌最大弹性值差异。 结果根据Miller & Payne分级,本组44个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为G1级3个,G2级6个,G3级24个,G4级8个,G5级3个,即病理反应显著35个,病理反应非显著9个;最大弹性值降低率<30%共11个,最大弹性值降低率≥30%共33个,即无变化或进展(SD+PD)11个,有效(CR+PR)33个。SWE技术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88.6%,特异度为77.8%,准确性为86.3%。SWE技术与组织病理学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1。新辅助化疗前、化疗后病理反应显著与病理反应非显著乳腺癌最大弹性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0.6±51.7)kPa vs(144.2±66.1)kPa,t=1.431,P=0.338;(76.5±45.3)kPa vs(109.6±47.4)kPa,t=1.372,P=0.189];病理反应非显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最大弹性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44.2±66.1)kPa vs(109.6±47.4)kPa,t=3.353,P=0.028],但病理反应显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最大弹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2±66.1)kPa vs(109.6±47.4)kPa,t=3.353,P=0.028]。 结论SWE技术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硬度变化方便、快捷,准确性较高,是间接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CXCR4的表达水平.了解新辅助化疗对CXCR4表达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2012年行新辅助化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肿瘤原发灶空心针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石蜡标本,利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XCR4的表达水平,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CXCR4水平的变化。结果:68例CXCR4表达水平减弱,12例表达水平无改变,新辅助化疗后的CXCR4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减弱(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乳腺癌CXCR4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