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贲门腺癌切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COX模型分析:附736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计算机COX多因素分析模型,利用累积生存率,对736例经手术切除,术后生存≥3个月的贲门腺癌资料进行预后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30个因素中,对预后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肿瘤最大直径2(OR=1.90)、手术性质(OR=1.72)、肿瘤浸润深度(OR=1.65)、贲门旁淋巴结转移(OR=1.42)、肿瘤最大直径1(OR=1.42)。性别和术前放射治疗对预后影响不大(P>0.2)。本组资料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32.2%、20.2%和12.2%。  相似文献   

2.
恶性胸腺瘤多无特殊临床表现。传统的病理诊断对胸腺瘤良、恶性鉴别帮助不大,而术中检查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是否向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可为良恶性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恶性胸腺瘤均予术后放疗以提高生存率。本组28例恶性胸腺瘤外科治疗经验,其中7例合并重症肌无力,占25%。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2%和40%,生存率和分期相关(P<0.05)。我们认为Masaoka分期法是一种较实用的分期法,其分期情况对指导术后治疗和判断予后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除虽是胸腺瘤首选治疗,但对于术中发现肿块和大血管关系密切,手术危险性极大时,要行姑息性切除,术后放疗仍可有较好疗效。对于合并重症肌无力者,强调经胸骨正中切口,以达到彻底切除胸腺及全部脂肪组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腺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68例胸腺瘤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治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完整切除126例,姑息切除29例,探查活检13例。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7例,其中2例死亡。本组5年生存率为69.1%。结论 恶性胸腺瘤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预后取决于肿瘤是否外侵及手术的彻底性,术后放疗、化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手术治疗原则是即使不能完整切除也应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复发的胸腺瘤仍有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
应用核仁组成区蛋白嗜银(AgNOR)技术,对109例宫颈良、恶性病变进行了AgNOR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慢性宜颈炎、宫颈非典型增生、宫颈鳞癌三种病变的AsNOR均值有显著差异(P<0.01)。2.宫颈鳞癌组织学1级AgNOR计数低于组织学Ⅱ级(P<0.001)。3.随访10年以上的73例宫颈鳞癌患者,核仁组成区蛋白高均值组(≥5)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均值组(<5)(P<0.0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8%与46%。作者认为,AgNOR计数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定量指标,在宫颈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推测宫颈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综合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上皮癌的综合治疗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1992年治疗的224例晚期卵巢癌的术后残存肿瘤大小、术前化疗、术后顺铂联合化疗疗程、二次剖腹探查结果、复发病人的再次减瘤术及放疗等治疗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3年和5年生存率各为29%和15%。Ⅲ期术后残存肿瘤≤2cm与>2cm的3年和5年生存率各为50%、20%和30%、5%,P值均<0.01。术后化疗≥6与<6疗程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2%、14%和25%、8%,P值均<0.01。89例术前化疗有效和无效对预后无影响(P>0.05),但在有效者中术后残存肿瘤≤2cm与>2cm影响5年生存率,各为23%与0(P<0.05)。55例复发病人再次减瘤术后残存肿瘤≤2cm与>2cm的3年和5年生存率各为43%、4%和32%、0,P值均<0.001。结论Ⅲ期和术前化疗有效与复发病人术后达理想减瘤术者、顺铂联合化疗≥6疗程可获长期生存益处。  相似文献   

6.
影响肺癌外科治疗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Li C  Zhang R 《中国肺癌杂志》2000,3(6):464-467
目的 研究影响肺癌外科效果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61年1月至1988年12月外科手术治疗的946例肺癌患者的资料,选取29个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变量输入计算机,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生命表达(Lifetable)计算生存率,Log-Rank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COX模型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谰价众多预后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47.8%,P-TNM I、II、IIIA期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1.7%、35.5~及27.6%(P〈0.01),转移淋巴结数目和肿瘤大小是二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5年生存率分别为52.2%及25.1%(P〈0.01),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5年生存率分别为54.0%、44.0%、36.5%及2  相似文献   

7.
259例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胸腺瘤治疗结果,试图获得影响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267例中符合入组条件的胸腺瘤共259例进入研究,其中男166例,女93例,中位年龄45岁。Masaoka分期Ⅰ期55例,Ⅱ期56例,Ⅲ期131例,Ⅳ期17例。手术完全切除179例,不完全切除62例,仅做活检18例。259例术后常规放疗的中位剂量为4939cGy(2148~6691cGy)。72例在不同时期接受了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的化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9%。5、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2%、7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60%。5、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73%。Ⅰ、Ⅱ、Ⅲ、Ⅳ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5%、74%、36%,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1%、49%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和性别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全组5、10年总生存率较高,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是影响胸腺瘤手术后放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手术治疗的肺鳞癌与腺癌预后差异的原因。方法1990年12月~1994年12月间以根治性放疗为主的非手术治疗177例肺癌(鳞癌125例,腺癌52例),采用Kaplan-Meter计算方法和Cox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鳞癌和腺癌的生存率、肿瘤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1年和2年生存率,肺鳞癌为80.3%和44%,显著高于腺癌的55.4%和17.2%(P<0.001);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肺鳞癌为79.5%和43.4%,肺腺癌为54.3%和27.6%(P=0.007);1年和2年无远处转移率,肺鳞癌为86%和73.9%,腺癌为62.8%和22.9%(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学类型在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三项指标中均有显著差异(产均<0.01)。结论在非手术治疗中,肺鳞癌较腺癌患者预后好;预后差异的原因在于鳞癌局部控制率高而远处转移率低。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分析了局部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30例的外科治疗效果。行肿瘤完全切除者18例(60%),其中联合脏器切除6例,占33%(6/18)。全组总3年和5年生存率为39%和14%。完全切除者3年和5年生存率为49%和24%,而部分切除及探查活检者(12例)为25%和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完全切除复发肿瘤仍可获得长期疗效。并就肿瘤复发前无瘤间隙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切除97例疗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中心1978年~1997年12月手术切除9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切除、生存期、并发症及死亡率、术后复发转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除97例中根治要除51例,姑息切除46例。根治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和复发转移率分别为95.00%、27.50%、17.50%和10.00%、75.00%、85.00%。姑息切除者为48.15%、3.70%、3.  相似文献   

11.
胸腺瘤预后的Cox多因素分析及分期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 J  Wang L  Zhang D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00-502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和分期标准。方法 将159例胸腺瘤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应用Log-rang法和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回顾性预后分析及分期研究。结果 经多因素分析,手术方式(OR=2.10)、肿瘤侵犯范围(OR=1.73)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病理分期应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但未受侵者、以及与周围器官致密黏连者归入Ⅱ期(Ⅱa)。同时,根据预后和手术情况,将肿瘤周围组织器官明显受侵,但常规手术能予完全切除者也归为Ⅱ期(Ⅱb),不能完全切除者为Ⅲa期,不能切除者为Ⅲb期。结论 手术方式、肿瘤侵犯范围对预后影响最大,可作为分期的最佳指标,并根据其制定分期方案。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ymoma is an uncommon tumor without a widely accepted standard care to dat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 variables of patients with thymoma and identify possible predictors of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after initial resection.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307 patients with thymoma who underwent complete resection at the 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China) between January 2003 and December 2014. The associations of patien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prognosis were estimated using Cox regression and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es. Results: During follow-up (median, 86 months; range, 24–160 months), the 5- and 10-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rates were 84.0% and 73.0%, respectively, and the 5- and 10-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s were 91.0% and 74.0%, respectively. Masaoka stage (P < 0.00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P < 0.001),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fter initial resection (P = 0.006) were associated with recurrence (52/307, 16.9%).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fter initial resection, WHO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Masaoka stage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DFS and OS. The pleura (25/52, 48.0%) were the most common site of recurrence, and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41/52, 79.0%) was the most common recurrence pattern. The recurrence pattern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st-recurrence survival.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thymoma who underwent repeated resec-tion had increased post-recurrence survival rate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underwent therapies other than surgery (P = 0.017). Conclusions: Masaoka stage and WHO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of thymoma after initial complete resection. The recurrence pattern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st-recurrence survival.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and repeated resection of the recurrent tumor were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3.
胸腺瘤临床病理的预后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胸腺瘤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包膜情况、组织学分型(按照L-B分类及M-H分类)、Massaoka临床分期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其5,10年生存率的差别,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U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重症肌无力的有无、肿瘤大小、坏死、核分裂及L-B分类均与预后无关(P>0.05);而肿瘤有无包膜、M-H分类及临床分期与生存率有明显相关性。有包膜者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1%,无包膜者分别为54.4%和40.0%(P<0.05)。按M-H分类,髓质型5,10年生存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9.8%,混合型分别为97.5%和88.4%,皮质为主型分别为83.3%和50.1%,皮质型分别为60.2%和29.9%,分化好的胸腺癌(WDTC)分别为43.4%和0%(P<0.05)。临床分期中Ⅰ期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3.2%,Ⅱ期分别为84.6%和78.4%,Ⅲ期分别为45.3%和19.8%,Ⅳ期分别为38.0%和0(P<0.01)。其中以细胞的异型性及有无侵犯胸腺周围器官对预后尤为重要。结论 L-B分类与预后无关;M-H分类、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尤其是瘤细胞呈多角形和大圆形、临床侵犯胸腺外器官者对预后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胸腺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1985年至1998年胸腺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09例胸腺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完整切除76例,姑息切除19例,探查活检14例。按Masaoka分期:Ⅰ期27例,Ⅱ期41例,Ⅲ期32例,Ⅳa期9例。术后并发肌无力危象11例,2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64.5%。结论:手术切除范围、临床分期、术后放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肌无力危象是围术期死亡的首要原因。外科治疗应  相似文献   

15.
胸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整理54例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按Masaoka标准分期。其中根治切除18例(其中类癌9例),姑息切除17例,探查10例。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分析模型进行回顾性预后研究。结果 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4.4%。肿瘤位于前纵隔和无钙化是其特点,在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是否外侵和术后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类癌与其他胸腺癌相比,病变较早,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结论 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是否外侵和术后复发是影响胸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分期指标的选择应参照该结果。胸腺癌的治疗应首先考虑完整切除,并根据病理类型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对胸腺瘤患者预后的影响至今尚不明确,本文旨在比较单纯胸腺瘤与合并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手术预后。方法1992年至2012年中国胸腺协作组(Chinese Alliance for Research in hTymomas, ChART)数据库录入的18个胸外科中心诊断胸腺瘤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分为合并重症肌无力组(合并组)和单纯胸腺瘤组(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共1,85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合并肌无力组及单纯胸腺瘤组分别421人和1429人,行胸腺全切的比例分别是91.2%和71.0%(P<0.05);肌无力组患者的WHO病理类型多分布于AB、B1和B2型,优于单纯胸腺瘤组(P<0.05);合并肌无力组的Masaoka分期较早(I和II期)的比例高于单纯胸腺瘤组。5年和10年的总体生存率在MG组和非MG组中分别为93%和88%;83%和81%(P=0.034);在Masaoka III、IVa和IVb期胸腺瘤患者中,合并肌无力患者的生存曲线高于单纯胸腺瘤患者(P=0.003)。在进展型胸腺瘤患者中,MG组和非MG组患者的Masaoka III、IVa、IVb的构成比相似,组织学结果中,MG组的AB/B1/B2/B3型的比例高于C型比例更高的非MG组(P<0.001)。整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MG、WHO分型、Masaoka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和临床切除状况均为预后的影响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中,WHO分型、Masaoka分期和临床切除状况是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虽然重症肌无力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但是在胸腺瘤患者中,合并MG的患者预后较优,尤其是Masaoka分期晚期的患者,可能与疾病的早期发现、病理类型分布相对较好、整体R0切除率较高以及复发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患者与单纯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14年经病理证实的161例胸腺瘤伴或不伴重症肌无力患者(128例或3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χ2检验或 Fisher′s 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结果胸腺瘤伴或不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2、48.5 岁,肿瘤直径≤5 cm、≥5 cm分别占74.2%、75.8%,Masaoka分期Ⅰ+Ⅱ、Ⅲ+Ⅳ期占78.1%、51.1%;总体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81.8%(P=1.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42.9%(P=0.000)。全组完整切除(140例)与非完整切除(21例)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 97.2%与58.8%(P=0.000),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2.7%与25.0%(P=0.000)。Masaoka 分期Ⅱ期患者中单纯完整切除(25例)与完整切除+术后放疗(25例)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95%与100%(P=1.000),5年生存率分别为86%与100%(P=0.467)。结论 较单纯胸腺瘤患者,伴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发病年龄更趋向年轻化,肿瘤直径明显偏小,Masaoka 分期较早。重症肌无力、完整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患者积极的预后因素,Ⅱ期完整手术切除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 3 型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和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9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胸腺肿瘤切除术并病理诊断明确的159 例B 3 型胸腺瘤患者病历资料。按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33例,Ⅲ期62例,Ⅳ期52例。其中38例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根治术后常规放射治疗的中位剂量50Gy。不同时期共有58例接受化疗。Kaplan-Meier 法计算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Cox 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2(8~125)个月,全组5 年总生存率为81.6% ,5 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6.2% 。5 年局部控制率为82.6% ,复发率为32.6% ,转移率为9.3% 。结论:B 3 型胸腺瘤治疗主要失败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肺和胸膜是胸腺瘤转移复发的主要部位。术后放疗可提高晚期胸脉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Masaoka分期、手术切缘和放疗是与 5 年无进展生存率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Ren JQ  Zhou ZW  Wan DS  Lu ZH  Chen G  Wang GQ  Tang SX  Wang JJ 《癌症》2006,25(5):591-595
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报道尚不多,且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52例,Cox模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复发转移率为19.74%,肝转移率为9.87%。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输血、病程、肿瘤大小、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有无输血、术前血清CEA水平、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与术后肝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关,术前血清CEA水平、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术后肝转移有关。结论:肿块活动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术前血清CEA升高、肿瘤分化不良、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肝转移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Masaoka-Koga分期Ⅲ期胸腺瘤的侵犯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8年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并治疗的 179例Ⅲ期纵隔胸腺瘤患者的肿瘤侵犯特征。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根治性手术组(94例)、姑息性手术组(39例)和单纯活检组(46例)。采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Kaplan-Meier法行生存率计算,log-rank法组间对比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纵隔胸膜受侵(86.0%)是最常见部位,其次为心包(50.8%)、大血管(40.8%)和肺(36.3%)。根治性手术组中大血管受侵者比例明显低于姑息性手术组、单纯活检组(14.9%、79.5%、60.9%,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性质、年龄、放疗与否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1、=0.011、=0.020),手术性质、年龄、放疗与否、侵犯器官数目及病理类型是影响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P<0.001、=0.004、=0.020、=0.023、=0.016)。结论 对于Masaoka-Koga Ⅲ期胸腺瘤,纵隔胸膜是最常见受侵部位,心包、大血管和肺也是常见受侵部位。纵隔胸膜、心包和肺受侵对手术可切除性影响不大,而大血管受侵可明显影响手术可切除性。根治性切除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和单纯活检者,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