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暴雨过程概况1994年6月17日至19日,河源市所属各县及市区普降暴雨。中旬前期,全市已普遍出现过暴雨,加上本次暴雨过程,造成了山洪暴发,田地被淹,民房倒塌等严重灾害。2天气形势和影响系统6月16日08时亚欧500hPa图上,本市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北部;广西境内有一南支槽,此糟将随着副高的东退而迅速东移影响我省。17日,副高已明显东退,广西境内的南支槽加深发展,已移到两广交界处,30oN、111”E处的西风槽在发展东移影响我省。18日,副高退离我省,17B的中纬西风相与南支槽,分别南压和东移,构成“丁”字相(见日1),我省东南部地…  相似文献   

2.
广东2008年罕见“龙舟水”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每一强降水期与一次西风槽的影响相联系,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南压过程配合一次强降水的发生;低空急流的最大风速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同步,降水的减弱期伴随低空急流的向上抬升;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的辐合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龙舟水期间存在两个明显的局地经向环流,低层的两股气流在20~25°N区辐合抬升为持续性强龙舟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上升运动背景;4个主降水期有3个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暴雨.  相似文献   

3.
刘艳群  张录青 《广东气象》2000,(2):28-29,33
1999年 5月 2 3~ 2 6日 ,由于受锋面低槽影响 ,韶关市先后出现两次明显的降水过程(表 1)。这场降水缓解了韶关市前期的旱情。1 天气形势1.1  5 0 0 h Pa形势5月中旬末到下旬中期 ,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的经向度明显加大 ,表现为典型的两槽一脊型。 5月 2 2日开始 ,巴尔喀什湖北侧建立了稳定的阻塞高压 ,在贝加尔湖则形成了高空冷涡 ,南支槽位于 90°E附近 ,副热带高压 (以下简称副高 )控制华南沿海。 2 3日 ,在蒙古到我国新疆西北部形成一条横槽 ,冷涡分裂出的短波小槽加深东移 ,副高明显南退 ,导致韶关市2 4日普降大到暴雨。 2 5日夜间开…  相似文献   

4.
锋前暖区暴雨的落区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5年6月16、17日两天,华南地区受锋面低槽影响,北部和沿海都出现了大~暴雨,其中北部为锋面降水,沿海则为锋前暖区降水。但这两天的锋前暖区降水,大~暴雨的落区差异很大;16日大~暴雨仅出现在粤西的漠阳江流域,17日则向东扩大到珠江口一带(图1)。本文利用天气图及其它资料,对暴雨落区不一的原因作一初步分析。1形势背景及气柱层结状况1.1大尺度形势从图2可以看出:这两天华南地区都受到静止锋低糟的影响,各主要系统的位置和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在500hPa上,侨日北支槽线在成都~昆明,南支槽在黔东~老挝;副高脊在18”N…  相似文献   

5.
"05.6"广东致洪暴雨过程的500 hPa环流场及低频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2,他引:5  
分析2005年6月15~25日广东出现的连续暴雨过程及结束期的500 hPa候平均环流场,并对4~9月暴雨中心区域的降水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暴雨期欧亚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两槽一脊形势;中低纬度非洲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大,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到广东沿海,青藏高原为稳定的高压脊,高原下游为西风槽活动区,使冷空气沿着高原频繁扩散南下,并与西太平洋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相遇,产生连续的暴雨过程。当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的高压脊东移而转为宽槽区,青藏高原高压脊减弱消失,高原以东为平直的西风环流,我国东北到日本为高压脊控制时,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华南降水减弱,连续暴雨过程结束。小波分析表明,连续暴雨期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6.
《气象》2021,(4)
统计分析了 2014—2016年5—10月国家站共出现的219站次有效短时强降水及云南省7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将云南省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的短时强降水进一步细分为两高(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辐合类、单纯副高外围类及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8月为云南省副高外围类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且降水时段集中在午后及前半夜;两高辐合类降水沿着辐合区呈显著的带状分布特征,降水强度强、落区相对集中。单纯副高外围类降水主要位于滇南地区,存在三个强降水中心。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降水主要位于云南省的边缘地区,落区较为分散;三类降水回波主体平均强度均在35~45 dBz,平均持续9个体扫;近1/4的回波出现回波倾斜及强回波梯度特征,且降水明显强于未出现的回波,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降水强度的参考依据;三类降水的最强雷达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出现的时间均同最强回波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滞后;两高辐合类的垂直风廓线中有近一半的个例在低层存在西南风或西风气流,对应明显的暖平流输送特征。随着降水发展与副高外围晴空区相对应的无资料区的逐渐消失则是单纯副高外围类降水的垂直风廓线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副高西侧配合西风槽类降水开始前后均存在高空西北气流入侵及中层风切变特征,与低槽后部带来的冷平流及冷暖气流交汇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8.
北京降水特征与西太副高关系的若干统计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测站1975—2004年降水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定义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各指数资料,对北京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西太副高的统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降水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大值区主要位于怀柔、平谷等中部山区,呈现东部和南部降水多,西部和北部降水少的分布形势。其夏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2.5%,其中,北京东部和南部的降水季节性特征比西部和北部更显著。(2)北京地区各站每年平均大雨以上的降水日数在3~8天之内;北京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与中雨以上的各量级降水日数都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大雨日数降水的贡献,其次是暴雨日数。(3)北京地区年降水有连枯、连丰、枯丰交替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夏季降水有弱的准2年的周期振荡。(4)近30年来,随着年代演变,西太副高对北京地区夏季降水的作用有增强趋势。(5)北京区域性强降水日主要出现在7、8月份,约占总区域强降水日数的72%。其中有45.5%的区域强降水日与西太副高影响有关,特别是西太副高与西风槽共同作用的形势约占94.8%。(6)当西太副高平均脊线位于31.6°N,120°E处,西伸脊点位于110.6°E处,副高5880 gpm等高线北界位于37.1°N,120°E处,以及西风槽中点位于108.8°E,40°N,槽线北端位于46.6°N,槽底位于34.8°N时,最有利于北京出现区域强降水。  相似文献   

9.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7~1998年安阳区域夏季降水资料,确定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标准,分析了大旱成因:东亚沿海低槽较常年异常深厚和偏东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东、偏南和偏弱;当年6~8月太阳黑子相对平均数处于谷点或从谷点开始上升时期;当年春季出现厄尔尼诺或存在厄尔尼诺现象,绝大部分安阳降水偏少或特少,出现干旱或大旱;6~8月西风急流轴异常偏北,也是造成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ECMWF、华东区域中尺度模式(简称为CMA-SH9模式)多个时效对夏季(2019年6—8月)暴雨预报特征,采用目标对象检验方法对不同类型影响系统下模式预报的强降水落区面积、位置、形状等进行评价,并对预报难度较大的受西风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边缘切变线影响的高空要素场及环流形势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CMWF和CMA-SH9模式对夏季暴雨预报偏小3个量级次数最多,CMA-SH9模式各时效对暴雨及以上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大多高于ECMWF;ECMWF和CMA-SH9模式对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暴雨预报最好,其次是冷涡影响,预报较差的是受西风槽及副高边缘切变线影响的暴雨过程;西风槽及副高边缘切变线影响时ECMWF的位势高度场预报略好于CMA-SH9模式,温度的预报500 hPa以上CMA-SH9模式略好于ECMWF,500 hPa以下二者相差不大,相对湿度的预报CMA-SH9模式误差小于ECMWF,且CMA-SH9模式850 hPa的36 h和60 h时效预报误差最小;受西风槽及副高边缘切变线影响的一次暴雨过程中,相对湿度90%及以上落区的预报ECMWF与实况10 mm·h^(-1)降水落区几乎无交集,CMA-SH9模式的预报包含了10 mm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12.
梁敏妍  管勇 《广东气象》2007,29(B12):41-44
就2003年6月27~28日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强降水过程展开论述,并提出几点预报意见。分析认为:前汛期的强降水过程通常以锋面低槽为主,但2003年江门市前汛期强降水过程偏少,只有3次,其中6月21~22日和27~28日两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其机制非常相似,都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在加强的过程中,遇上西风槽从高原南下东出,纬向环流中两个不同属性的系统相遇,形成西南急流并产生剧烈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的强降水,落区往往在副高西北缘西风槽前。  相似文献   

13.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14.
大暴雨总结     
对1994年7月12日~14日松花江流域的大暴雨,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其影响系统.卫星云图.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了在大形势稳定条件下.亚洲以45°N为界,南北呈槽脊对立形势.副高偏北.台风云系与西风槽云系合并,是造成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92年的梅雨     
进入6月中旬,我省降水过程明显增多,强度增大,梅雨开始.6月下旬至7月上旬,沿江江南维持一条弱的切变线,出现了连续低温和弱降水天气.7月上旬后期到中旬末,副高时强时弱,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发生雷阵雨或大风、冰雹天气;鄂北、鄂西常处在副高边缘辐合带内,降水明显,并有几次中等强度以上的降水或强对流天气.7月下旬初,副高跳到27°N附近,梅雨结束.因此,今年我省梅雨期虽长,但强降水过程少,梅雨量大部正常,渍涝轻缓,范围窄小,江河湖库无严重汛情,局部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一、梅雨期较长,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少今年,梅雨期长达39天(6月13日~7月21日),比历年平均延长了8天,是建国以来依次排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7~1998年安阳区域夏季降水资料,确定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标准,分析了大旱成因 东亚沿海低槽较常年异常深厚和偏东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东、偏南和偏弱;当年6~8月太阳黑子相对平均数处于谷点或从谷点开始上升时期;当年春季出现厄尔尼诺或存在厄尔尼诺现象,绝大部分安阳降水偏少或特少,出现干旱或大旱;6~8月西风急流轴异常偏北,也是造成安阳区域性夏季大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利用中国194站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NCEP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山东省2007—2010年常规观测资料、山东省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间、落区和强度,并对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0年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5—10月,7—8月较多;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当500hPa位于西风槽前和副高边缘,700hPa和850hPa位于西风槽前或存在切变线,地面有冷锋影响时,有可能发生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9.
1999年5月23~26日,由于受锋面低槽影响,韶关市先后出现两次明显的降水过程(表1)。这场降水缓解了韶关市前期的旱情。1 天气形势1.1 500hPa形势 5月中旬末到下旬中期,亚洲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明显加大,表现为典型的两槽一脊型。5月22日,巴尔喀什湖北侧建立了稳定的阻塞高压,在贝加尔湖则形成了高空冷涡,南支槽位于90°E附近,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沿海。23日,在蒙古到我国新疆西北部形成一条横槽,冷涡分裂出的短波小槽加深东移,副高明显南退,导致韶关市24日普降大到暴雨。25日夜间开始,阻…  相似文献   

20.
6月MJO对广东降水调制与直接影响系统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9—2008年广东省86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等,提出影响广东500 hPa环流系统的判别方法,分析6月赤道MJO (季节内振荡) 活动对广东降水的调制作用随中低纬度环流型的变化。结果表明:强MJO第3位相广东出现强降水的概率最高,是8个位相中唯一强降水等级出现日数超过弱降水日数的位相。在直接影响广东的5种500 hPa环流系统 (包括西风槽、西风浅槽、平直西风或高压边缘、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槽) 中,西风槽类型影响时,赤道MJO对广东降水的调制作用最强,其他环流类型影响时,MJO的调制作用很弱。广东在西风槽影响下,当处于MJO第3位相 (第6位相) 时,降水距平百分率达到最高 (低)。MJO对广东降水的调制作用随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变化,主要是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合导致降水所需的动力上升条件和水汽输送条件的相互配合发生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