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梅毒与妊娠     
<正>0024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探究明亚玲(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015,7(9).-40~4266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时机将分为A组(孕周12周)、B组(孕周13~28周)、C组(孕周29周),比较三组患者妊娠结局、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母婴RPR滴度。结果:三组患者足月分娩率、早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母婴阻断干预对孕期梅毒患者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采取母婴阻断干预将其分为未干预组(n=48)与干预组(n=70),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根据干预时机将干预组分为早期干预组(孕28周内予母婴阻断干预,n=37)及晚期干预组(孕28周~35周予母婴阻断干预,n=33),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与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记录新生儿随访18个月的血清学检测及转归。结果:干预组与未干预组的年龄、分娩孕周、生产经历、梅毒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 86%,低于未干预组的17. 50%;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 14%,低于未干预组的20. 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早期干预组与晚期干预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不良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118例新生儿中,87例新生儿的血清TPHA阳性、RPR阴性,随访6个月内均转阴; 31例患者的血清TPHA与RPR均阳性,20例在随访12个月内转阴,11例未转阴(母亲治疗前RPR滴度均≥1∶16)。结论:妊娠梅毒患者采取母婴阻断干预有利于减少流产、早产,降低先天梅毒发生风险,对于妊娠晚期梅毒患者,规范干预可取得满意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妊娠梅毒患者772例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预时机及妊娠梅毒患者血清滴度水平与母婴梅毒传播阻断效果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全程随访的772例妊娠梅毒患者,根据患者孕期实施长效青霉素干预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28周)、晚期干预组(28~35周)及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同时根据妊娠梅毒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水平分为低滴度组(≤1:4)、中滴度组(1:8~1:16)及高滴度组(>1:16),研究相同干预时机不同血清TRUST水平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相同滴度水平下不同干预时机对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535例接受规范治疗干预的患者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及新生儿死亡;237例未干预/未完整干预的患者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死亡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2.11%,2.95%,6.75%,1.27%和10.13%;患者在早期(<28周)或晚期(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均能够获得满意的干预效果;未干预/不完整干预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规范干预者(P<0.05);未干预/不完整干预妊娠梅毒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与血清滴度水平有关(P<0.05)。结论规范青霉素治疗能使妊娠梅毒患者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即使在孕28~35周接受规范干预,仍能获得理想效果;妊娠梅毒患者发生先天梅毒儿、死胎的危险性与血清TRUST滴度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将96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早期组(12周)、中期组(12周~27周)及晚期组(≥28周),对比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母婴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及1min、5min的阿氏评分(Apgar评分)。结果:晚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晚期组中RPR滴度≥1:8的母体与婴儿比例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7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高,中期组较晚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4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低,中期组较晚期组更低;晚期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中期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更有效改善妊娠不良结局,同时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G不同用药时机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临平区分娩单位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苄星青霉素G用药时机分为孕早期组(≤13+6周,n=40)、孕中期组(14~27+6周,n=55)和孕晚期组(≥28周,n=24)。三组均给予苄星青霉素G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水平,产妇、新生儿TRUST滴度及母婴结局。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隐性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水平均降低,孕早期组均低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孕早期组高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比较,孕早期组患者及新生儿的TRUST阴性率、新生儿体重、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升高,先天梅毒儿、早产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早期采用苄星青霉素G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有效改善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收治的81例妊娠梅毒患者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按照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三组,孕期≤12周的27例患者设为研究一组,孕期(12~27)周的27例患者设为研究二组,孕期≥28周的27例患者设为研究三组,比较三组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的Apgar评分、母婴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滴度情况。结果研究一组足月分娩比例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流产、早产、死胎、低体重儿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一组新生儿出生1min、5min的Apgar评分高于研究二组、研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一组出生1min、5min的Apgar评分4分比例低于研究二组、研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1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低于研究二组、研究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孕期早期给予妊娠期梅毒患者抗梅毒治疗,可改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的预后情况,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母婴规范诊治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梅毒诊治是否规范将新生儿分为A组(规范诊治组)和B组(非规范诊治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患儿的RPR的转变情况。结果:A组孕妇的足月分娩率(92.5%)、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5.0%)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患儿的转阴时间更短,治疗到12个月,两组患儿全部转阴。结论:梅毒孕妇进行规范化诊治后,所产先天性梅毒患儿几率下降,且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阴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探讨妊娠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新生儿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13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2例孕产妇在产前经血清学筛查确诊后给予驱梅治疗,49例孕产妇于临产经输血前四项指标筛查确诊,未进行驱梅治疗,对两组产妇与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的诊治方法。结果:治疗组共发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7例,发生率为20.73%;未治疗组共发生先天性梅毒29例,发生率为59.18%。治疗组死胎、早产发生率均低于未治疗组,流产发生率高于未治疗组,早孕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死胎率、不良妊娠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孕组,流产、早产发生率高于晚孕组与中孕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40例,感染率为33.33%;阴道分娩组感染6例,感染率为54.55%,阴道分娩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是导致新生儿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分娩方式、治疗时间及科学规范的驱梅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8,P=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P=0.003);治疗组新生儿RPR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8,P=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助产士孕期营养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产科收治的106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加用助产士孕期营养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母婴结局。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羊水过多、孕期感染发生率、巨大胎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性欲和性高潮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转NICU治疗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助产士孕期营养指导能够提高自然分娩率,充分享受自然分娩带来的好处,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