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韩国汉城都市区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城市化过程中 ,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 ,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自城市中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在郊区化阶段 ,城市性用地由中心城向外不断扩大 ,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 ,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 ,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 ,从而形成由中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都市区的出现是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但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 ,都市区也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回顾一下美国城市化的历史,不难发现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至1920年前后,这个阶段的城市化特征是以中心城市的城市化为中心,人口和就业向中心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走向高密化时代。第二阶段从1920年至1950年前后,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人口向郊外分散——也称作人口郊外化时代。虽然人口向郊外分散化,然而雇用与事务所仍然向城市集中,其典型特征是迅猛建设超高层大厦。第三阶段从1950年至现在,这个阶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4.
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根源在于"多中心"大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都市圈没有构建起来,中心城市缺乏空间和经济支撑。应坚持做大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的战略取向,优化中原城市群内部结构,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突破郑州中心城市弱小的主要矛盾,率先将郑州目标定位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外围副中心城市圈,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积极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区不断向外扩张,加上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加强,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区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都市区统计和当前城市统计进行对比,发现都市区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是真正具备城市功能的地域;都市区代表了区域内更高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都市区统计能够更好地反映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状况。最后总结了中国建立规范的都市区统计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都市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空间、生态、有效投资等多重约束的发展阶段,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是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而边缘区现行的乡镇空间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求,这是我国大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命题。我国东部沿海大城市在率先转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优化提升中心城边缘区发展空间,传统的以乡镇为空间单元的组织模式弊端凸显,边缘区空间组织模式研究极为迫切。以东部沿海城市宁波为例,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中心城边缘区的发展背景与要求,探讨边缘区整合提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边缘区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的选择方法、布局、空间整合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经济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和突出城市群竞争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突出空间的力量有机聚合体制变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向都市区经济迈进。这一转型,在空间上强调极化空间与密度经济,在产业上注重创新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在政策上突出城市中心与经济一体化。强县经济向强市经济的跨越,是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历史过程和区域政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华市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建、共荣和共享,削弱县际分割效应,做大都市区经济规模,做强都市区经济密度和推动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口密度模型能够模拟城市人口分布的演变过程,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采用2000年和2010年分街镇人口数据,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后利用人口密度模型对主城区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天津市主城区人口分布呈现圈层化、离心化和多中心的变化特征,城市发展尚处于郊区化初级阶段;主城区在2000年时已经出现多中心结构,十年间副中心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逐渐增大,多中心的城市结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和就业中心识别的实证方法.利用北京市2001年和2004年的就业人口数据,在验证主中心存在的同时,采用两阶段方法,对次中心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北京目前仍然是一个单中心主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方程对城市总体就业人口密度的解释能力超过了60%.但随着都市区的扩张,中关村等次中心开始陆续出现,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的就业分布和空间形态,这表明北京正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转变.此外,还也结合北京城市增长、制度转型和历史路径依赖的特点,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及其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后美国城市化向郊区化或逆城市化阶段转变,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大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外围的郊区及小城镇重新定址.在城市化演变过程中,由城市中心及郊区次级中心组成新型的大城市地区逐渐多中心化乃至无中心化,整个大城市地区支离破碎.与此同时,城市系统趋于集群化,幅员辽阔的大城市地区经济经过分化与整合,城市化向非城市地区扩散与渗透,出现了新的城市化影响地区,对城乡地区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快速城市化给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结构、过程和功能三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属性,探讨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提出了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必须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过程高效、功能完善,并从这三方面讨论了可持续城市化的内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得到控制,城市代谢效率不断提高,居民福利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的虚荣——对我国城市化现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正常标准轨迹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城市化更多地呈现出表象的城市化,即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本文旨在对我国表象的城市化进行探讨,认为目前的城市化存在大量“被动”现象,表现在统计的被动和空间的被动迁移.此外还分析了这种城市化模式下将产生农村土地的占用、城市新贫困群...  相似文献   

13.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Bruno Latour and Emile Hermant, Paris ville invisible William J Mitchell, E‐topia: ‘Urban life, Jim — but not as we know it’ Antoine Picon, La ville territoire des cyborgs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opular urbanization to describe a specific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collective initiatives, self-organizati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inhabitants. We understand popular urbanization as an urban strategy through which an urban territory is produced, transformed and appropriated by the people. This concept results from a theoretically guided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comparison of Mexico City, Istanbul and Lagos. Based on postcolonial critiques of urban theory and on the epistemologies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we bring urbanization processes in these urban regions into conversation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spired by Henri Lefebvre focusing on material interaction, territorial regulation, and everyday experience. In this way, popular urbanization emerged as a distinct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we identified in all three contexts. While this process is often subsumed under the broader concept of ‘urban informality’, we suggest that it may be helpful to distinguish popular urbanization as primarily led by the people, while commodification and state agencies play minor roles. As popular urbanization unfolds in diverse ways dependent upon the wider urban context, specific political constellations and actions, it results in a variety of spatial outcomes and temporal trajectories. This is therefore a revisable and open concept. In proposing the concept of popular urbanization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we seek to contribute to the collective development of a decentered vocabulary of urbanization.  相似文献   

15.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Susan D. Blum, Portraits of “Primitives”: Ordering Human Kinds in the Chinese Nation Liz Zhang, Strangers in the City: 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 Power, 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Nancy N. Chen, Constance D. Clark, Suzanne Gottschang and Lyn Jeffery (eds.), China Urban: Ethnographi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John R. Logan (ed.), The New Chinese City: Globalization and Market Reform  相似文献   

16.
Tourism Urbaniza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in Braz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bstract . Brazil's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has been dramatic. In 1940 only 15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lived in urbanized areas. By 1970 more than 50 percent were so classified. This trend in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continues. Studies of the caus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shifts in Brazil when based upon "choice 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 are inconclusive. The current trend in urban migration reflects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Brazil's economy including industrialization, agricultural automation , and the accompanying modifications of programs and policies of Brazil's changing governmental elite. Governmental policies designed to stem the flow of population to the cities will require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onomy comparable to those which precipitated the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8.
商洛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工程》2019,(35):226-227
以商洛市为例,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发展模型计算商洛市2007-2016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1412增长到2016年的0.7312,土地城镇化指数由2007年的0.0963增长到2016年的0.7028,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失调、过渡和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  研究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 ,从广义上讲 ,至少应回答如下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主体是什么 ?实施城市化的途径是什么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考虑到文章的容量 ,城市化动力机制问题将另外撰文 ,本文集中回答前两个问题。第一 ,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主体既有各级政府 ,也有广大民众。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 ,西部地区城市化应走一条自上而下 (主体是政府 )和自下而上 (主体是民众 )相结合的综合型城市化道路。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因为城市化主体不健全 ,走了一条…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蔚芳 《城市问题》2001,(3):16-19
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 ,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一些尚未达到现代化的国家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与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世界范围的城市化。 180 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5% ,而到 1990年 ,已有 4 5%的人生活在城市中 ,估计 2 0 0 0年将达到 50 %以上。我国城市化水平多年来一直严重偏低 ,1999年也只达到了 30 9% ,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 37% ,世界平均 50 %和发达国家70 %— 75%的水平。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 ,加剧了我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