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64例(66眼).其中43例(45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1例(21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44眼(97.78%).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18眼(85.72%).术后眼压: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第1天眼压正常;8周后有2眼眼压>30 mmHg,给予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第1天19眼(90.48%)眼压正常,有2眼(9.52%)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开角型青光眼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35例(5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控制及术后滤泡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41眼(78.85%),比术前视力≥0.3者(3眼,5.77%)明显增多。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平均眼压(14.71±4.01)mmHg,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术后功能型滤过泡47眼(90.3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3.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高眼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0月~2003年2月收治的争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患者22例22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6个月。结果术后22眼眼压全部控制在2.8kPa以下,其中15眼(68.2%)控制在2.0kPa以下。无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控制抗青光眼滤过术后高眼压,改善视力,是治疗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性术后高眼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表麻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45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0.5%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能很好配合,无一例更换麻醉方法。术后随访3~24月,患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由术前平均(31.8±4.3)mmHg降至术后(13.1±5.2)mmHg,功能性滤过泡者42眼,占(93.3%),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爱尔凯因表麻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46只眼),进行巩膜瓣下隧道切口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1个月~1年,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结果46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手术前提升,术后眼压波动于正常范围,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出现角膜水肿39眼,虹膜反应和晶状体前膜11眼,经积极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疗效确切,虽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及时处理并发症,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6例(4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隧道内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眼底改变及视野变化。随访时间为术后1~6月。结果术后视力、房角均较术前改善,视野检查未发现进一步损害。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平均眼压(16.02±2.14)mmHg。术后有一过性浅前房23眼。结论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3眼,晶状体透明15眼,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11眼,虹膜节段性萎缩5眼;术后观察患眼压、视力、前房深度,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视力31眼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正常(12~20mmHg)30眼;术后8mo发生恶性青光眼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加前节玻璃体切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是治疗某些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51 例279眼,208眼前房角宽度为NⅠ~NⅡ,单纯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71眼前房角宽度为NⅢ~NⅣ,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3mo,单纯超声乳化组208眼眼压均保持在正常范围;超声乳化联合手术组68眼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1wk有3眼眼压仍波动在20~25mmHg,经给予50g/L贝特舒眼液点眼治疗,眼压控制正常。全部病例视力较术前提高,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继发青光眼进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的效果。方法28例(28只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完成了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前视力〈0.1者22只眼,0.1~0.3者6只眼。术后视力〈0.1者13只眼,0.1~1.0者15只眼。术前平均眼压(34.30±9.32)mmHg,术后平均眼压(16.42±5.36)mmHg(1mmHg=0.133kPa)。25眼眼压降至正常范围,3眼经药物治疗达到正常范围。并发症主要是角膜水肿和浅前房。术后随访3~6个月。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对于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品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有自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观察其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等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7例(30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经综合降眼压治疗3~4d,眼压低于25mmHg者21只眼,即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压高于25mmHg者9只眼,即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抗代谢药物及小梁切除术。随访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平均眼压由术前的20.28mmHg降至11.07mmHg;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2.14mm加深到3.43mm。术后眼压、中央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前房角开放均≥180°。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及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单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志明  周渊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41-1142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9例29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对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患者28眼(96.5%)术后视力提高。25眼(86.2%)不需要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均维持在正常水平,3眼(10.3%)局部应用抗青光眼眼药水眼压控制正常,1眼(3.5%)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恢复正常。29眼房角镜检查房角较术前增宽。8例(27.6%)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角膜水肿,经治疗恢复正常。 结论: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者,可以考虑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房角,提高视力,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26只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伴白内障采用三联手术,术后随访7 ~13个月.结果 术后眼压为9.0~22.5 mmHg(1 mmHg =0.133 kPa).其中≤16 mmHg者19只眼(73.1%).矫正视力为0.02 ~0.8,其中≥0.5者18只眼(69.2%).17只眼(65.4%)形成弥漫扁平的滤过泡.结论 三联手术具有控制眼压和提高视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例35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联合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在术后随访的12~48个月中,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35眼中32只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其中20只眼在15mmHg以下,眼压由术前平均(28.16±2.63)mmHg降低至术后(16.32±3.45)mmHg,t=21.60,P<0.05;所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由术前平均(2.59±0.49)种减少至术后仅3只眼需1种.30只眼(85.7%)术后视力提高.并发症主要是短暂角膜水肿及虹膜睫状体炎.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时,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术后三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眼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三个月视力0.1-0.3共8只眼,0.4~0.5共22只眼,0.6~1.0共10只眼;眼压在8.7~20.3mmHg范围,平均15.5 mmHg,同术前比较,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联合手术是有效的安全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劲 《眼科新进展》2012,32(6):580-582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均行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随访末期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60眼)患者术前视力<0.1者30眼,0.1~<0.3者18眼,0.3~0.5者12眼;术后至随访末期,除2眼因眼内炎致视力丧失外,其余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1者9眼,0.1~<0.3者16眼,0.3~<0.5者20眼,0.5及以上者15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为(14.58±2.32)mmHg(1kPa=7.5mmHg),与术前(29.08±7.59)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2眼,均未出现玻璃体脱出等其他并发症;术后出现角膜水肿24眼,眼内炎2眼,不同程度前房纤维素样渗出8眼,浅前房6眼。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降低眼压、改善视力,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观察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116例(124眼),根据眼压控制和前房角粘连情况分为两组,A组:单用缩瞳剂使眼压控制在≤30mmHg(1mmHg=0.133kPa),前房角粘连≤180°者70例(7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46例(4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结果A、B两组术后平均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A组:Z=-6.584,P〈0.01,B组:Z=-4.516,P〈0.01)。术后平均眼压显著下降(A组:t=4.504,P〈0.01,B组t=10.802,P〈0.01)。术后平均前房深度显著增加(A组:t=-16.3693,P〈0.01,B组:t=-14.2475,P〈0.01)。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单用缩瞳剂眼压控制在≤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是安全有效的;眼压〉30mmHg,前房角粘连〉180。者联合小梁切除术则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原发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30例(4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按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分组,分别行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以及前房角的变化。结果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小于180°的,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眼压94.11%稳定在正常范围;而对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大于180°者,其中11眼行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63.64%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另16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93.75%稳定在正常范围。所有病例,手术后的视力大多有提高,前房深度增加,均未见前房角关闭或粘连范围扩大。结论超声乳化对治疗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180°者具有显著效果,而对于前房角粘连关闭范围〉180°者联合小梁切除术的疗效高于单纯超声乳化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