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对80只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68只眼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小切口非乳化组1周后视力≥0.5者59只眼(73.7%,≤0.4者21只眼(26.3%).超声乳化组≥0.5者54只眼(79.4%,≤0.4者14只眼(20.6%).角膜内皮丢失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13.1%,超声乳化组13.0%.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小切口非乳化组6只眼(7.50%),超声乳化组4只眼(5.88%).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相似,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广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和囊外摘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进行对比观察,以期评价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对80只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及68只眼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后视力、角膜内皮丢失率,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非乳化组1周后视力≥0.5者59只眼(73.7%),≤0.4者21只眼(26.3%)。超声乳化组≥0.5者54只眼(79.4%),≤0.4者14只眼(20.6%)。角膜内皮丢失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13.1%,超声乳化组13.0%。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小切口非乳化组6只眼(7.50%),超声乳化组4只眼(5.88%)。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与超声乳化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相似,前者简便、易行、经济,适宜于广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 5例 (3 0眼 )眼轴长 >2 5 .5mm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其中II级核 8眼 ,III级核 1 8眼 ,IV级核 4眼。采用巩膜隧道式切口及囊袋内超声乳化术 ,并植入人工晶体 (IOL)。结果 :术后 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 0 .5者 1 8眼(60 % ) ,手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和房水混浊 ,均很快消退。结论 :超声乳化摘出术适用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术前精确测量眼轴和计算IOL度数是提高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重要因素 ,也需要术者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赵军  谭少健  梁皓 《右江医学》2004,32(3):272-273
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仅给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带来困难,也影响了术后视力的恢复。现将4 2例患者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1999年7月至2 0 0 3年7月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6 2 0例共1880眼,其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 2例共4 2眼,占2 .2 3% (4 2 /1880 )。男17例,女2 5例,年龄4 5~81岁,平均6 4岁。术前均无眼科手术史。晶状体核硬度为Ⅱ级5眼,Ⅲ级2 0眼,Ⅳ级12眼,Ⅴ级5眼。术后随访3~2 4个月,平均6个月。2 …  相似文献   

6.
随着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手术技术的提高,白内障复明手术日趋完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易于掌握,便于开展,而且经济有效,已在很多地区开展起来,近1年来我院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成功的基础上,运用前房内劈核技术,使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更好,几乎可与超声乳化术相媲美。我院自2006年11月-2008年5月经前房内劈核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45眼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phaco +Iol)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 4 98例(5 18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 1日视力≥ 0 5者占 6 7 2 4 % ,术后 1周≥ 0 5者占 84 % ,1个月占 95 % ,3个月占 97 3%。术后平均散光 1周为 1 2± 0 70D ,1个月为 0 70±0 5 0D ,3个月为 0 5 0± 0 4D。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 :后囊破裂 8例 ,角膜水肿 4 0例。结论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损伤小 ,并发症少 ,角膜散光小 ,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10月期间确诊为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视126例(144眼),112眼Ⅱ~Ⅲ级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2眼Ⅳ~Ⅴ级核,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144眼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12眼(〉80%)术后1周裸眼视力≥0.4。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76例(689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随访6~12月,平均9.5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1.0者96眼(13.93%),≥0.5者526眼(76.3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安全、高效、操作简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李常伟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13-114
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不同硬度晶状体核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96例(230只眼),188只眼Ⅱ~Ⅲ级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2只眼Ⅳ-Ⅴ级核,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一月矫正视力≥0.5者79.8%,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一月矫正视力≥0.5者57.1%,两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在做好病例选择及良好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样可获得满意的视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手法隧道内劈核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在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56例(87眼)患者行隧道内劈核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50例(73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术,观察术后患者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在植入非折叠人工晶状体后,术后两组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隧道内劈核和超声乳化模式治疗硬核白内障手术相比,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层医院还未全面推广超声乳化技术 ,白内障手术方法主要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但由于常规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角膜缘切口较大 ,存在术后视力恢复缓慢和散光值大等缺点 ,不利于伴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为此 ,笔者于1998年1月至2002年8月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38例 (54眼 )伴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1对象在本院住院的伴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38例54眼 ,男性22例32眼 ,女性16例22眼 ,年龄45~78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评价基层医院眼科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5月-2003年5月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先天性白内障5例,创伤性白内障5例,其他原因的白内障10例,进行为期5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00例术后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虹膜内皮细胞损伤平均面积均较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损伤轻。结论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手术充分发挥了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优势,从而减少了术后角膜、虹膜、玻璃体、视网膜等组织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汪孝军 《吉林医学》2011,(36):7699-769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出术在过熟期白内障的治疗的效果及术中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将145例(184眼)过熟期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72例(93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照组73例(9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同时两组均联合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后1 d比较两组裸眼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 d裸眼视力在0.05~0.25者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5);裸眼视力<0.05及≥0.3者对照组低于试验组(P<0.05)。术中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玻璃体脱出眼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角膜水肿眼数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在过熟期白内障的治疗中较超声乳化术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7.41mm的31例(3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其中Ⅱ级核5眼,Ⅲ级核30眼,Ⅳ级核1眼,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29眼(80.6%).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2眼(5.6%).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白内障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白内障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角膜缘后2mm处作5.5-6.5mm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采用手法劈核,娩出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以上者43眼占63.35%,术后1周视力达0.5以上者51眼82.26%。结论小切口手法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易于掌握,效果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师如何安全地从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转型。方法:从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转型阶段所作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35例(40眼)。结果:40眼中,28眼顺利完成超声乳化;12眼术中用注水晶体匙挽出晶状体核,而成为实际上的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其中7例术中因为出现后囊膜破裂,2眼因为术中瞳孔过小无法扩大,3眼因为核过硬或过大担心继续长时间的超声乳化会造成对角膜的严重损害。术后21眼出现程度不同的角膜内皮水肿,18眼在1周内消退或减轻,另3眼1~2个月内消退。发生后囊膜破裂的7眼中,2眼破口较小,人工晶状体仍植入囊袋内,4眼将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1眼有高度近视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周裸眼视力在0.4以上者达60%,0.3以上者达90%。结论:初学者在转型期尚不能全面熟练掌握超声乳化技术时,熟练地掌握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十分重要,及时变换手术方式对顺利安全地渡过转型期有重要作用,基层医师也可以较小的代价渡过转型期,完成向超声乳化技术转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探讨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安全性的客观指标。 方法 :分别选择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各 30例 ,利用计算机辅助的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测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动态变化 ,并对视力、散光及其它并发症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 :超声乳化组角膜内皮丢失率为 2 2 .0 % ,囊外组为2 0 .9% ,手术前后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及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所占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术后 1周、术后 1月、术后 3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两组之间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损伤不大于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中角膜内皮细胞的丧失是角膜水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卢林德 《医学文选》2001,20(5):651-652
1999年 7月~ 2 0 0 0年 6月 ,我院使用表麻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简称超乳 )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118眼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8眼白内障住院病人 ,男 5 8眼 ,女6 0眼。年龄 12~ 84岁 ,平均 6 5 .9岁。老年性白内障 10 1眼 ,外伤性白内障 2眼 ,先天性白内障 2眼 ,糖尿病并发白内障5眼 ,高度近视伴白内障 8眼。晶体核硬度 : 级 14眼 , 级 5 2眼 , 级 46眼 , 级 6眼。1.2 术前准备 人工晶状体度数确认是根据角膜屈率和 A超计算机提供数据 ,人工晶状体为 PMMA后房型 ,光学直径5 .5~ 6 .0 mm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晶体囊张力环(Capseular tension ring,CTR)植入晶体半脱位的囊袋内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1~2007年间10例晶状体半脱住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晶体囊张力环,然后常规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9例术后人工晶体位置良好,无偏住。1例明显偏位。矫正视力术后2周〉0.8者2眼,0.5~0.8者5眼,0.1~0.4者2眼。并发症1眼高眼压,2例玻璃体脱出。1例人工晶体取出,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结论晶状体囊张力环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新型辅助工具,它在提高手术安全性,防止人工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