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42例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例资料,旨在探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发病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0年6月~2010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科确诊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患者42例,按照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TNM临床分类方法 ,对其进行临床分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方法进行病理分类。结果腺样囊性癌多发于腮腺及颌下腺,平均年龄51岁,男女比例4∶3,发生于腭部及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于腮腺。临床3期和4期较1期和2期复发率高。病理实性型较病理腺样-管状型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侵犯者较非神经侵犯者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 SACC是涎腺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SACC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较高,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TNM分期、病理学分型及有无神经侵犯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9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复发、转移、预后及治疗特点。方法:分析9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期、病变部位、肿瘤复发、转移、神经受侵、治疗及预后。结果:综合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复发率低(P<0.05)、远处转移率低、生存率高(5年比较P<0.05,10年比较P<0.001)。结论:综合治疗组复发率低而生存率高,肿瘤的复发与神经受侵情况有关,肺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总结,旨在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相应的临床资料总结与HE组织学观察.结果 36例患者中,大涎腺发病者多于小涎腺.腺样囊性癌占涎腺癌的28.1%,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0.9%,其中筛状型28例,管状型4例,实性型4例,Ⅱ级28例,Ⅰ级和Ⅲ级分别4例.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浸润性极强,手术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有无神经侵袭等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PTEN、p27^kip1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结果PTEN、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存在明显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在SACC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病理学分型有关。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关.p27^kip1表达缺失与SACC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和病理学分型无关.SACC中PT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PTEN和p27^kip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明显存在表达缺失或表达降低,PETN的表达异常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学分型有关,恶性程度越高PTEN表达越低.p27^kip1表达强度可用于辅助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SACC中FFEN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a,SACC)中的表达,并探讨与SACC的临床特点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通用型二步法检测30例SACC中nm23的表达,分析nm23基因表达变化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病理特点及其转移的关系。结果12例nm23基因阴性表达病例中11例发生转移,肿瘤转移率91.7%,而18例nm23基因阳性表达病例中5例发生转移,阳性表达者肿瘤转移率仅为38.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检验等出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与腺样囊性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即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易发生转移,而阳性表达时不易发生转移。并发现nm23基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nm23在口腔腺样囊性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CA24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A242的表达情况。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A242的阳性表达率为80.5%(29/36),显著高于其在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CA24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SACC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结论:CA242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CA242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分级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2Y2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Y2受体在49例SACC和肿瘤周边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利用显微镜图像分析技术测定P2Y2受体表达的平均灰度值,统计学分析两组该受体表达量的差异。[结果]SACC中P2Y2受体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2.73±7.59,显著高于肿瘤周边涎腺组织的3.76±1.82(P〈0.05)。SACC实性型的表达平均灰度值高于腺样-管状型,Ⅲ~Ⅳ期高于Ⅰ~Ⅱ期,神经侵袭型高于非神经侵袭型,以上分组中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ACC中P2Y2受体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涎腺腺样囊性癌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89例经手术治疗的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进行了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各种因素。方法 全部资料用SPSS 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根据生命表法(life table)估计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并将其绘制为生存曲线,用Wilcoxon(Gehan)检验各组间差异。结果 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症状体征出现3个或更多、肿物大于2cm、手术切缘阳性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期属早期(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样型或管状型、神经未受侵犯的患预后优于临床分期属于晚期(Ⅲ,Ⅳ期)、病理分型为实体型、神经受侵。结论 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神经受侵与否是影响涎腺腺样囊性癌患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SACC中表达情况不尽相同。系统评价有关SACC组织中NGF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Medical Bibliograph-ic Database,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e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SACC组织中NGF表达及其与临床意义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1年7月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腺样囊性癌267例,正常涎腺对照4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GF在SACC组与正常涎腺对照组中腺泡细胞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70,95%CI(3.30,661.71)];NGF在腺样囊性癌腺样/管状型组与实性型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20,0.86)];NGF在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组与非PNI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7.14,95%CI(3.49,14.60)]。结论 NGF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病理分型、PNI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但受纳入文献质量的影响,以上结论需要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108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璐  柴松岭 《中外医疗》2009,28(16):72-73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86~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经病理确诊的108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9.97,男女性别之比为1.20∶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颌下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8.15%;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别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低,腺样囊性癌占首位,腮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2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Survivin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OX-2与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中COX-2及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6%及86.6%,表达量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加(P<0.05)。结论COX-2与Survivin基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及恶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EGFR的表达,探讨其在SACC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GFR在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49例SA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ACC与正常唾液腺组织比较,EGFR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病理分型中,实体型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筛状型和管状型(P<0.05);有神经侵犯组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无神经侵犯组(P<0.05);有血行转移组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血行转移组(P<0.05).结论: EGFR的高表达与SACC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SACC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27及Ki-67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中P27、Ki-67的表达及其与SA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1例SACC、15例涎腺多形性腺瘤(PA)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NSG)中P27、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ACC组织中P27高表达率和标记指数(LI)均低于NSG和PA(P均<0.05),Ki-67阳性率和LI均高于PA和NSG(P均<0.05).有转移的SACC组织中P27 LI低于无转移组(P<0.05);实性型SACC组织中Ki-67阳性率及LI高于腺-管型(P<0.05).SACC组织中P27与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84,P<0.05).结论: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加速了细胞周期,促进了细胞增殖,参与了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Ki-67可用于SACC与涎腺良性肿瘤的辅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原癌基因C- MYC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4例SACC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石蜡标本中C- MYC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 MYC均呈阴性表达,54例SACC标本中C- MYC阳性表达43例,阳性率为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浸润、T4期C- MYC阳性率较无神经浸润、T1-3期高(P<0.05),C- 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癌基因C- MYC在SACC中高表达,与T分期及神经侵犯有关,有望成为SACC进展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Ge MH  Ling ZQ  Tan Z  Chen C  Xu JJ  Y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106-109
目的 研究E-钙黏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表达水平、CDH1甲基化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甲基化特异性PCR分析CDH1甲基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钙黏蛋白在SACC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55.6%,P<0.05),E-钙黏蛋白表达与组织病理学类型、T-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位置无关.30例E-钙黏蛋白表达阳性的SACC标本中,有3例标本检测到CDH1部分甲基化,24例E-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的SACC标本中,23例标本中检测到CDH1完全甲基化,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随着CDH1基因甲基化增高,E-钙黏蛋白表达减弱,两者在SACC中呈负相关(r=-0.483,P<0.001).结论 CDH1基因通过甲基化下调E-钙黏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SACC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等相关,这对评估SACC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化表达特点,探讨CD117表达对腺样囊性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41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9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及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MA)、p63基因蛋白(p63)、S-100蛋白(S-100 Protein)、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膜抗原(EMA)、Ki-67核抗原(Ki-67)及C-kit原癌基因(CD117)的表达,总结各抗体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分布模式,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标记SMA、p63、S-100蛋白、CKpan、EMA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中显示不同的分布特点。SMA、p63、S-100蛋白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巢周边及筛孔衬覆细胞呈阳性,腺管状结构外层细胞显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瘤细胞巢外围及腺管结构外层细胞呈阳性;多形性腺瘤阳性细胞弥漫分布或巣状分布。CKpan、EMA标记,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强阳性;基底细胞腺瘤腺样结构内层细胞胞质阳性;多形性腺瘤上皮分化的肿瘤细胞标记阳性,肌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部分阳性。腺样囊性癌不同预后组Ki-67表达有差别,复发生存病例及死亡病例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q值分别为7.472 9和5.218 6,P<0.01)。死亡病例CD117强阳性表达与无复发生存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 4)。Ki-67指数高、CD117表达强阳性者预后较差。结论 SMA、p63、S-100蛋白、CKpan、EMA的不同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Ki-67、CD117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RF-4结合蛋白(IRF-4 binding protein,IBP)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27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进行IBP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用脂质体法转染IBP过表达及空白对照载体至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G418筛选后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