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煜辉 《今日消防》2021,6(7):107-109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猛进步,许多领域也随之得到了显著发展,对于建筑领域来说也是一样.在建筑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增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防工作开展的困难程度,因而对消防部门而言,就务必重视优化及完善相关的防火技术,最终才能更好推动我国城市建筑的不断发展.若能够将防火分隔技术应用在建筑消防之中,就更有利于保障消防工作的高效性开展,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基于此,文章以防火分隔技术概述为出发点,探讨了防火分隔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防火分隔运用的不足之处,最后对于防火分隔技术在建筑消防中的应用途径以及应用防火分隔技术时应该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史建筑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加固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绵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今城市建设中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处理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具有积极意义。总结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加固现状和三种保护方案,根据不同历史建筑的特点和保护要求,提出了加固技术、整体迁移技术和在保护历史建筑本体的同时如何提高其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措施,从结构角度分别对五个已完成的典型工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5,(9)
历史建筑见证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农村"到"城市"从"平房"到"高楼"仅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村落、历史街区被现代化的模式淹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历史建筑的独特性和其本身蕴含的诸多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城市社会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怎样和谐、共存、发展,亟待相关专家提出意见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不同时代建筑的结合,城市是由故事组成的,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让人阅读出个性,而不应在发展中渐渐丧失自我.建筑师的创造应该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融于建筑规划之中,建筑必须带有中国本色特征.与遗产有关的城市环境管理和规划设计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旧建筑之于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延续。时间的迁移令许多百年建筑变得面目全非,技术的发展也让使用者对于建筑的需求愈加卓越。在现代主义建筑唱高调的当下,对旧建筑的改造成为了永不过时的话题。于是,怎样在保留建筑历史遗迹,维护建筑原始价值的前提下加入现代元素,满足现时的功能需求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今天建筑师们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环境建筑观     
武涛 《江苏建筑》1999,(4):53-54
1 建筑观念的变迁和环境建筑观的兴起 建筑发展到今天,建筑观念也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建筑作为遮风避雨的场所的朴素建筑观,到建设作为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各方面有着广泛联系的环境建筑观的变迁。这种观念变迁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物质和社会环境质量下降,环境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以至有人怀疑城市是否能存在下去,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的认识逐渐由对个别单体建筑的处理为主要的内容逐步转到以认识建筑和环境关系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带动我国建筑行业稳步发展。现代社会重视环保节能,相应建筑行业也积极落实这一发展观念,为了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地解决措施。在实际施工环节中,建筑物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强化之中,逐渐被应用到各种建筑物设计之中。本文就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技术的特点着手,对建筑外墙保温施工技术施工作出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现有建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景岩 《山西建筑》2002,28(6):10-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现有建筑的领悟与体会,简要分析现有建筑的历史发展与延续的现象,揭示了东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从而论证出东方古代建筑的功能变迁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但并非是现有建筑形式变化的决定原因。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逐渐从"生产城市"向"消费城市"转化,城市传统工业不断衰落使得许多旧工业建筑被闲置和废弃。旧工业建筑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体现出城市发展历程,对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再利用有着重大的文化、审美、生态和经济价值。文中主要从建筑单体层面总结了立面和空间改造的手法和典型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历史建筑色彩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方面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因此,传承与保护这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将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对湖北省武汉市地域特色和汉口区域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进行分析,对武汉市汉口区域历史建筑色彩提出了三个传承与保护措施,希望武汉政府部门和公众能够重点保护历史建筑色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发展为学科主线,以计算机技术为理论工具,以多年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成果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的交叉,侧重采用数据分析手段,以研究城市历史建筑保护模式与方法为目的,设计面向历史建筑的BIM信息集成平台,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分析与处理技术,为城市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文华 《城乡建设》2001,(10):56-56
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两千多年前 ,罗马人就建起了雄伟的大斗兽场和凯旋门 ,至今使人叹为观止。在许多欧洲国家都可以看到诸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不论是巴黎还是维也纳 ,不论是威尼斯还是布鲁塞尔。历史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象征 ,成为城市的骄傲。对于历史建筑强烈的保护意识 ,把它看成是一份人类社会的文明遗产 ,是许多国家恪守的信念。在罗马 ,古城墙的拆迁和保存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古城墙的阻碍 ,罗马的堵车现象十分严重 ,给交通秩序带来许多不便。但是 ,一提到要拆除古城墙 ,人们的…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开始热衷于城市内在文化品质的培育,文化建筑逐渐成为弘扬历史或者人文资源、满足现代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载体,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的热点,也成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从3个方面回顾了60年来上海的城市发展过程:1.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2.上海建筑的探索之路和处于国际化转型过程中的上海建筑现状;3.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指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使上海在城市空间和建筑品质方面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拥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是我们的义务和职责。但是,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中,历史建筑的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提出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精华产物,但是逐渐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里人们开始忘记了我们是如何建立起这样的文明的,人们逐渐忘却了这样一个个城市都是具有思想、具有灵魂、具有生命的.而建筑作为对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物质印迹,并不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建筑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承载了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繁衍生息的生存发展历史.现代的人们在忙碌地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都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小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城市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本文就城市近代建筑的沿革、保护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以青岛市的保护实践作为范例,就如何推进近代建筑遗产保护进行探讨.根据这些探讨作可供城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借鉴的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价值分析,结合历史建筑的再生设计原则,对历史建筑再生的必要性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展开描述.其目的在于提高历史建筑的再生设计水平,延伸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侍晶晶 《福建建筑》2024,(1):108-112
随着“拆改留”向“留改拆”政策的调整,城市发展逐渐从大拆大建转向有机更新。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当防止大拆大建与建筑功能改造升级之间出现矛盾时,为充分保护历史建筑群历史风貌,改造其内部空间,解决老旧建筑设施配置不足、建筑功能落后的问题,对于整体性能较差的历史建筑来说,建筑物移位及加固改造,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有效措施。以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为例,在保留历史建筑外貌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移位及加固改造,为历史建筑移位及加固改造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参考依据。其延续了文化价值及其物质价值,促进了历史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为城市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筑环境观(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昶 《室内设计》2005,(1):43-48
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对我国多数城市,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城市建筑环境的延续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许多历史文化城市,大量的传统街区被不加思考地推平,代之以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多层行列式住宅,传统建筑环境遭到彻底的破坏,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所见雷同似曾相识的环境形象(图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