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城市,乡村地区的物质循环与自然生态特点,利用绿色空间对城市各功能因素进行合理的生态调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外围空间的生态承受能力,改善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质量。绿色空间以其高质量的生态特性及易于操作的特性,为大都会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具体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介质。  相似文献   

2.
从技术思维的逻辑分析出发,对建筑空间进行了新的解析研究,依据人对空间的基本需要关系,经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综合应用,建立了空间基本约束与空间缺陷等空间解析的新概念,认为第一类空间缺陷影响的是空间的“健康”特性,第二类空间缺陷影响的是空间的“生态”特性.并从新的视角分析了现代建筑空间的健康特性、生态特性等,希望以此探索空间构筑的绿色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街区尺度区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空间格局, 影响了城市局部区域的微气候特性。本文从量化城市地表要素对局地气候影响的视角出发, 提出了基于街区边界和区域内空间特性指标计算的局部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划分方法, 该方法面向街区单元, 较好地描述了街区尺度局部区域的精细化空间格局。以湿热地区典型的人工生态城区(广州大学城)及典型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为例, 利用所提出的LCZ划分法构建了两个案例区域的LCZ分布图, 以及建筑空间形态与下垫面布局特性指标分布图集。从图集对比结果可知, 大学城主要以开敞式中层建筑为主, 而珠江新城则以紧凑型高层建筑为主。城市区域LCZ空间特性参数的可视化表达将为街区小气候分布规律的量化研究和气候适宜型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在新形势下研究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内涵,进一步满足文明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对提升城市生态安全与服务功能具有现实意义。在简要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利用经验和意义的基础上,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探索遵循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类面临的水问题,体现为水的质、量和时机问题。流域自然水循环的扰乱和破坏,是城市造成城市内涝的根源。伴随城市化过程的绿色空间压缩、不透水面积增加、社会水循环影响增加等,最终都通过对自然水循环的扰动,产生同时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与洪涝及水源污染等问题。摈弃单纯凭借灰色基础设施的抵御、抗击思维,运用生态智慧,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恢复和增加城市流域内的绿色空间,以实现水的分散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蒸发、自然净化、恢复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为目的和方式的城市生态修复,是基于自然的城市洪涝问题解决方案。将生态智慧融入城市设计与规划,生态修复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日常,是解决洪涝问题的长久之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 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体系架构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城市绿色空间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和框架体系,并针对目前城市边缘区城市绿色空间的现状情况,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善边缘区生态支持系统、有效控制城市过度膨胀、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并加强管理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视角,选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4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滞后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绿色经济绩效呈现出显著的级差式发展趋势,且其绿色经济绩效在地区间的分布为"中心—外围"格局;金融集聚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共同促进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但滞后的金融集聚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金融业形成的"拥挤效应"对中心城市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效果不甚显著,反之,对外围城市的外溢效应却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城市生态规划认识的不断深入,绿色规划到生态规划的转变将成为必然趋势。就局部地段而言,它需要建立一个能综合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人等多方面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生态空间模式——生态网架,以适应生态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重庆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的绿地景观进行生态学分析,认为重庆市的绿地景观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绿地结构组成欠合理;(2)绿色斑块质量差;(3)绿色廊道功能不健全,并且指出城市部分地区缺少绿色斑块,且斑块之间缺乏联系。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关系斑块和廊道的基本原理,对重庆市绿地景观提出了生态设计建议:(1)贯通水系和公路绿色廊道;(2)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标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在此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苏州为例,探讨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 2012 ~ 2020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业和绿色物流面板数据,构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各个地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从空间维度出发,得出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值整体缓慢上升,疫情下小幅减弱,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且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显著;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不断减弱的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高—高集聚地区多集中于东部,低—低集聚地区集中于西部,南部地区整体比北部地区发展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对2007-2013年皖北地区面板数据投入产出的变动效率分析,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成为制约皖北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短板,进而提出扩大皖北地区生态空间、打造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和加大科技创新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运用生态学的原则与方法。需要进行城市内部空间的生态研究与调查。运用GIS与城市生态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着眼于城市内部空间(中观空间层次),将城市内部划分为许多生态单元,探讨了在具体的规划建设中,通过控制各个生态单元,进而达到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调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对城市规划的城市规模、系统观点及绿色空间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为保证正确实现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必须对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科学的认识,生态思想应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情况,更好地把握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程,通过对2000~2011年期间我国拟建生态城市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发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演化进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随着时间推移经历了一个离散-集聚-离散的倒U型空间演化过程;我国生态城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同时,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时空演化路径,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四个构建模式--空间散点模式、空间集聚模式、空间溢出模式与空间平衡模式。这四个模式是我国生态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加深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状况的认识,更好地把握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合理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地与空间是不同势力竞合的场所,冲突则是土地或空间资源背后基本特性的显现,制度性生态空间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空间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不协调现象,导致土地利用冲突。文章阐明了制度性生态空间概念和内涵,概述了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表现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蔓延扩张等2种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土地利用冲突形成的城乡土地制度机制和城乡规划管理机制,阐述了土地利用冲突的参与机制与共管机制的管理策略,对中国转型期制度背景下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的形成和管理的研究动向,以及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调控路径在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其过程多以定性分析的图示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低碳生态技术支撑.利用生态学相关原理,通过数据计算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3条量化的规划策略:借助生态足迹法探讨碳排放水平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耦合关系,明确几种典型的城市空间形态对碳耗量的影响;通过GIS法划定生态敏感区,建立城市碳汇系统,确定城市的景观格局;采用瓶颈指数法,找到制约城市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低碳生态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将会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使一些定性的规划意向转化成为切实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试论屋顶花园的设计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屋顶花园能有效提高园林绿地的面积,拓展绿色空间,发挥园林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陶冶情操的美化功能和丰富多彩的使用功能,促进城市生态平衡,优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要。在进行屋顶花园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其视野开阔、光照好、温差大、污染小、人流小等有利因素,克服其场地、承重、种植土、风力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安全性为前提,以生态性为基础,以艺术性为核心,以功能性为目的,以经济性为保障,创造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室外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绿色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否则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生态文明及生态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指出绿色呼唤下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及其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中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启示作用。认为要和解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