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技术对外伤性胸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胸骨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图像(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和分析胸骨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25例患者中CT共检出31处骨折。螺旋CT检查能够显示出明显的移位性骨折,MPR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和移位,三维重建图像(3D)立体呈现骨折的移位变化。结论: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技术较单纯横断面扫描能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利于临床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二D、三D重建技术对骨与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骨与关节外伤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技术重建局部组织和器官的二D及三D图像,分析几种方法对骨折及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MSCT横断面联合MPR及VRT两种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外伤的诊断率可达100%,充分地满足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需求。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二D、三D后处理重建技术在骨与关节外伤中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术前的骨折分类、治疗方案制定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平片显示或怀疑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3D及MPR重建.结果:56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和MPR重建均能显示骨折程度及关节面塌陷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诊断及分型,对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86例胸部外伤临床考虑有肋骨骨折患者行胸片检查后,再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运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技术(MPR)显示肋骨骨折。结果 86例患者中,胸片显示167处肋骨骨折,25处可疑骨折,16例未见明确骨折;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并运用VR及MPR结合共显示肋骨骨折213处;胸片25处可疑骨折,在多层螺旋CT图像上显示22处骨折,排除3处骨折;胸片16例未见明确骨折,在多层螺旋CT图像上显示24处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组合对肋骨骨折的诊断较常规的胸片提供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能显示肋骨骨折位置、形态、数量及合并症,在对肋骨骨折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及髋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髋关节骨折及14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重建骨盆SSD图像。结果42例均经多层面重建术(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和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技术重建出三维图像。结论16层螺旋CT对骨盆及髋关节骨折三维重建能够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出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在跟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1—2014年期间,经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MPR、VR图像后处理的37例(63足)跟骨骨折病例,结合X线照片,对其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37例(63足)跟骨骨折中,16层螺旋CT MPR及VR全部显示,X线漏诊1例。结论 16层螺旋CT MPR及VR图像在诊断跟骨骨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全面、直观和立体地显示跟骨骨折,弥补了X线照片不足,提高跟骨骨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制定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空间立体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MPR、MIP及SVR在肩胛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肩胛骨外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SVR)3种后处理重建,得到多平面和3维图像。结果:MPR、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肩胛骨骨折的部位,成角情况及细微结构;SVR重建可立体显示骨折移位的程度、骨折和碎骨片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能对肩胛骨外伤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诊治的骨外伤患者32例,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display,SSD)对所有患者临床可疑骨折部位进行重建,获取直观、清晰的重建图像[1],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3-D)与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外伤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病例膝关节外伤就医而X线平片显示无明显骨折情况的患者均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3D及MPR等影像后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其中右胫骨平台骨折3例,左侧胫骨平台骨折2例,股骨髁间骨折1例;2例伴有关节积液,7例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16层螺旋CT的3-D图像可清晰显示游离体的立体形态,MPR图像则可以多平面,多角度地观察游离体的大小、形态、密度、位置,对病变显示满意.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提供骨关节病变非常有价值的空间关系信息,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利于膝关节骨折诊断.  相似文献   

10.
赵芳 《四川医学》2008,29(2):234-23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VRT)及多平面重组(MPR)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9例患者均行X线片及16层螺旋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及MPR后处理.结果 49例胫骨平台骨折中,16层螺旋 CT三维重建及MPR全部显示,X线片漏诊1例.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MPR图像,有利于全面、直观和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对胫骨平台细微骨折的诊断,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SSD、MPR、VRT)在复杂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复杂性骨折经16层螺旋CT检查并将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与X线检查及CT轴位(2DCT/SCT)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SSD、MPR及VRT检查共发现了121处骨折,检出率为100%,X线发现89处骨折,检出率为74.4%.2DCT发现112处,检出率为92.5%.在复杂性骨折特别是跨关节的多骨的粉碎性骨折中,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对骨折、脱位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进行立体、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充分显示出骨折的细微结构及移位情况,以及关节脱位的方向.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复杂性骨折的显示、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云 《吉林医学》2013,34(15):2851-2852
目的:通过对螺旋CT以及其后期处理技术进行探讨从而体现其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经过X线片检测的62例疑似骨折患者进行SCT扫描后,通过特殊的CT图像处理软件包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MPR、MIP、VRT及SSD),得到外伤部位骨骼高清晰度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后,进行阅片,统一阅片意见,从而获取诊断结果。结果:62例外伤患者实施X线检查发现阴性或可疑足跗骨骨折的SCT扫描并重建后,39例显示有骨折,其中距骨(Talus)骨折5例,跟骨(Calcaneus)骨折8例,舟骨(Navicular bone)骨折6例,楔骨(Cuneiform bone)骨折11例,骰骨(Cuboid bone)骨折9例。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临床怀疑足跗骨骨折而普通X线(DR)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准确诊断,当X线平片检查阴性或可疑跗骨骨折应及时行SCT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外伤骨折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58例外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5~76岁,均行X线检查、螺旋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58例外伤骨折患者中,脊柱骨折21例,颅面骨骨折13例,膝关节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5例,髋关节骨折4例,跟骨及足部骨折4例,桡骨近段骨折2例,锁骨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2例。三维图像重建(3D)未能做出诊断的骨折为单发细小骨折6例。3D对于骨碎片的位置、数量、移位情况及骨折后骨结构的空间改变等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CT横轴位和多层面重建(MPR)。结论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中的彩色体显示(GV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与MPR结合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3D)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在颅面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颅面骨骨折患者行螺旋CT薄层横断面扫描、MPR及表面遮盖法三维重建(SSD).结果 螺旋CT三维图像对于显示骨折的位置、类型、范围、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及骨折块移位的情况可提供更多信息.结论 多层螺旋CT的MPR结合3D成像对头颅颌面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3D)及多平面重建(MPR)成像在头颅颌面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头颅颌面骨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表面遮盖显示(3D-SSD)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 MPR成像清晰显示了所有的头颅颌面骨骨折,特别在显示细微骨折及深部骨折方面优于3D-SSD成像.3D-SSD成像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的位置、类型、范围、不规则骨折线走行及骨折块移位等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 MPR结合3D成像对头颅颌面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MS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创伤性骨折病例经常规X线平片检查后,应用16层螺旋CT机扫描,在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SSD)、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组(MPR),并与CT轴位图像(axial)、X线平片(X-rayplainfilm)比较。结果:37例创伤性骨折,依据轴位扫描及MPR、SSD、VR重建图像资料共发现骨折59处,CT轴位图像共发现骨折59处;MPR发现59处;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发现48处,检出率81.3%,容积重建技术(VR)发现49处,检出率83.0%;X线平片发现骨折44处,检出率74.6%。经统计学分析,上述几种方法检出爆裂性骨折的创伤量无显著性差异。16层SCT的重组影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MPR影像则可明确显示骨折内部的骨质损伤情况如骨折的具体部位、表面碎裂及塌陷程度、骨折移位距离。结论:16-MSCT能够显示X线平片难于诊断的隐匿性骨折;三维重组及MPR成像技术有利于全面观察骨折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三维表面遮盖(shadow surface display,SSD)重建在脊柱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脊柱骨折病人行16层螺旋CT检查,同时根据临床需要进行MPR及SSD重建。结果:62例脊柱骨折中,寰枢椎骨折7例,其中寰椎骨折4例,齿突骨折3例,下颈椎及胸腰椎骨折55例,其中按骨折稳定程度分为稳定性骨折11例,不稳定性骨折44例。结论:16层螺旋CT MPR及SSD重建成像技术能够提供脊柱骨折任意角度的影像信息,能清楚显示前中后柱骨折及骨折块的情况,对椎管受累情况、骨折后脊柱稳定性的判断等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日的 探讨MSCT三维3D重建技术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全身各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50例,行MSCT薄层横断面扫描,将扫描数据经3D及MPR重建,3例行CT内窥镜(CTVE)观察。结果 50例骨折患者包括颌面骨骨折5例,肋骨骨折10例,四肢骨骨折14例,椎体及附件骨折16例,骨盆骨折5例。重建图像中,3D可以显示骨折和脱位的立体形态,但对微小骨折的显示不如横断面图像,1例鼻骨微小骨折未见显示;MPR图像可行任意方向、任意角度重建,以最佳视角显示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情况;3例椎管CTVE可以很好显示骨折片后移造成椎管狭窄程度。结论 MSCT3D及MPR图像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以提高骨关节创伤的诊断准确率,同时CTVE以内窥镜角度观察椎管狭窄程度,为临床判断伤势及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重建功能在颅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颅脑外伤住院患者77例,全部患者行常规64排螺旋CT扫描,根据外伤的部位选用相应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颅骨骨折频发部位依次为:鼻骨19例,颧骨16例,上、下颌骨15例,眼眶骨和颞骨鳞部各13例,额骨11例,颞骨乳突部8例,顶骨7例,枕骨6例,颅底骨折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多发颅骨骨折。VR重建像对显示骨折整体形态较好,可清楚显示骨折线与硬脑膜中动脉和静脉窦的关系;SurfaceMIP重建像对显示骨折线的延伸范围和对分离性骨缝骨折效果较好,尤其对微细骨折显示良好;约20%骨折患者引发了颅内延时出血;合理联合应用多种重建软件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结论颅骨骨折有频发部位,合理利用64排螺旋CT及工作站后处理功能,可提高对颅骨骨折诊断正确率,通过显示骨折线的走行及与颅内重要结构的解剖关系,可为临床医师设计皮瓣、骨瓣,选择手术时机,选择手术部位及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冯会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716-1717,1720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颌面骨骨折部位薄层扫描,然后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将图像分析结果与常规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4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颌面骨骨折部位薄层扫描后,经三维重建技术进行三维成像可立体直观展现骨折的部位,在40例患者共83处骨折检测中,三维CT清晰显示78处,准确率为94%,而常规CT在83处骨折显示清晰显示61处,准确率为73.5%。结论:相对于常规横断面CT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立体、全面、清晰的显示颌面骨骨折部位,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更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