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城都市区的发展与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区是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的优化组合。但都市区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膨胀、房屋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文章以汉城为例,论述汉城都市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简述韩国政府为此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都市区化,反映了20世纪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城市化的新规律。这一过程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向都市区集中,都市区郊区化和多中心化;后期人口向中心城市回流。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过半,正处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借鉴美国经验,都市区化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都市区和城市群要发挥对人口的空间集聚和引领作用,都市区向更有效率的多中心空间模式转型。同时中心城市要避免功能空心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导和郊区之间良性互动,最终实现都市区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强,一些大城市受到自然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簇群式空间形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础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分析框架,对这种典型大城市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成长动力进行了解释:社会层面各因素通过与基础层面各因素在整个动力磁场中的相互作用,完成了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由无序上升到有序上升的空间演化过程,造就了大城市都市区簇群式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个资源集聚的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愈来愈大的集聚效应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城市病”,比如:交通拥挤、犯罪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等。这种“城市病”的出现预示着城市发展达到了一定极限,逼迫城市不得不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的分解我们可以笼统地理解为“逆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可见,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出现是以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前提的,本文就如何定义这个阶段,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这个阶段,现阶段对逆城市化的理解出现了哪些误区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2000—2010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和最新的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2010年北京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近10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研究表明,北京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老城区人口依然在增加,仅有西城和崇文区出现了人口净减少,其他区域人口都在增加,总人口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从市区到郊区递减;人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区基本为100%城市化,没有出现中心衰退,城市郊区化和远郊区农村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增长主要是常住外来人口的增加,并且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都在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集中。最后探讨了它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都市区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功能地域,都市区内的城市经济社会要素活动范围往往会跨越原有的行政区,城市中心与周边地区、行政区之间联系密切。都市区治理则是与这种跨行政区的联系特征需求相符的多方参与、共同协调管理的方式。以国外典型都市区为例,从都市区治理中的参与者和合作关系入手,分析都市区治理的合作模式及演变特征。国外大都市区的发展和治理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往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都市区治理的参与方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但三者在合作治理结构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在都市区之间并不相同,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合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代化城市中尚存很多传统集市。从文化景观视角考察这些集市,可以发现其成因与商业需求、地域环境、城市化进程和日常生活的延续性有关。城市中传统集市的构成可以从空间、时间和文化三个方面研究。空间上,在城市化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集市的位置多延续最早集市形成时的选址,位于交通便利的节点位置;城市传统集市数量基本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增的分布趋势;空间形态呈现出线状、网格状和面状的特征。时间上,集市的集期受到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双重影响。文化上,这些目前仍活跃在城市中的传统集市具有传统商业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和传统日常生活公共空间文化价值。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传统集市文化景观的承续发展应该采取活化保护的原则,体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有机更新上,可以通过作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的有益补充、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作为具有活力的传统日常公共生活空间三条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但城市化却给地球带来诸多困扰,空气污染、水污染、难以解决的垃圾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国外的发展经验对中匡来说,不失为一种借鉴。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首先,城市人口数量聚增,已由180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0%,增至1900年的15%,预计2000年将达到50%,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这将给地球造成巨大的压力;其次,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的城  相似文献   

12.
一、大城市边缘地区发展的突出特点和问题(一)高速蔓延上世纪末至今,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种力量的交叠作用下,城市由中心至外围高速蔓延。以上海为例,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空间跨越式地扩展态势,扩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相当惊人,十年时间内将中心城的建成区向四周推出了5-10公里。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认为城市化历程由(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组成.以美国为例,根据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情况,指出无论从整体上的大都市区还是个体太都市区分析,四阶段的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城市化进程空间周期理论以有着严格限制条件而成立的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为基础进行理论演绎,而研究视野又只局限于1990年之前的城市化时期,结果导致了理论建构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回顾一下美国城市化的历史,不难发现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至1920年前后,这个阶段的城市化特征是以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为中心,人口和就业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走向高密化时代。第二阶段从1920年至1950年前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人口向郊外分散——也称作人口郊外化时代。虽然人口向郊外分散化,然而雇用与事务所仍然向城市集中,其典型特征是迅猛建设超高层大厦。第三阶段从1950年至现在,这个阶  相似文献   

16.
一、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化,实际指的就是城市的发展运动。在时空性上,城市化明显地表现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时间顺序经过了发生阶段、发展阶段,并向成熟阶段迈进;其空间分布与集合,是城市的广延与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口城市化与城市经济比重的不断增大。而其中的空间点,  相似文献   

17.
"都市区"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国内学术界对于都市区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以补充和修正.根据西方都市区的本质特征,文章强调了都市区是以劳动力市场来界定的,并说明了都市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它可以实现城市劳动市场的高效运作,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作者认为中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都市区,但已具备了都市区的形成条件,应该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都市区的发展.文章最后介绍了城市一区域的概念,指出城市一区域是多中心的都市区.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需求与供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它体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和非农产业在城市的发展。根据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将会出现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和就业中心识别的实证方法.利用北京市2001年和2004年的就业人口数据,在验证主中心存在的同时,采用两阶段方法,对次中心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北京目前仍然是一个单中心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方程对城市总体就业人口密度的解释能力超过了60%.但随着都市区的扩张,中关村等次中心开始陆续出现,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的就业分布和空间形态,这表明北京正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转变.此外,还也结合北京城市增长、制度转型和历史路径依赖的特点,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提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边缘区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的选择方法、布局、空间整合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