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大淋巴瘤是指单个淋巴结或数个淋巴结融合成最大直径等于或大于10cm[1]。自1994年3月至1996年8月间,我们应用以CHOP方案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18例巨大淋巴瘤,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18例,均经病理证实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均符合巨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刀岁,平均46.9岁。B细胞型9例,T细胞型7例,另2例因是细胞穿刺无法分型。18例中A症状7例,B症状11例。根据IWI年AnnAIY:x,r会议国际分期:l^期2例,IB期2例,11^期2例,11B期1例,Ill^期1例,IllB期4例…  相似文献   

2.
我院从1993年6月至1995年10月,采月COAEP方案治疗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NHL)共18例,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有阳性体征.初治16例,复治2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0~77岁,平均51.8岁。全部经病理证实,其中B细胞型8例.T细胞型6例,未分细胞型3例,组织细胞型1例.临床分期,ⅠA2例,ⅡB1例,ⅢA2例,ⅣA3例,Ⅳ10例。其中NHL并发白血病(NHLCL)3例。2诊断及疗效标准: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作为评定标准。3.给药方法:环磷酸胺(CTX)600mg/m2/d,静注,第1、8d…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青海地区253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生存期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53例淋巴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6∶1,中位年龄为4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40岁和60岁左右.结内起病(56.13%)较多,结外起病常见部位为鼻咽部和胃肠道.病理类型为霍奇金淋巴瘤40例(15.81%),非霍奇金淋巴瘤213例(84.19%).前者以结节硬化型(72.50%)最多见;后者中B细胞淋巴瘤148例(69.48%),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9.91%)、滤泡细胞淋巴瘤(12.21%)及周围T细胞非特殊型淋巴瘤(9.3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指数(IPI)及治疗方案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密切相关(均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及治疗方案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青海地区淋巴瘤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结内发病高于结外,B细胞淋巴瘤多见,IPI分组适用于该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评估,并可作为其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ALCL的发病情况、临床分期、病理及免疫分型等临床和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3.5~68岁,<18岁11例,中位年龄22岁。原发淋巴结21例,结外起病5例,结外侵犯18例,浅表淋巴结肿大23例,肝脾大8例,20例有B症状。Ⅰ期5例、Ⅱ期1例、Ⅲ期12例、Ⅳ期8例。T、B免疫分型检查23例,T细胞型17例,非T非B细胞型5例,T B双表型1例。CHOP方案化疗11例,缓解9例,缓解后复发2例,死亡4例,失访2例;4例接受化疗的儿童患者缓解3例,死亡1例。结论 ALCL以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多见,结外侵犯较多,T细胞型多,中晚期及有B症状比例高,完成化疗疗程者和儿童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7例膀胱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免疫表型。结果 6例原发性,1例继发性。7例均为老年患者,女性5例,男性2例;6例原发性结外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1例继发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 膀胱恶性淋巴瘤好发于60岁左右的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血尿和膀胱肿块。常见病理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结外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TDLBCL)的临床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的9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50~72岁),以右侧睾丸受累为主;Ann Arbor分期以早期为主,其中Ⅰ期6例,Ⅲ期1例,Ⅳ期2例;细胞来源以非生发中心来源为主,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7例,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2例;肿瘤增殖指数Ki-67偏高,Ki-67中位数为80%.治疗以手术加术后辅助化疗为主,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例,手术联合CHOP方案为主的化疗8例.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进展1例.随访时间5~34个月,存活6例,死亡3例.结论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罕见的疾病,复发风险高,一线治疗方案推荐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R-CHOP方案化疗,同时对对侧睾丸及受累野进行放疗及预防性甲氨蝶呤鞘内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例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套细胞淋巴瘤3例,男女比例为1:3,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7岁,套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均为B淋巴细胞型,并伴有细胞周期D1的高度表达。结论套细胞淋巴瘤,发生率比较低,预后较差,细胞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对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31例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31例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平均年龄56.6岁,发生部位以胃最为常见占77%(24/31),小肠、回盲肠及盲肠、大肠各2例,直肠1例,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理学以裂、无裂细胞淋巴瘤多见。对16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占94%(5/16),T细胞性恶性淋巴瘤1例为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CNS-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大体、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等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25岁;病变均位于幕上,临床表现多样,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中等偏大,可见核仁,核分裂象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有坏死,肿瘤细胞亲血管生长形成淋巴细胞血管套。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4例均表达CD20(+),Ki-67平均增殖指数为 70%。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预后差,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并需与多种良、恶性肿瘤相鉴别。目前治疗首选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辅以全脑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10.
谭俊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221-2222
目的:探讨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2例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中位年龄56岁。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是结外最常见的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PB-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诊断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根据2008版和2016年修订版的WHO关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8例患者确诊为PB-DLBCL,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7~76岁,中位年龄54岁,6例发生于右侧乳腺,2例发生于左侧乳腺。病例随访9~52个月,2例失访。乳酸脱氢酶(LDH)156~238 U/L,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免疫组化CD20、CD79a均(+),Ki67约70%~90%,7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非GCB亚型),1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GCB亚型)。8例患者EBER检测均(-)。结论:PB-DLBCL发病少见,恶性程度高,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且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CD20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年龄60岁~69岁,使用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周为1疗程,同时使用CEOP方案化疗.结果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部份缓解2例,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内科自1986年7月至1987年6月期间应用Vp_(16-213)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16例难治性晚期恶性淋巴瘤,近期疗效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发病年龄最小11岁,最大47岁。临床分期:根据Ann Arbor国际分期进行分期,Ⅲ_B9例、Ⅳ_A1例、Ⅳ_B6例。病理分型:何杰金氏病5例,其中结节硬化型1例,混合细胞型3例,淋巴细胞消减型1例;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11例、其中T细胞扭曲淋巴细胞型1例,B细胞弥漫性大无裂型8例,弥漫性大裂,无裂混合型2例。既件治疗情况,本组患者5例曾经接受过放疗,全组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分析12例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中位年龄56岁.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是结外最常见的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5.
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6例经病理活检,免疫分型和影像学检查后,选择化疗方案,观察疗效。结果:6例患儿经CT和MRI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免疫分型为B型,应用MCP方案化疗后1例死亡,5例持续完全缓解(CCR)。结论: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和免疫分型可早期确诊,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可采用MCP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膀胱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 7例膀胱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免疫表型。结果  6例原发性 ,1例继发性。 7例均为老年患者 ,女性 5例 ,男性 2例 ;6例原发性结外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4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2例 ,1例继发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 膀胱恶性淋巴瘤好发于 60岁左右的老年人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血尿和膀胱肿块。常见病理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结外MALT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鼻腔B细胞淋巴瘤(PNBC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PNBCL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PNBCL临床多表现为鼻塞、流涕.18例患者年龄12~76岁,中位年龄51岁,男女比例为11:7;Ann Arbor分期ⅠE~ⅡE期15例,ⅢE~Ⅳ期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3例,套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2例;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4例;有B症状1例.CT检查示鼻腔异常软组织影,多位于单侧,可呈轻-中度均匀强化.18例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4例接受单纯化疗,3例接受放化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2.3%(14/17).随访结束死亡5例,3年总生存率为54.5%(6/11).结论 PNBCL患者ⅠE~ⅡE期多见,B症状少见,病理分型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目前PNBCL的治疗首选化疗,可辅助放疗,但预后欠佳,化疗方案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例有完整治疗及随访记录的AIT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患者初治时均接受标准的CHOP样方案治疗,4例曾进行放疗,1例接受了巩固性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进行了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2.6:1.Ⅲ~Ⅳ期和有B症状者占72.2%,贫血者占47.1%,69.2%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60.0%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初治完全缓解(CR)8例,疾病进展(PD)10例,CR率为44.4%.2例多程化疗后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1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CR,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6+个月.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2%和44.4%.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发病年龄和原发耐药情况与生存期有关,发病年龄≥30岁、Ann Arbor分期晚、有B症状和脾肿大与无病生存期缩短有关.4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重症肺炎,其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的流式细胞检测的患者中,5例CD3+ CD4+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比例降低,而CD3+ CD8+ T细胞比例升高.结论 AITL患者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下降,一线应用CHOP样方案治疗的疗效欠佳,沙利度胺用于AITL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年龄<30岁和初治敏感的AITL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例有完整治疗及随访记录的AIT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患者初治时均接受标准的CHOP样方案治疗,4例曾进行放疗,1例接受了巩固性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进行了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2.6:1.Ⅲ~Ⅳ期和有B症状者占72.2%,贫血者占47.1%,69.2%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60.0%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初治完全缓解(CR)8例,疾病进展(PD)10例,CR率为44.4%.2例多程化疗后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1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CR,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6+个月.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2%和44.4%.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发病年龄和原发耐药情况与生存期有关,发病年龄≥30岁、Ann Arbor分期晚、有B症状和脾肿大与无病生存期缩短有关.4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重症肺炎,其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的流式细胞检测的患者中,5例CD3+ CD4+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比例降低,而CD3+ CD8+ T细胞比例升高.结论 AITL患者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下降,一线应用CHOP样方案治疗的疗效欠佳,沙利度胺用于AITL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年龄<30岁和初治敏感的AITL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例有完整治疗及随访记录的AITL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患者初治时均接受标准的CHOP样方案治疗,4例曾进行放疗,1例接受了巩固性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亚群进行了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18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例2.6:1.Ⅲ~Ⅳ期和有B症状者占72.2%,贫血者占47.1%,69.2%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增高,60.0%的患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初治完全缓解(CR)8例,疾病进展(PD)10例,CR率为44.4%.2例多程化疗后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1例获得部分缓解(PR),1例CR,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个月和6+个月.2年总生存率和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2.2%和44.4%.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发病年龄和原发耐药情况与生存期有关,发病年龄≥30岁、Ann Arbor分期晚、有B症状和脾肿大与无病生存期缩短有关.4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重症肺炎,其中2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的流式细胞检测的患者中,5例CD3+ CD4+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B细胞比例降低,而CD3+ CD8+ T细胞比例升高.结论 AITL患者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下降,一线应用CHOP样方案治疗的疗效欠佳,沙利度胺用于AITL的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年龄<30岁和初治敏感的AITL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