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计两种不同的备皮方法对于骨科I类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传统备皮组(A组)和改良备皮组(B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A组患者300例,切口感染率1.67%;B组患者300例,切口感染率1.33%.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传统剔除毛发备皮方法与不剃毛改良备皮法相比没有降低切口感染率,可以摒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降低骨科Ⅰ类切口感染率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1~12月1 140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术后应用抗生素5~10d;将2011年1~12月1 284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作为观察组,于术前30min至2h使用抗生素,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同时配合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术前备皮时机的选择、术后积极防控切口感染等措施。结果两组Ⅰ类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Ⅰ类切口患者改变抗生素应用方案,并配合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洗手、合理采取备皮方法等综合干预,可减少患者抗生素应用,防控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将1 623例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分为对照组(789例)和观察组(83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感染管理;观察组通过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实施针对性管理,包括将术前刮毛改为剪毛及皮肤清洁、术中实施保暖,减少术者人数等措施,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骨科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围术期皮肤准备、手术室温度管理方式不同及人员多少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围术期应用抗生素与否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开展目标性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切口感染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从而降低骨科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在四肢手术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骨科四肢手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骨科常规备皮方法,观察组采用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方法,比较护士用于备皮的时间、患者舒适度、皮肤消毒前后手术切口附近皮肤细菌数、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两组护士用于备皮的时间、患者舒适度、皮肤消毒前手术切口附近皮肤细菌数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2h切口局部不剃毛备皮在骨科四肢手术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备皮局部的细菌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科I类切口出现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间收治的I类切口骨科手术患者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779例,随访观察其术后早期感染发生情况,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27个指标[患者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城市或农村、BMI、吸烟史、过敏史、手术史、术前合并症、致伤原因;手术相关因素: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时间、麻醉方式、术中有创操作(桡动脉测压)、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晶体输入量、术中胶体输入量、术中体温、ASA分级;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凝分析]进行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骨科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759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97.4%。随访时间(6.7±0.9)d,其中男420例,女339例,平均年龄(41±22)岁。随访期间共24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其中浅感染22例,深感染2例,感染率为3.16%,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55.6%)。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患者的麻醉方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低血清白蛋白(P<0.05)为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骨科无菌切口早期感染概率 。血清白蛋白≤35 g/L时,感染率高达23.43%。 结论骨科患者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是I类手术切早期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有利于预防切口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聚维酮碘溶液与生理盐水冲洗对骨科Ⅰ类切口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524例骨科Ⅰ类切口患者分为两组,关闭切口前分别使用聚维酮碘溶液(A组,304例)及生理盐水(B组,220例)冲洗创面,观察术后感染率。结果 15例发生手术后早期创面感染,A组9例(感染率2.96%),B组6例(感染率2.73%),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13例)。结论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在Ⅰ类切口术后感染的控制上并不优于生理盐水冲洗。建议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胸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抗生素使用时机与感染的关系。方法 通过横断面研究的方式,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行急诊胸腹部手术的98例患者,包含其围术期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27)与未感染组(n=71),先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不同时机下应用抗生素与感染的关系。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血管疾病、BMI、切口长度、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参观手术室人数、ASA评分相比不具有差异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有糖尿病、出血量多、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手术用时≥5 h为引发急诊胸腹部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为急诊胸腹部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保护因素(OR<1,P<0.05)。98例患者中,80例使用抗生素,占比为81.63%,18例未使用抗生素,占比为18.37%,早期组与术前组感染率比无统计学差异(χ2=2.418,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危险因素调查后,筛选出30例可疑切口感染患者,其中有9例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5%。并对9例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其中大肠埃希菌感染6例,葡萄球菌感染3例。通过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分类),并对这5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有较大关系。结论提高手术操作的规范程度,缩短手术时间,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给予合适的抗菌治疗,可以降低术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骨科术前备皮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按单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改良方法(术前1 d下午备皮,术前2 h消毒包扎)和传统方法(术前3 d备皮3次,消毒包扎3次)备皮,并比较两组术野皮肤菌落数,切口甲级愈合率以及患者对两种备皮操作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备皮前后术野皮肤菌落数及切口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骨科术前采用术前1d下午备皮,术前2h消毒包扎的改良方法备皮,可达到与传统方法一致的备皮效果并且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胃肠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防对策,旨在为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胃肠外科的620例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制定预防对策。结果 620例胃肠手术患者有8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3.87%,分别为手术切口感染33例、呼吸道感染31例、腹腔感染14例及其他8例;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显示,年龄≥60岁、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2小时、切口长度≥10cm、Ⅱ和Ⅲ型切口、住院时间14天、急诊手术、存在侵袭性操作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86例术后感染患者进行细菌鉴定,共检出病原菌13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1株(60.00%)、革兰阳性菌40株(29.63%)、真菌14株(10.37%)。结论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基础疾病、切口类型、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机、侵袭性操作是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这些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根据细菌鉴定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