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食管粘膜下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有关因素及特点,制定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方案.方法:手术切除食管粘膜下癌52例,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分组病理检查,术后进行长期随诊.结果:本组食管粘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1%(12/52),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越差,转移率越高,其次与肿瘤的大小、病理形态类型等因素有关.跳跃式转移发生率高,转移淋巴结大部分≤1cm,可能是食管粘膜下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结论:对早期食管癌应行食管次全切除术,并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近来,UICC 制定了新的肺癌 TNM 分期。新的 TNM 肺癌分期的主要修改点为:①T_1N_1M_0改为第Ⅱ期;②第Ⅲ期分为Ⅲ_A与Ⅲ_B;③转移到对侧肺门、纵隔和同侧及对侧的锁骨上淋巴结,过去定为 M_1而现在定为 N_3;④T_3指包括肿瘤直接浸润到胸壁(包括肺上沟癌),膈肌,纵隔胸膜和心包膜,或中心型癌累及到距隆突2 cm 以内的主支气管,但未直接累及隆突者;⑤T_4指肿瘤累及纵隔或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和椎体及癌性胸水;⑥凡肿瘤沿上皮向上浸润主支气管,不管肿瘤体积大小均称为 T_1。即便延伸到距隆突2 cm 的早期肺  相似文献   

3.
1996年7月~1998年12月我院为32例60岁以上伴高血压病的食管癌患者施行了手术切除,本文对此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伴高血压病的食管癌老年患者开胸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 1 临床资料 1996-07-1998-12,对152例60岁以上的食管癌患者行癌肿切除,其中术前合并高血压病者共32例(21.1%)。男22例、女10例,年龄60岁~72岁、平均年龄65.2岁,肿瘤位于胸上段4例、胸中段24例、胸下段4例,均行颈部吻合,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区域有淋巴结转移者11例(34.4%),按国际分期Ⅱa期20例、Ⅲ期12例;而术前并无高血压病者120例(78.9%),男85例、女35例,年龄60岁~76岁、平均年龄65.3岁,肿瘤位于胸上段12例、胸中段88例、胸下段20例,行颈部吻合116例、弓上吻合1例、弓下吻合3例,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11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粘液表皮样腺癌2例、食管平滑肌肉瘤和原位癌各1例,区域有淋巴结转移者52例(43.4%),按国际分期0期1例、Ⅰ期1例、Ⅱa期48例、Ⅱb期8例、Ⅲ期60例、Ⅳ期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 791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特点。结果:1 791例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5.18%,淋巴结转移度为8.33%。基底细胞样鳞癌及腺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与鳞癌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度明显高于鳞癌(均P<0.05)。肿瘤分化、病变长度、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并且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N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上段食管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要高于中、下段食管癌(P=0.002),而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肿瘤分化、T分期及是否有脉管癌栓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及N分期的重要因素;上段食管癌更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无论肿瘤位置都应加强对腹腔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 8 13例食管癌根治术后 1~ 4年随访分析 ,表明食管癌术后转移率与手术时食管肿瘤长度、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癌旁食管切除长度呈正相关。当肿瘤长度 >4cm,癌细胞浸润纤维膜、低分化或未分化癌 ,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时术后转移率显著升高 ;当癌旁食管切除长度 <6 cm时术后转移率显著升高 ,而切除 >10 cm时则术后转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用单纯乳房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联合应用放疗的早期随访结果。共收治150例,年龄均在70岁以下,包括可手术的乳癌1~Ⅱ期(T_1.2,No.1,Mo)全部病例在单纯乳房切除术后,随机分成二组,一组为观察组(76例)未作进一步立即治疗。另一组为放疗组(74例)对胸壁、内乳、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作根治性放疗,放疗时间一般在术后第2至第7周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南疆地区食管癌患者钙化性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196例食管鳞癌合并隆突下淋巴结钙化或趋于钙化的患者。根据术中隆突下淋巴结钙化严重程度是否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分为两组,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组(168例)和隆突下淋巴结未清扫组(28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长度、肿瘤T分期和N分期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和N分期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肿瘤的长度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针对南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多合并隆突下淋巴结钙化的情况,对于肿瘤较小以及T、N分期较早的患者,可选择性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或行隆突下淋巴结采样;而对于肿瘤较大以及T、N分期较晚的患者,应按诊疗规范行根治性隆突下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内miR-383-5p、驱动蛋白家族成员3B(KIF3B)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3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采集肿瘤标本及癌旁标本。比较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内miR-383-5p、KIF3B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内miR-383-5p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KIF3B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及侵袭程度深部患者miR-383-5p表达低于肿瘤分期Ⅰ~Ⅱ期、淋巴结未转移及侵袭程度浅表患者,KIF3B mRNA表达高于肿瘤分期Ⅰ~Ⅱ期、淋巴结未转移及侵袭程度浅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383-5p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内呈低表达,KIF3B mRNA呈高表达,两者均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侵袭程度有关,共同参与肿瘤发展,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分析经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54例T_1,T_2期直肠癌病理特征,并对淋巴结转移(LNM)作出预测。男99例,女55例;平均年龄62岁(21~88岁)。经腹会阴切除者62例;低位前切除者92例。肿瘤下缘距肛门2~6cm者79例;7~11cm者74例。肿瘤限于粘膜、粘膜下层26例(T_1);侵入肌层128例(T_2)。以外生为主,蕈伞状者为外生型;肿瘤边缘隆起变硬为息肉型;息肉隆起型或无蒂病变为无蒂型。无粘液池者为单纯腺癌。1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长度与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卢铀  汪虹 《中国肿瘤临床》1997,24(2):146-147
1988年1月~1993年3月我院手术切除食管癌220例。分析术前食管X线片示病变长度与癌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为首程手术切除的胸内食管鳞癌。男19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6岁(3~77岁)。中位病变长度5.5cm(2~12cm)。根治切除156例,姑息切除64例。切除区域淋巴结1385枚,病检癌转移258枚。淋巴结转移者86例。癌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用国际食管癌TNM分期标准(UICC1987年)2结果2.l病变长度与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见表1、2。表1显示两者呈显著性正相关(r—0.217,PMO.005)。表2示…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食管癌侵袭性强,预后差.根治食管癌的方法仍主要靠彻底手术切除加转移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常复发,5年生存率仅20%~36%[1,2].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肿瘤分期低,无明显转移证据,但在行癌根治术后却早期死于癌转移.这说明患者术前已存在用常规组织病理学方法不能检出的癌细胞播散或隐性淋巴结转移[1~3].应用敏感的现代免疫组化技术,借助某些单克隆抗体(如细胞角蛋白等)作为特异性上皮标志,已能检出常规病检阴性的淋巴结内单个或成簇的癌细胞,即淋巴结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M).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缩小手术适应症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缩小手术的手术指征.方法对147例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7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6%(17/147).粘膜内癌(M癌)转移仅限于第一站淋巴结.粘膜下浸润癌(SM癌)第二站淋巴结转移度为62.5%(10/16),限于No7、8a淋巴结.Ⅱa型及Ⅱb型M癌未发现转移,而Ⅰ型,Ⅱc型Ⅲ型(主要是SM癌)有较高转移率.分化型癌的淋巴转移率为8.9%(9/101),低于未分化型17.4%(8/46).癌灶内不伴有溃疡的早期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9%,伴有溃疡者转移率明显增高为18.3%.结论 M癌是缩小手术的最好指征.SM癌大多不适合缩小手术,应将开腹标准根治术(D2)作为其基本术式;但对≤10mm的分化型SM癌可考虑开腹缩小手术(D1+a).  相似文献   

13.
患者为25名不能切除的非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以前未接受过治疗。皆为男性,中位年龄57岁(48~70岁)。肿瘤分期:T_3者19人;T_2者6人。肿瘤大小为6~15cm(中位值10cm)。3人纵隔淋巴结受累,1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人都有肿瘤所致的阻塞和/或疼痛症状。15人有重度咽下困难,其中14人需要放置鼻胃管,1人需要做胃造口术。  相似文献   

14.
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粘膜层,从病理检查包括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后者癌组织未穿透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由于这类病变小,症状轻微,各项检查又非绝对可靠。所以病人多半不来医院就诊,即便到医院也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作者从1964~1989年治疗早期食管癌253例,切除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0.2%。从本组病例分析,对早期食管癌的发现和手术治疗提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1.早期发现本组病例的切除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0%以上,其效果之佳,足以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60年代初,即已提出对食管癌要抓“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  相似文献   

15.
在消化系统癌肿的治疗中,大肠癌的治疗尚无根本变化。随着大肠癌患者增多,诊断技术进步,癌特性阐明,治疗效果改善,在选择治疗中应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问题。早期癌的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 98%早期大肠癌为隆起型,粘膜内(m)癌无淋巴结转移,粘膜下(sm)癌有少数淋巴结转移,约为7%。尤其Ⅰp和Ⅰsp型早期癌淋巴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树 《实用肿瘤杂志》1989,4(3):129-131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大肠癌是指病灶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未侵及肌层者。病期的早晚不仅与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有关,且与能否保留具有生理功能的肛门密切相关。根据全国13个单位3 147例根治术后临床病理分析,大肠癌总的五年生存率为50.21%,而癌灶限于粘膜内的五年生存率则可高达96.7%。根据肿瘤是及肠壁状况,结合五年随访,大肠癌的分期为:A期(Ⅰ期)包括A_0(粘膜及粘膜下),A_1(侵及浅肌层),A_2(侵及深肌层)。虽然A_0期为早期癌,但从临床而言,常难以从症状与体征发现A_0期病变,A_0期大肠癌实际上只能由病理诊断。在临床出现症状就诊  相似文献   

17.
张彤  侯宁 《中国癌症杂志》1999,9(4):293-296
目的 探讨食管粘膜癌和粘膜下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对我院1980 年~1995 年间24 例粘膜癌和24 例粘膜下癌的临床、病理、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多因素用COX模型。 结果 粘膜癌和粘膜下癌的3、5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87-5% ,83-3% ,85-7% 和58-3 % ,45-5% ,45-5% 。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2% 和29-2 % 。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P<0-01 ,手术切缘阳性P<0-05 ,家族史P<0-05。 结论 粘膜癌和粘膜下癌有不同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手术未彻底切除肿瘤、有家族史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潘铁成  郑智  李军  陈涛  刘立刚  魏翔 《癌症》2007,26(3):303-306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Ⅰ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Ⅰ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350例Ⅰ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94例,乳腺癌112例,食管癌115例及外阴癌29例病理报告无癌围歼的淋巴结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抗上皮细胞膜及多克隆角蛋白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LK1在食管癌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转移、分期、类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和正常食管组织(距离食管癌>5cm的癌旁组织)的切除标本(包埋于石蜡中)。比较两种组织的PLK1表达情况,并探讨PLK1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分级、临床分期、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食管癌患者60例,包括食管癌及正常食管组织各60个。食管癌组织的PLK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1);不同组织分化(P=0.045)、肿瘤分级(P<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24)所对应的肿瘤组织PLK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LK1在食管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且PLK1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分级、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