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为测算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分为建材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使用和维护更新、废弃与拆除 5 个阶段,分别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的来源,运用碳排放因子法确定各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结合广州市某高校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案例,分析各阶段碳排放特点与强度,为建筑碳排放测算研究提供参考。测算结果表明,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运营维护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大的阶段,分别占该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 30.03%和 68.00%。同时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3,这仅仅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若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比例将会更高。在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下,绿色建筑是否比普通建筑全生命周期更低碳,目前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研究基于LCA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明确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并以天津生态城75栋绿色居住建筑为样本,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星级绿色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单位建筑面积年碳排放量为43-64kg CO2/m2·a,且碳排放水平与绿色建筑星级无明显关系。本项研究为建立天津地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库和评价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碳排放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核算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将建筑生命周期分为设计阶段、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与拆除回收处理阶段,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活动归结为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的碳排放,在求出每单位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的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碳排放因子方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给出具体计算公式,构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实证应用,简要分析了各阶段的碳排放量比例,为建筑业的碳排放核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6.
沈丹丹 《建筑施工》2021,43(10):2162-2166
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定量研究生产、运输、建造、运行、拆除和回收不同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以上海某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结果表明,该建筑全生命周期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指标为2.72 t/m2,运行期间的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其次为建材生产阶段.降低运行阶段的能源需求,选择可再循环和碳排放因子小的建材、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有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提供依据,为优化设计方案、建造方案和运行方案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开展了对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碳排放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木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少。建筑物在运营维护阶段的碳排放占建筑生命周期总碳排放比例最大,为95%左右。因此,通过减少这一阶段的建筑能源消耗来减小碳排放是建筑节能减排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德国DGNB认证体系对建筑生命周期评估(LCA)提出了要求,并在国际通用的生命周期评估原则及框架下对建筑碳排放以及其他重要的环境排放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计算方法。建筑生命周期评估包括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以及其他重要的环境排放指标。针对国内某DGNB项目案例,对建筑生命周期评估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结果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低碳建筑研究愈加重要,而我国当前对于建筑的碳排放定量研究尚相对薄弱。本文基于LCA理论,通过引入ONE-CLICK LCA软件,对中、芬两国代表性居住建筑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和实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清洁取暖、使用胶合木等环境友好的生态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周期有利于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刘秋雁 《建筑经济》2014,(1):97-100
深入分析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效益,建立一套全新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碳排放量纳入到考量范围之内,并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给出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同时将政府对碳排放量减排的奖励也作为绿色建筑环境效益评价指标,给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各项活动、消耗的碳排放量减量的具体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从概念、内涵及理念等方面对低碳建筑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量构成,并剖析了实现低碳建筑的主要手法,最后提出了低碳建筑教育的控制与普及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低碳建筑的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用建筑利用中的人均碳排放指标和建筑用能过程碳减排效率对低碳建筑进行评价。指出建筑碳排放实质上是人的碳排放,建筑只是使用者的能耗平台。因此,对建筑碳排放的评价要用强度指标,即建筑使用者人均碳排放指标。而对建筑设备的碳排放评价,是一个投入产出分析过程,即投入隐含碳、间接碳和直接碳,产出避免碳排放量的效率。同时计算得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隐含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鞠颖  陈易 《住宅科技》2014,(5):32-37
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为基础,对1997~2013年间发表的国内关于“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中第一篇有关建筑碳排放量计算的文章发表于1997年),文献选取范围主要有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期刊文献及重要会议论文.通过对文献发表时间、研究主题、主要发文期刊和研究机构4个方面的统计分析,尝试以文献资源为依据分析我国近17年来在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建设工程施工过程的碳排放计算非常复杂。根据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和相关消耗定额进行估算,构建基于碳源消耗量和碳排放因子的建设工程施工碳排放定额估算方法,并提出优化节能减排施工方案、预报施工碳排放、构建建设工程施工碳排放交易机制、定量化评价绿色建筑与施工等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戴洪军  成虎 《建筑经济》2012,(7):97-100
根据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研究成果,构建桩基工程的碳排放模型;以1000延米PHC桩为对象,列出材料与能源消耗清单,在此基础上估算新制桩基及既有桩基再利用的碳排放量,对比得出既有桩基再利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类似的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并对建筑生命周期从物化、使用到拆除处置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明确了低碳建筑的内涵,提出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既有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所发生的四大费用:改造费用,使用费用,拆除费用和政府的补贴,以及详细的费用构成,建立了节能改造的LCC估算模型。详细介绍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全寿命周期费用中节约费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引入碳排放权交易理论,运用碳交易价格确定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后,每年可以节约的费用,不仅可以更好地衡量出节能改造的经济效果和减排效果,而且为我国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我国开展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通过对深圳市建筑能源消耗变化趋势的分析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解读,提出开展建筑碳交易是以市场手段探索建筑节能工作的一条新路径。分析了阻碍我国碳交易试点城市实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的关键问题:建筑碳排放边界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确定方法,这二者都是沿用工业企业的碳交易思路,没有体现我国建筑和建筑用能管理的实际情况。以深圳市为案例探讨了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方法,提出并分析了以单栋建筑为对象采用建筑物物理边界作为建筑碳排放边界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分阶段确定建筑碳交易主体的思路,现阶段对不同建筑类型可制定不同的交易主体,如交易对象可以是办公楼的建筑业主,酒店和商业建筑的建筑用户;而未来交易主体可以过渡为能源缴费单位。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建筑碳交易机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归纳和分析了国内外建筑领域碳排放体系框架以及有关碳排放计算的相关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建筑物碳交易机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德国、美国基准能耗评价方法以及东京ETS体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介绍了天津、深圳地区碳交易模式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问题。最后从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法、MRV机制构建等方面分析我国建筑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框架的关键因素,初步提出完善建筑能耗信息系统及建筑碳交易方法学的工作建议,为推动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