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闭塞性疾病一般是指颈总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造成颈动脉狭窄的一类疾病。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是栓子栓塞和 /或粥样斑块脱落以及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灌注 ) ,后者占其中的近 10 % [1] 。预防、治疗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目前日益受到重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rotidendoarterectomy ,CEA)是国际上外科治疗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 ,其对预防脑卒中有良好的效果。以下就CEA与麻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1 术前准备1.1 适应证对有症状的脑缺血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CEA治疗的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均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并且在术后的随访中均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 采用CEA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王涛 《中外医疗》2013,(28):72-73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该院采用CEA治疗的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其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DSA)、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结果①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全部有症状患者以及部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CTA显示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或消失;②术后出现伸舌歪斜4例(6.2%),颈部血肿1例(1.5%),保守治疗后缓解;③随访6个月~5年,结果显示65例患者仅有5例再次发生脑缺血,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恢复。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患者脑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包文  段永亮  冯涛 《新疆医学》2011,41(5):70-72
据统计,我国脑卒中已达到200/10万,超过300万人,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已历经半个世纪的检验,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自2001年11月-2010年4月笔者共对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手术1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5%~85%。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约1/3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脑血循环,减少卒中发生率,自1954年Eastcott完成首例CEA以来,CEA已有6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文章对颈动脉狭窄的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1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疗效。 方法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39个目标血管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发症可控,术后动脉狭窄程度从(74.6±13.7)%降至(18.1±9.6)%,中长期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满意。 结论 颈动脉支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已成为国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被证明为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目前CEA在欧美国家已普遍推广,技术已相当成熟,与之相比,CEA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报道。本文就我国CEA开展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预防脑卒中的疗效,介绍该手术技术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20例.结果 19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4~40月,所有病例术后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 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大脑循环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法:回顾性总结18例因短暂性脑缺血(TIA)伴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患者TIA症状消失,TCD显示脑血流量明显提高,随访6~24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严格掌握适应证是提高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国外已相对成熟,国内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笔者在CEA的推广过程中,发现很多同道虽然可基本掌握手术技巧,但在概念理解、术式选择、技术理念、并发症防治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差距.很多同道在实际工作中仍在纠结予以下问题:CEA是切斑块还是切内膜?如何切除?切除的部位?切除到何种程度?是否需加做血管裁剪和吻合口成形?本文针对CEA在“真实世界”中的四则争议——概念存疑、术式纠结、理念差异和技术困惑——进行概括并提出个人思考,同时与各位读者分享本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检查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且具备脑血管狭窄危险因素的患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将其颈内动脉颅内段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颅多普勒对比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符合率为94.18%。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一种检测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 (对照组 ) 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 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DSA)检查。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 (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DSA比较 ,对颈动脉颅外段 <70 %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对 70 %~ 99%的狭窄诊断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 76 4 7% ,DSA为 5 2 94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 ,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3):187-18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评估,比较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特点。结果2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7例(23.8%)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55例患者中,有25例(45.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重度颈动脉狭窄48例中,有24例(50.0%)发展为进展性卒中;在病理表现为溃疡斑的43例中,有23例(53.4%)发展为进展性卒中;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仅9%发生进展性卒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及溃疡斑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颈动脉内膜切除治疗TIA45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TIA表现,并经血管造影证实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全组手术无死亡。除2例术后一周内各有一次TIA,2例对侧肢体肌力减退(分别在2天和5天后恢复),1例轻度声嘶外,余均顺利恢复。作者讨论了颈动脉内膜切除在TIA防治中的作用,TIA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指征和手术时机,以及麻醉、术中监护、高位颈动脉狭窄、术后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微栓塞不仅发生于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也常发生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目前CAS后发生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机制如高龄、颈动脉溃疡斑块等已相对明确,但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机制国内鲜有文献提及。目的 探讨单侧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8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拟行单侧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发生情况、高脂血症发生情况、冠心病发生情况、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吸烟情况、卒中史情况、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术后支架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支架对侧颈动脉闭塞发生情况、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情况、Ⅱ/Ⅲ型主动脉弓发生情况、CAM评分≥3分情况、闭环支架使用情况、平均增加导管和/或导丝数量、手术时间。根据CAS后3 d内的颅脑MRI平扫检查结果,剔除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将剩余患者分为同侧组(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和对侧组(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或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结果 164例患者中有163例完成CAS,CAS后3 d内颅脑MRI平扫检查发现72例(44.2%)新发微栓塞(其中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39例,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5例,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13例,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15例)。剔除发生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剩余57例,将其分为同侧组(39例)和对侧组(18例)。对侧组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率、CAM评分≥3分发生率高于同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病变〔OR=10.015,95%CI(2.728,42.680)〕、CAM评分≥3分〔OR=9.137,95%CI(2.564,36.271)〕是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左侧颈动脉病变以及CAM评分≥3分是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危险因素,提示复杂的路径以及严重的主动脉弓斑块可能导致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