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7月5—6日和28—29日陕西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陕西省气象台对两次区域性暴雨的预报均比实况推迟12 h左右,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T639物理量,分析两次过程的高低空形势、物理量、卫星云图等。结果表明:7.5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退、西风槽东移加深时产生的,7.28暴雨是副高明显北抬,与东移分裂西风槽共同影响,并且南海有热带系统生成时产生的;两次暴雨低空均有辐合切变存在,地面有弱冷空气补充南下;卫星云图上,7.5暴雨为不同尺度的对流单体,7.28为明显高空槽云系;两次暴雨期间均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在暴雨落区预报方面,当暴雨区在副高边缘且高压稳定时,暴雨区稳定或沿副高外围向北发展;当副高东退时,在西风带系统影响下,暴雨落区向东移动。  相似文献   

2.
初夏(4—6月),广西常常受南支西风槽影响产生暴雨。有关南支槽的研究,各气象部门已有过不少总结。本文对影响广西初夏暴雨的南支槽进行分析,探讨初夏南支槽特征和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山神”和“海燕”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台风后期东折路径不同,台风“山神”先后受孟湾槽东移以及西风槽加深东移及高原槽移出致副高减弱东退南落引起,“海燕”则是孟湾槽东移副高减弱东南斜造成;“山神”停编前在广西是单一的暖云降水,停编后其残余环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影响引起桂东强降雨,“海燕”影响广西时恰好冷空气南下,两者结合降雨增幅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散度场涡度场表明“海燕”抽吸作用比“山神”强得多,水汽辐合量两者相当,但辐合高度“海燕”更高;水平风垂直切变“海燕”比“山神”小得多,小的垂直切变有利于雨区集中,使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1概况10月13日下午3时,9516号热带风暴在广西合浦县沿海地区登陆,登陆后往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进入梧州市的西北侧,以后受南支槽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热带低压东移且减弱缓慢,自西向东影响粤北,造成粤北普降暴雨到大暴雨。2热带风暴登陆后的移动热带风暴登陆减弱后的低气压的移动,仍受500hPa引导气流的影响。12日20时,原青藏高原上空的冷槽加深东移到100”E,槽后的冷平流和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迫使副高在110oE附近断开,热带风暴继续北上。13日08时,该槽东移到105”E附近,槽后的冷平流仍很明显(凸T24max—-7℃…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形影响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对降水有显著增幅作用和对对流系统传播的阻碍作用。存在低空急流和列车效应,强回波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度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地形影响气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山东“817”特大暴雨降水分布,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地形对强降雨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7.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8.
锋前暖区暴雨的落区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5年6月16、17日两天,华南地区受锋面低槽影响,北部和沿海都出现了大~暴雨,其中北部为锋面降水,沿海则为锋前暖区降水。但这两天的锋前暖区降水,大~暴雨的落区差异很大;16日大~暴雨仅出现在粤西的漠阳江流域,17日则向东扩大到珠江口一带(图1)。本文利用天气图及其它资料,对暴雨落区不一的原因作一初步分析。1形势背景及气柱层结状况1.1大尺度形势从图2可以看出:这两天华南地区都受到静止锋低糟的影响,各主要系统的位置和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在500hPa上,侨日北支槽线在成都~昆明,南支槽在黔东~老挝;副高脊在18”N…  相似文献   

9.
黄大文 《气象》1991,17(10):42-44
本文分析了1988年深秋华南异常多雨的两次降水过程。发现过程开始之前都有一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以西北西路径移入南海中、北部,后受强东北季风影响在110°E附近减弱。热带气旋残余云团与东移的南支槽槽前云带结合,造成连雨过程。南支槽东移过程中,副高脊在南海加强,以及对流层上层西风急流南移,对降水的加强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6年8月30日~9月2日,南宁地区降了一场特大暴雨,本文从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角度分析了这场特大暴雨的成因:造成这场暴雨的是一个中尺度的高空低涡。整个过程中,中高纬度环流基本上是一槽一脊型,乌拉尔山以西为高压系统,以东为低槽区,冷空气不断从乌山附近向南扩散,通过天山至内蒙一带进入我国,并从西路和中路于9月1日影响广西。华南地区高空(指500hPa层,下同)在8月28日前为副高控制,自8月28日以后,副高不断减弱东退,广西高空由副高内偏西北气流逐渐转为副高边缘的偏西南气流,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水汽输送通道,另一方面与…  相似文献   

11.
利用肇庆6个国家观测站近35年(1981—2015年)3—6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历史天气图以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分析肇庆开汛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结果表明:肇庆开汛暴雨多发生在3—4月,开汛暴雨在肇庆的北部出现的频次较南部多。开汛暴雨天气影响系统主要是南支槽、中纬度西风槽;1981—2015年,受南支槽影响的过程共17次,受中纬西风槽影响的共18次。南支槽类暴雨常常产生在500 hPa高空槽前的西南风大值区、850 hPa切变线南侧;中纬西风槽暴雨发生时,500、700 hPa的西南偏西风通常比较强盛,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无论是南支槽类暴雨还是中纬西风槽类暴雨,在暴雨发生前,850 hPa上有急流或切变线出现。  相似文献   

12.
2009-08-17山东特大暴雨雷达回波及地形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非常规资料对2009年8月17—18日山东省出现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7"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副高南退时的副高西北侧边缘,对流有效位能(CAPE)等热力环境指数对鲁南强降水有较强的反应能力。降水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形影响特征,复杂山地地形对降水有显著增幅作用和对对流系统传播的阻碍作用。存在低空急流和列车效应,强回波维持时间较长是费县出现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较强的偏南气流、湿度层深厚是费县出现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地形影响气流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山东"8.17"特大暴雨降水分布,费县特殊地形对特大暴雨有很大贡献。雷达资料可以弥补常规观测的不足;地形对强降雨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指数资料,分析2017年8月9~15日柳州北部的持续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连续降雨过程可分为副高稳定且高原小波动东移、副高西进且切变线北抬、华北槽南压且副高东退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波动引导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暖湿空气加大,θse锋区增强,边界层辐合抬升触发暴雨,低层风速辐合为增强机制;强降水发生在锋区南侧西南气流加强过程中,落区稳定,集中在柳州北三县,局地性强,傍晚加强,白天减弱,与高原波动频率一致。第二阶段,副高加强西伸,广西整层转为西南急流,桂北处于急流轴附近,垂直运动存在高低两个中心;桂北处于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中层受副高下沉气流影响,低层暖湿不稳定能量集聚,当近地层超低空急流加强,急流轴北推时,其左侧的气旋性切变和风速辐合抬升触发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中使得高低层两个垂直运动中心打通,上升运动进一步加强;其强降雨落区南界北收到三江融水交界,雨强更大,暴雨成片,无时间间歇。第三阶段,前期副高控制让桂北集聚了大量的暖湿不稳定能量,随着华北槽的东移,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流之上,随低层切变线南压进入广西,低层强烈的辐合抬升触发强降雨,中高层干侵入对降雨有增强作用,强降雨落区随着副高东退从桂北逐渐南压到桂南,其强度、范围和累计雨量均为最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2016年6—8月8次副高影响下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采用统计学、天气学方法和合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东退、引导高空槽东移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配合低层辐合系统是造成遵义市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暴雨过程有3种类型:低涡槽型、高空槽气旋旋转型和高空槽低涡切变型; 3种类型的天气系统进行合成分析后,找出了暴雨落区与高空系统、物理量配置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副高活动与四川暴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1980年~1998年副高特征及四川暴雨的关系分析,得结论可为四川暴雨落区、强度预报提供依据。1.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有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突然东撤的现象;2.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型式有4种:北部阻塞型,中部阻塞型、纬向阻塞型、纬向东移型,它们对暴雨落区、强度有预示意义;3.1998年长江二度出梅之前、后,副高影响四川暴雨的型式是明显不同的,出梅之前经纬向东移型为主,出梅之后以经向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C红外云图和TBB资料、榆林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8年8月10日神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河套西部西风槽东移和副高东移南退造成的冷暖空气在榆林的交汇是这次大暴雨产生的有利环流背景;暴雨发生前沿副热带高压外围,东南沿海至黄土高原北部的偏南气流发展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700 hPa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南部的竖切变线在东移过程中受东部高压系统的阻挡转为东东北—西西南向切变,不断新生的中小尺度系统沿着切变线东移,使得降水持续时间增长;暴雨发生前大气不稳定度强,CAPE形态呈细长条形,其值为2 108 J/kg;卫星资料可以较早地识别出对流系统,对流云顶合并,则对流加强,对流单体出现分裂时,对应地面降水减弱;雷达回波上,对流有组织化地发展和列车效应是产生对流性大暴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治逢 《广西气象》2005,26(A02):68-68
2004年7月9~12日,广西东北部和南部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导致部分河流超警戒水位。现简要分析了这次大范围强降雨的原因,主要是华北低槽在东移加深过程,与北涌的西南季风云系相遇,从而进一步加强次级环流所造成的。华北低槽在缓慢东移过程中,引导河套的冷空气南下入侵到广西。同时,在副热带高压西侧由于季风云系北涌,华南西部盛行西南气流,南北风在广西境内交换,高空槽的南伸为冷暖空气交换提供了次级环流加强的条件,为强降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它直接产生的动力不稳定扰动是造成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处于加强期,对高空槽起到阻挡作用,使低槽东移缓慢或滞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采用的资料是日本GMS-5卫星每天1小时一张的6.7μm水汽图像资料和常规的探空资料,卫星图像资料等,对2000年4月14日发生的一场特大暴雨的大气环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造成此次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于由副高西侧南支槽和西风槽同位相叠加,造成强烈和持续的深厚水汽输送,使得MCS猛烈发展,带来强降雨。  相似文献   

19.
1996年6月16日汕尾市三站普降暴雨,24小时雨量分别是:汕尾72.7mm;海丰74.5mm;陆丰65.8mm。由于前期一直干旱少雨,且地处沿海排水较快,所以本次过程并未给汕尾市带来明显灾害。1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天气形势1.1500hPa形势暴发生前,11日08时,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低涡,其南部有断开的南北两槽:位于35°N以北的北支槽和35”-23”N的南支槽。北支槽随着低涡东移并减弱北收,到匕日08时出海,但其后部仍不断有小槽东移,南支槽槽后存在着弱冷平流,同时中纬的小波动又不断向槽区输送正涡度;所以从11日开始一直在原地发展加深,到15日…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统计资料,以强El Ni1o年为气候背景,对比分析了2015年12月9日和2016年1月5日发生在广州的2次冬季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2次冬季暴雨过程均发生在强El Ni1o事件期间,副高异常偏西偏强,海温异常偏暖;暴雨落区大致位于东移南支槽槽前、副高北缘或西北缘的上升区,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辐散区;冬季暴雨需要有足够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且有利的形势场配合足够的能量可以触发冬季对流性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