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CLL患者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治疗组予以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对照组予以CHOP方案化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2组合并感染率、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组治疗CLL具有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克隆性持续增生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肿瘤(SLL).目前具有治疗指征的B-CLL/SLL初治患者一线化疗选择包括单一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烷化剂(苯丁酸氛芥或环磷酰胺)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以及氟达拉滨为主或烷化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6):414-416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CLL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予以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方案治疗,对照组予以CHOP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感染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组治疗CLL具有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曾用过苯丁酸氮芥、COP或CHOP方案。结果6例(33.3%)达完全缓解,10例(55.6%)达部分缓解,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9%。3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9例有消化道反应,1例出现血尿。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疗效,对瘤可宁、COP及CHOP方案治疗无效的患者仍可能有效.不良反应轻。FC方案可作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FC方案(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已确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设定为治疗组,同时随机抽取20例采用CHOP方案并且已完成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设定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FC方案,即联合应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CHOP方案,即联合应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进行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达95%,高于对照组的70%。化疗后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复发率高于治疗组。化疗过程中出现便秘、发热、肝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林淑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84-185
目的 探讨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效果.方法 选择18 例患者使用氟达拉滨、米托蒽醌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并与使用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者比较,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发生发热、便秘的比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CR+PR 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氟达拉滨、米托蒽醌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4,(28):2631-2634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0例CL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组(FC组,78例)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R组,62例)。FC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25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1-3静脉滴注,qd;环磷酰胺250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1-3静脉滴注,qd。FCR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25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2-4静脉滴注,qd;环磷酰胺250 mg/(m2·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d2-4静脉滴注,qd;利妥昔单克隆抗375 mg/m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至1 mg/ml,d1静脉滴注,qd。28 d为1个周期,治疗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毒性反应及随访12个月的生存率。结果:FCR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FC组(P<0.05)。两组患者毒性反应总发生例数、短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治疗CLL疗效优于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对难治、复发的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 氟达拉滨 2 5 mg/M2 /d×5天 ,静滴 ,每 2 8天一疗程 ,连用 4~ 6个疗程。恶性淋巴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加长春新碱 2 mg/周、地塞米松 1 0 m g/日× 1 4天。结果 治疗后 5例病人 1例完全缓解 ,3例部分缓解 ,1例死亡。结论 初步的治疗及观察提示氟达拉滨对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后的治疗中,化疗仍然是临床采用的一种主要方法,如果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缺乏骨髓抑制条件,那么首选巩固治疗方案就是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但是,单纯化疗下只有30%以下的患者获取长期生存期[1]。在难治复发白血病的治疗中,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是临床采用的方案,但是目前还很少有相关研究报道其在初次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本研究比较了氟达拉滨加中剂量阿糖胞苷与氟达拉滨  相似文献   

10.
梁兴林  吴炜  夏瑞祥 《安徽医药》2013,34(9):1354-1355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FC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临床分期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33.33%)获得完全缓解(CR),8例(26.67%)为部分缓解(PR),总缓解率为60.00%;Binet A+B期总缓解率(80.00%)明显高于C期总缓解率(20.00%),治疗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用药安全性好,有效率高,大大提高了CLL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注射掺杂敌鼠的毒品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3月-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因注射毒品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结合流行病学史、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考虑主要诊断为"毒鼠药中毒致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4例患者,采用补充维生素K1(40 mg·d-1-60 mg·d-1,静脉点滴)、使用糖皮质激素、输注红细胞悬液等治疗,观察患者出血情况,监测其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紫癜及凝血功能异常,经治疗后3例痊愈,1例因活动性出血死亡。结论:因一些贩毒者在制造毒品时将蟑螂药或老鼠药磨粉掺入,吸毒者在吸食毒品后会出现鼠药中毒的相关表现,如紫癜、血尿、关节痛、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对于这些病例应多加鉴别,以免误诊、漏诊,贻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FTR)的临床症状表现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2月接受输血治疗的28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与记录NHFTR的发生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输血成分的NHFTR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例患者发生NHFTR,其中11例为首次受血者,16例为多次受血者,供血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等均与NHFTR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次受血者发生NHFTR的概率略高于首次受血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HFTR的发生率较高,去除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成分,能够有效抑制血液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增加,并有效预防NHFT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孢素对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环孢素口服[5mg/(kg d)]治疗2例既往经多次含氟达拉滨及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CLL患者,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血常规指标、外周血片分类、骨髓涂片、肝肾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及骨髓中CD5与CD19共阳性细胞比例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例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外周血治疗前均三系严重减低,治疗后三系均恢复,淋巴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外周血及骨髓中CD5和CD19共阳性细胞比例均下降。一例患者完全缓解,一例患者部分缓解。治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环孢素对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患者住院24h内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高血糖组(血糖值≥6.1mmol/L)64例,其中,男34例,女30例;血糖正常组(血糖值〈6.1mmol/L)21例,其中,男11例,10例。比较两组不同血糖水平的疗效及临床表现与并发症情况。结果:高血糖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血糖正常组(P〈0.05),死亡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且高血糖组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延髓性麻痹、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病例数均多于血糖正常组,其中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病理反射的发生率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并发症方面考虑,统计分析显示,高血糖组的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Ballas SK 《Drugs》2002,62(8):1143-1172
The phenotypic expression of sickle cell anaemia varies greatly among patients and longitudinally in the same patient. It influences all aspects of the life of affected individuals including social interaction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family relations, peer interactions, education, employment,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sit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sickle cell anaemia are protean and fall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anaemia and its sequelae;pain and related issues; andorgan failure including infection. Recent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sickle cell anaemia have centred on the sequence of events that occur between polymerisation of deoxy haemoglobin (Hb) S and vaso-occlusion. Cellular dehydration,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reperfusion injury seem to be important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anagement of sickle cell anaemia continues to be primarily palliative in nature, including supportive, symptomatic and preventative approaches to therapy. Empowerment and education are the major aspects of supportive care. Symptomatic management includes pain management, blood transfusion and treatment of organ failure. Pain managment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iciples that include assessment, individualisation of therapy and proper utilisation of opioid and nonopioid analgesics in order to acheive adequate pain relief. Blood selected for transfusion should be leuko-reduced and phenotypically matched for the C, E and Kell antigens. Exchange transfusion is indicated in patients who are transfused chronically in order to prevent or delay the onset of iron-overload. Acute chest syndrome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organ failure and its management should be agressive, including adequate ventilation, multiple antibacterials and simple or exchange blood transfusion depending on its severity. Preventitive therapy includes prophylactic penicilli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blood transfusion (preferably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hydroxyurea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acute painful episodes. Bone marrow an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have been successful modalities of curative therapy in selected children with sickle cell anaemia. Newer approaches to preventative therapy include cellular rehydration with agents that inhibit the Gardos channel or the KCl co-transport channel. Curative gene therapy continues to be investigational at the level of the test tube and transgenic mouse mode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输血前或手术患者进行四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既让患者输血前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四项传染病,也为输血或手术后感染此几项病有了权威的依据,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方法收集病例进行血液传染病四项检测。结果 4154例患者中四项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为12.87%,其中乙肝的感染率最高为10.51%,且乙肝的发病在性别及临床科室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输血前作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至关重要,既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又可以避免医源性感染,既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医护人员及其他的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17.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伯根  高登辉  耿小平  熊奇如 《安徽医药》2011,15(10):1232-1234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因并发症死亡1例,围手术死亡率为1%,15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包裹性积液5例(5%)、切口感染5例(5%)、胆漏2例(2%)、术后腹腔出血2例(2%)、肺部感染1例(1%)、肝功能衰竭1例(1%)、胆道损伤1例(1%)、心律失常1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0)、术中出血量(P=0.019)和围手术期输血(P=0.011)等3项指标与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8,OR=1.047,95%CI:1.000~1.096)和围手术期输血(P=0.027,OR=4.578,95%CI:1.184~17.698)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及年龄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切除术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术中失血,避免围手术输血,对于高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周钢 《中国药房》2014,(48):4589-4591
目的:为渝西地区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与2013年各100例Hp检测阳性患者,通过药敏试验观察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并选取2012-2013年的200例Hp检测阳性患者比较包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与四联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009年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而2013年上升为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与雷贝拉唑+枸椽酸铋钾+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四联方案首次治疗Hp根除率分别为78%与9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于三联方案治疗失败的患者,再次使用四联方案Hp根除率为86%;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与1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渝西地区Hp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升高迅速,不适合将包含左氧氟沙星的标准三联方案作为首次根除Hp的治疗方案,而包含左氧氟沙星的四联方案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红细胞G-6-PD酶)缺乏症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及临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45例红细胞G-6-PD酶缺乏的女患儿,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患儿治疗后贫血及黄疸症状明显减轻,口唇及皮肤颜色好转,治疗3 d后和治疗5 d后其血清总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红细胞G-6-PD酶缺乏症多与食用蚕豆及其制品有关,临床上发病多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换血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大量输血急救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确诊DIC综合征后,立即吸氧,开通静脉通路,20例患者均输血液制品,11例患者输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4例患者输新鲜全血与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6例患者输纤维蛋白原。观察大量输血急救的效果。结果 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经输血后,15例救治成功,成功率为75.0%,5例救治无效死亡。输血后,患者PT、APTT、TT时间均较输血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输血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后,PLT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大量输血是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