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对亚砷酸钠的反应,CD133及CD13分子的表达和肿瘤球形成的差异,分析低浓度亚砷酸钠处理前后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Sox2因子的表达变化,探讨低浓度亚砷酸钠对HCC细胞生长的抑制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0、0.1、0.2、0.4、0.6、0.8、1.0μg/m L不同浓度亚砷酸钠处理48、72、96 h对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析Hep G2、Hep3B、Hu H7、SMCC-7721和原代HCC细胞CD13、CD133表达及肿瘤球形成能力,确定是否含肝癌干细胞(LCSCs);观察0.5μg/m L亚砷酸钠处理Hu H7和原代HCC细胞前后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分析低浓度亚砷酸钠对LCSCs有何作用。结果亚砷酸钠处理HCC细胞48、72、96 h,亚砷酸钠明显抑制Hep G2、Hep3B、Hu H7和SMCC-7721细胞生长,对HC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有关。亚砷酸钠处理HCC细胞96 h,0.2、0.4μg/m L亚砷酸钠已经明显抑制SMCC-7721细胞生长(P<0.05,P<0.01)。0.4μg/m L亚砷酸钠明显抑制Hep G2(P<0.01)和Hep3B(P<0.01)细胞增殖。0.1、0.2、0.4、0.6μg/m L亚砷酸钠刺激Hu H7细胞增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8μg/m L亚砷酸钠非常明显抑制Hu H7细胞增殖(P<0.01)。亚砷酸钠对Hu H7细胞存在低浓度刺激Hu H7细胞增殖和较高浓度抑制Hu H7细胞增殖的双向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相同浓度下抑制作用增强。低浓度亚砷酸钠对SMCC-7721、Hep G2和Hep3B细胞几乎无刺激增殖作用。Hep G2、Hep3B和SMCC-7721既不表达CD133,也不形成肿瘤球。Hu H7和原代HCC细胞同时表达CD133、CD13标志,也具有形成肿瘤球能力,Hu H7和原代HCC细胞含有CD133+CD13+LCSCs。Hu H7和原代HCC细胞表达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0.5μg/m L亚砷酸钠可以下调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论低浓度亚砷酸钠下调或抑制含CD133+CD13+LCSCs的Hu H7和原代HCC细胞Oct4和Sox2基因和蛋白表达,推测低浓度亚砷酸钠可能诱导LCSCs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及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对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肝例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TACE组,观察组为TACE联合RFA组,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同时相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TGF-β1的变化情况,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CD4+、CD8+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TACE治疗对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造成一过性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而TACE联合RFA治疗则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及其mRNA表达.方法 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CD25水平,Real-time检测患者外周血CD25 mRNA含量.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参照,以lgcDNA/lgGAPDH比值代表mRNA水平.结果 肝癌患者外周血植物血凝素(PHA)诱导前后CD25表达水平分别为(2.54±1.15)%和(24.39±3.00)%,其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56±0.24)lgcDNA/lgGAPDH和(2.93±0.43)lgcDNA/lgGAPD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及其mRNA表达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以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治疗后,其静息期和诱导期CD25、CD25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外周血CD25及其mRNA水平降低.CD25及其mRNA表达与病理分型无关,CD25似可作为观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评估疗效的辅助指标.CIK细胞可明显上调肝癌患者外周血CD25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RFA)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56例肝癌患者RFA治疗前和治疗后1、4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RFA治疗前比较,RFA治疗后1、4周患者外周血中CD+3、CD+4及CD+4/CD+8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治疗后4周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后1周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后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且治疗后1、4周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相当。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35-38+42+封三
目的 研究龙葵碱对荷肝癌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介导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并设对照组、龙葵碱组、TGF-β1抑制剂组和龙葵碱联合TGF-β1抑制剂组。14 d处理称取各组小鼠移植瘤质量,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2、IL-10、TGF-β1等免疫性抑制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CD4+、CD4+CD25+Foxp3+Treg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Foxp3+免疫荧光强度。结果 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龙葵碱组、TGF-β1抑制剂组和联合组的肝癌荷瘤小鼠肿瘤瘤重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葵碱组、TGF-β1抑制剂组、联合组3组小鼠外周血中免疫性抑制细胞因子IL-2、IL-10、TGF-β1均有明显降低(P0.05);龙葵碱组、TGF-β1抑制剂组、联合组三组CD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CD25+Treg的比例则明显下降(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龙葵碱组、TGF-β1抑制剂组、联合组3组荷瘤小鼠Treg细胞中Foxp3+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龙葵碱可能通过降低荷瘤小鼠Treg细胞含量来改善免疫逃逸,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序贯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TACE序贯RFA组(24例)、单纯TACE组(23例)和单纯RFA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时,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细胞比值及自然杀伤 (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基线值无差异。治疗后7 d,单纯TACE组外周血CD8+细胞比率增加,CD4+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减少(P<0.05)。治疗后14 d,单纯TACE组外周血CD4+、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减少,CD8+细胞比率增加(P<0.05);单纯RFA组外周血NK细胞比率增加(P<0.05);TACE序贯RFA组及单纯RFA组CD4+和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同期单纯TACE组(P<0.05),而单纯RFA组CD8+细胞比率则显著低于同期单纯TACE组(P<0.05)。治疗后30 d,TACE序贯RFA组外周血CD8+细胞比率降低,NK细胞比率和CD4+/CD8+比值增加,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TACE组CD3+及CD4+细胞比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单纯RFA组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TACE序贯RFA组及单纯RFA组NK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较单纯TACE组升高(P<0.05)。TACE序贯RFA组NK细胞比率较单纯RFA组升高(P<0.05)。结论:单纯TACE治疗可能造成肝癌患者一过性细胞免疫受到抑制,而TACE序贯RFA及单纯RFA治疗则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人肝癌组织和细胞株BEL-7404中的CD90+细胞进行干细胞特性鉴定;制备载17-AAG的抗CD90磁性热敏脂质体(CD90@17-AAG/TMs)靶向杀伤CD90+ 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人肝癌组织中CD90的表达,并研究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中分离出CD90+ LCSCs并验证其干细胞特性;“旋转蒸发-水化法”制备CD90@17-AAG/TMs,通过体内杀伤实验验证其杀伤CD90+ LCSCs的能力?结果:CD90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甲胎蛋白(AFP)无关(P > 0.05),与病理分级有关(P < 0.05);肝癌细胞中CD90+细胞具有明显的干细胞特性;CD90@17-AAG/TMs在体内可以有效杀伤CD90+ LCSCs,抑制肝癌的生长?结论:CD90+ 细胞具有明显的干细胞特性,采用CD90@17-AAG/TMs可有效清除CD90+ LCSCs,抑制肝癌的形成及生长,为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肝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和表面分子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术后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即用型两步法SupervisionTM)检测肝癌组织中DC标志蛋白S-100的表达;从肝癌组织中分离浸润性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面分子表达,并用RT-PCR技术检测肝癌组织IL-10、TGF-β1和VEGF-AmRNA.结果:肝癌组织中DC的数量少,高分化肝癌组织中DC浸润数量[(27.22±15.38)个/HPF]高于低分化肝癌[(11.92±8.56)个/HPF](P<0.01);肝癌组织中浸润DC的表面分子如CDla、HLA-DR、CD80、CD86和CD54等MHC-Ⅰ、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存在低表达或不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mRNA水平上,IL-10、TGF-β1和VEGF-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01,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浸润DC的数量减少并存在功能缺陷,与肝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成球、克隆形成、增殖、凋亡、迁移的作用,探讨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 获取肝癌干细胞;包装表达miR-125b的慢病毒并感染肝癌干细胞;光镜计数法检测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成球率及克隆形成率的影响;CCK-8法检测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DAPI染色观察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miR-125b对肝癌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iR-125b显著降低LCSCs的成球率(对照组27.7%,实验组0.0%,P<0.01)以及抑制其克隆形成能力(对照组29%,实验组6%,P<0.01);同时miR-125b可促进LCSCs的凋亡,抑制LCSCs的迁移能力(P<0.01).结论 miR-125b对LCSCs的成球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miR-125b对L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负向调控作用.miR-125b也能抑制LCSCs的迁移,对LCSCs的凋亡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癌切除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中Treg占单个核细胞(PBM)的比例,同样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Treg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肝癌组织中Treg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13.98±3.03)% vs (8.23±2.15)%,(17.74±4.12)% vs (6.98±2.36)%,P均 < 0.05,且Ⅲ~Ⅳ期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肝癌切除术后1个月外周血Treg较术前明显减少(13.98±3.03)% vs (9.87±2.78)%,P < 0.05?肿瘤组织中TGF-β?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 < 0.05)?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肝癌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外周血Treg比例,这可能与手术切除肿瘤微环境中高水平Treg?TGF-β?IL-10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sICAM-1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对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0例正常健康人的外周血进行TGF-β1、sICAM-1浓度分析.结果:正常健康人外周血TGF-β1、sICAM-1水平分别为(1.83±0.41) μg/L、(193.23±2.98) μg/L,而原发性肝癌组为(11.32±0.29) μg/L、(285.21±4.36) μg/L,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结论:肝癌患者体内TGF-β1、sICAM-1表达量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增殖失控,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检测TGF-β1、sICAM-1对肝癌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β2-AR的表达与肝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β2-AR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检测β2-AR在138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阳性表达率为63.8%,β2-AR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癌中主瘤大小、卫星结节、缺乏肿瘤包膜、侵犯血管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β2-AR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复发及预后相关(P<0.001);β2-AR阳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与无复发生存期均较β2-AR阴性表达者差(P<0.001).结论 β2-AR蛋白在肝癌细胞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多因素相关;β2-AR蛋白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RFA组45例和手术组42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CD4+T、CD8+T和CD56+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变化;通过细胞C3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BC-TRR)和红细胞吸附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实验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含量。结果 RFA组治疗15天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数目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上述指标继续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15天后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不显著(P0.05),治疗30天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后,两组CD8+T细胞数目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治疗15天RBC-ICR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RBC-C3b RR、RBC-TRR显著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30天后上述指标才开始显著改善(P均0.05),但与同期RF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A组治疗15天IL-2、IFN-γ、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后上述指标继续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30天后IL-2、IFN-γ、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但显著低于同期RFA组(P均0.05)。结论与手术治疗相比较,RFA能更好地改善肝癌患者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对肝癌治疗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对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含多种细胞因子(LIF、EGF、bFGF及B27)的无血清培养液(serum- free medium,SFM)诱导SMMC7721人肝癌细胞产生LCSCs,并行LCSCs表面标志CD133、CD90的流式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鉴定与裸鼠致瘤能力观测。以IFN-γ、CD3单克隆抗体(human CD3 monoclonal antibody,hCD3mAb)与 IL-2等诱导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悬浮细胞生成CIK。用Transwell培养小室将LCSCs与不同密度的CIK在同一培养体系内以该小室膜分隔培养24、48、72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CIK对LCSCs生长、增殖的影响。以RT-PCR与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与CIK共培养的LCSCs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unclear antigen,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FCM检测显示,LCSCs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133、CD90。CCK-8法检测表明,与对照比较,与相同密度的CIK共培养的LCSCs,其生长、增殖减慢,48 h开始变得更加明显(P<0.01)。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IK能明显下调LCSCs的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诱导培养并鉴定到LCSCs。肝癌患者的CIK可明显抑制LCSCs的生长、增殖与下调其PCNA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TGF-β1)mRNA表达水平在肝癌(H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0例肝癌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逆转录并扩增TGF-β1,通过凝胶图像扫描系统对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进行密度扫描。结果肝癌患者组PBMCs中TGFβ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TGFβ1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肝癌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间质表型循环肿瘤细胞(Mesenchymal Circulating Tumor Cell, MCTC)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及辅助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9月期间48例初诊疑似肝癌患者,经病理学检查确诊35例初诊Ia期~IIIb期肝细胞肝癌和13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13例健康人作为阴性对照,使用CytoSorter? CTC检测系统结合CSV捕获抗体,特异性富集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MCTC。结果 CytoSorter? CTC检测系统对初诊肝癌患者外周血MCTC检测敏感性为82.86%(29/35),特异性为84.62%(22/26)。13例健康人和13例良性肝病患者外周血MCTC检出个数均小于2个/5mL。肝癌患者外周血MCTC检出数量明显高于健康人和良性肝病患者,且差异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治疗前MCTC水平与患者AFP水平、HbsAg状态、肿瘤数量、CNLC分期、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远端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治疗前MCTC数量与治疗后MCTC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01),治疗后MCTC数量普遍下降减少,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疾病得到缓解。结论 CytoSorter? CTC检测系统在肝癌患者外周血MCTC富集检测中具有较好的检出效率,实时动态监测肝癌患者外周血MCTC可以辅助肝癌患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复发转移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癌患者血清中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患者及健康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外周血中Treg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早期肝癌患者比较,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肝癌患者术后2天外周血Treg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天比较,术后2周和6周外周血Treg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外周血Treg/CD4+比值(P=0.041)、Treg水平(P=0.023)及癌细胞分化程度(P=0.012)是影响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Treg表达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肝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实时监测肝癌患者Treg表达水平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丽娟  范宗江  张树荣 《重庆医学》2005,34(7):1082-1083
目的了解血清TSGF在原发性肝癌RFA治疗中的变化,了解其在RFA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比色法检测10例原发性肝癌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血清TSGF水平.结果 RFA治疗1周后血清TSGF开始下降,但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第2周血清TSGF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P<0.001).结论 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抑制肝癌组织的生长及其周边血管的增生,使TSGF形成的基础受到了直接破坏,血清TSGF可作为观察肝癌RFA治疗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干扰素γ(IFN-γ)在肝硬化、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了48例肝硬化、40例原发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癌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TGF-β1和IFN-γ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正食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组和正好对照组(P均<0.05)。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转移性肝癌组(P<0.05),而两组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和IFN-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肿块数目≥3个,直径≥3cM和AFP≤20ng/ml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增高,血清IFN-γ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下降,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血清TGF-β1和IFN-γ可作为新的血清学标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和近期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微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31例接受射频消融(RFA)治疗,19例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RFA治疗1 d后,肿瘤直径<5 cm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 7、CD 4、CD 8、CD 4/CD 8比值无明显变化,治疗7 d后指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A治疗1 d后,肿瘤直径>5 cm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 7、CD 4、CD 8、CD 4/CD 8比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7 d后指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1 d后,肿瘤直径>5 cm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 7、CD 4、CD 8、CD 4/CD 8比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7 d后指标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微创治疗方式治疗肝癌后对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