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7月诊治的23例(29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其中单侧颈动脉体瘤17例,双侧6例;经确诊后采用术前Matas试验-BOT试验-手术的序贯治疗方式。手术方法包括瘤体剥脱、瘤体与颈外动脉同时切除、颈内动脉切除后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远心端吻合或颈内动脉自体血管重建及颈内动脉单纯结扎。结果患者术前Matas试验结果:能持续按压阻断30 min无特殊不适者1周内17侧、2周内26侧、4周内29侧。其中2例女性患者在通过Matas训练后,于术前行BOT试验检测时出现阳性反应。所有患者颈动脉体瘤11侧肿瘤切除后动脉完好,5侧肿瘤切除同时结扎颈外动脉,6侧肿瘤切除后行颈内动脉破损直接修补,2侧肿瘤行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对端吻合,3侧肿瘤取大隐静脉及1侧取颈外静脉行颈总,颈内动脉搭桥,1侧单纯结扎颈内动脉。术后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塞1例,Horner综合征5例,迷走神经麻痹6例,舌下神经麻痹3例,面神经麻痹2例,副神经麻痹1例。采用静脉重建的颈内动脉术后3~6个月复查彩超均见重建血管通畅。结论术前Matas试验-BOT试验-手术的序贯治疗方式能有效促进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该序贯治疗对术中颈动脉重建是否需要采用转流手术方式提供准确依据,术中颈动脉破裂后单纯颈动脉修补及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端端吻合均不需要行颈动脉转流;仅行大隐静脉搭桥重建颈内动脉时才需要转流手术。颈动脉体瘤的个体化序贯治疗不仅避免了不转流导致造成脑缺血而产生偏瘫、昏迷等严重并发症,而且减少了盲目使用转流管所带来的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风险及相关材料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ShamblinⅢ型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1年ShamblinⅢ型颈动脉体瘤患者临床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7例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0岁。术前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测定球囊阻断耐受时间,同时检测颈内动脉返流压和Willis环前后交通支开放状况。DSA检测3例行术前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栓塞,2例行咽升动脉栓塞。手术入路包括:2例行颈侧联合枕下入路,3例下颌骨正中裂开,2例颈侧切口。2例术中行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结果随访6个月~6年,患者均健在,术后未出现颅内并发症。术中输血200~1500 ml,平均输血730 ml。2例颅内外沟通患者术后后组颅神经麻痹加重,加强锻炼1年后恢复正常工作,偶发进食呛咳;1例患者颈静脉孔颅内外沟通肿瘤3年后颈静脉孔处复发,伽马刀治疗后随访2年稳定。结论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对ShamblinⅢ型颈动脉体瘤术前风险评估意义重大;颈动脉或瘤体责任血管的术前栓塞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颅内外沟通的颈动脉体瘤需要多学科协作,术后要加强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及术前检查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男5例,女19例,其中良性23例,恶性1例;单侧17例,双侧7例.结果 24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1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同时接受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阳性者1例.23例良性者行手术治疗,1例恶性者仅行探查活检术,3侧行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在内的瘤体切除术,未行颈动脉重建,术后患者无死亡,没有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23例良性者随访6 ~ 1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恶性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可靠实用,可以作为颈动脉体瘤常规术前检查方法来判断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血管结扎术治疗颈部血管破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侵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致动脉破裂后紧急行单纯血管结扎术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1月~2004年5月间病例共11例(发生破裂为13例次),其中喉咽癌1例,鼻咽癌1例,食管癌2例,喉癌4例(1例喉癌反复破裂3次),口颊癌1例,甲状腺癌2例;有放疗病史9例,最大剂量130Gy:合并咽瘘7例。颈总动脉破裂10人次,颈内动脉破裂3人次。全部病例均是肿瘤复发患者,为动脉破裂后行紧急结扎止血。4例颈总动脉破裂者行术中残端血管测压。术后随访3个月~3.5年。结果颈总动脉结扎10例次,颈内动脉结扎3例次:其中1例喉癌第1次颈总动脉结扎后无并发症,18天后远心残端破裂行颈内动脉结扎,术后6小时出现轻度偏瘫;其他均无偏瘫、失语、精神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并发症。4例行术中颈动脉残端测压者其残端血压与动脉压之比值均>50%。结论①恶性肿瘤侵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后由于血管长期受压,脑血流代偿多已形成,单纯结扎血管并发症少,是一可行紧急处理方案;②术中残端血管测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球囊阻断试验及供血动脉栓塞在颈静脉球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4例颈静脉球瘤术前接受了DSA检查,其中10例DSA术中行球囊阻断试验及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结果 所有14例患者DSA检查均发现肿瘤富含血管,5例显示颈内动脉受压变细.术中发现咽升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14例患者中10例接受了球囊阻断试验,8例能耐受,2例不能耐受;并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肿瘤血供明显减少.DSA术及球囊阻断试验、供血动脉栓塞术后无1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并发症.10例患者颈静脉球瘤切除术中结扎切除了患侧颈内动脉,术后有2例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接受术前供血动脉栓塞的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少于未行血管栓塞术者.结论 DSA、球囊阻断试验及供血动脉栓塞术可提高颈静脉球瘤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报告 1994~ 1998年诊治颈动脉球体瘤 3例 ,术前误诊及诊断不明确 2例 ,手术 +放射治疗 1例 ,手术切除 2例 ;临床均治愈。指出诊断应有颈动脉球体瘤三主征和 B超三征 ,即颈部非甲状腺肿块包绕颈动脉并见颈动脉壁局限性增厚 ,管腔受压变窄 ;肿物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部并可见其大小范围 ;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等临床可以诊断。结合彩超及/或 DSA和 MRI的诊断更佳。治疗上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或缓慢阻断或术时测颈内动脉残压 ;麻醉可清醒麻醉或清醒麻后全麻。手术先于颈总动脉下放橡皮带或细导尿管 ,结扎颈外动脉 ,术时尽量行肿瘤剥离术。术后应注意脑部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7.
报告1994-1998年诊治颈动脉球体瘤3例,术前误诊及诊断不明确2例,手术+放射治疗1例,手术切除2例;临床均治愈。指出诊断应有颈动脉球体瘤三主征和B超三征,即颈部非甲状腺肿块包绕颈动脉并见颈动脉壁局限性增厚,管腔受压变窄;肿物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部并可见其大小范围;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等临床可以诊断。结合彩超及/或DSA和MRI的诊断更佳。治疗上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或缓慢阻断或术时测颈内动脉残压;麻醉可清醒麻醉或清醒麻后全麻。手术先于颈总动脉下放橡皮带或细导尿管,结扎颈我动脉,术时尽量行肿瘤剥离术。术后应注意脑部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9例(10次)手术的经验,所有病例均系颈淋巴清扫及放疗后颈部复发者,病灶固定并侵及颈动脉。手术方式:切除颈部病灶及颈动脉,即刻行动脉重建。血管移植物采用自体大隐静脉5例(6次),人造血管(Gere-Tex)3例,另1例因颈动脉切除不多,直接吻合。血管吻合所选择的动脉:锁骨下动脉5例,腋动脉1例,颈总动脉近心端3例。此外,5例同时行胸大肌皮瓣修复皮肤或咽部粘膜缺损。结果:1例偏瘫,1例暂时性偏瘫,无手术死亡,亦无感染及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部肿瘤累及大血管的手术中血管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分析8例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患者一期整块切除肿瘤及颈动脉以及颈动脉重建手术的方法、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在颈动脉转流(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下切断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行颈部清扫手术或肿瘤切除术.2例患者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人造血管移植,6例患者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全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2例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再次手术探查发现均有咽瘘发生.结论 采用术中转流、肿瘤连同受累颈动脉整块切除、颈动脉重建的方法治疗累及颈动脉的颈部进展期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移植血管首选自体静脉.应特别注意防止术后感染.对于手术后局部组织广泛切除,移植血管床无软组织填充、血液供应及侧支循环差或已经暴露咽腔者,应采用转移肌皮瓣覆盖.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应早确诊,早手术。术中结扎颈部动脉可引起脑血循环障碍导致脑梗塞等并发症,故应慎用。如瘤体与颈动脉粘连紧密,难以分离,需连同颈动脉一并切除时,则需将颈动脉的断端与颈内动脉吻合,以减少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残留或复发转移灶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部残留转移灶48例(其中单侧39例,双侧9例),复发转移灶30例.男56例,女22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1岁.27例患者皮肤受侵.术前影像学评估17例患者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难以分离保留,后行颈动脉球囊阻断实验证实其中15例大脑动脉环开放得以代偿,2例代偿不良.颈部肿块扩大切除21例,单侧颈清扫术49例,双侧颈清扫术8例.切除颈内动脉5例,分离切除肿块并保留颈内动脉10例,2例保留颈内动脉但颈动脉壁上有残留肿块.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皮肤缺损15例,带蒂斜方肌皮瓣修复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9例.63例术后未行放疗,另13例显微镜下基底见癌细胞和2例颈动脉壁肉眼残留肿块者,术后放疗45 ~50 Gy.结果 随访5~ 20年,5例失访.Kaplan-Meier法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6.2%和28.3%.27例行颈部皮肤一期修复者,26例痊愈,1例肩部伤口延迟愈合;51例颈部未予修复者中,45例伤口一期愈合,6例延迟愈合.颈清扫结果为Ⅰ区6例(10.5%),Ⅱ区35例次(61.4%),Ⅲ区6例次(10.5%),Ⅳ区1例(1.8%),V区16例次(28.1%).结论 切除鼻咽癌放疗后残留病灶术前需行颈动脉球囊阻断实验,以评估大脑动脉环的开放和代偿状况;颈部残留或复发的病灶主要分布在Ⅱ、Ⅲ、VA区,故颈清扫应以清除Ⅱ、Ⅲ、VA区淋巴组织为主;胸大肌肌皮瓣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放射性颈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1例(23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要点及术后处理。结果:DSA和MRI对颈动脉体瘤的确诊率达100%。17例(19侧)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动脉外膜下分离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8侧,肿瘤并颈外动脉节段切除术9侧,颈动脉体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并颈内外动脉节段切除及颈动脉结扎1侧,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切除及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1侧。术后1例患者术前药物治疗未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自愈;1例出现声嘶,1周后完全恢复;1例颈动脉切除未重建的患者,术后出现经常性头痛,3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DSA和MRI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肿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节段切除后,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评价、治疗方法、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MRI、MRA、CT、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n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共确诊颈动脉体瘤患者29例,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建议接受放射治疗,3例因非手术适应证未手术。随诊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DSA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emporaryballoonocclusion,TBO)是判断是否可以行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est,TCD)在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术前行颈动脉压迫训练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CD为14例拟手术患者经颞窗检测,观察在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cerebral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的血流速度变化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通过颈动脉压迫训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TCD检测发现9例患者(64.3%,9/14)Willis环代偿能力不良,在接受颈动脉压迫训练2~6周后,TCD检测其开放状态和脑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侧ACA、MCA血流速度基本达到阻断前水平,颈动脉压迫训练后患侧颈动脉阻断时TCD检测:ACA和MCA的平均值与训练前颈动脉阻断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CA:t=19.278,P<0.05;MCA:t=22.278,P<0.05),符合颈动脉切除术指征。14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肿瘤复发,无一例手术死亡或发生脑血管并发症。结论TCD是一种无创伤,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被接受的脑血流监测评估手段,对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颈动脉切除治疗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颈动脉体瘤 ,预防术中致命大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 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检测 (TCD)及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 ,在清醒麻醉下行选择性颈动脉阻断或切除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术中全部夹闭颈总动脉 2h以上 ,切除颈总动脉 4例 ;分离切除肿瘤 6例 ,保留颈总动脉。结果 :10例均无手术死亡及其它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 5年均健在。结论 :颈动脉压迫训练 ,TCD检测及术中清醒麻醉 ,可以对选择性颈动脉阻断或切除起到充分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鼻咽癌放疗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择取2016年1月—2020年1月,进行放疗同时生存期>2年的鼻咽癌患者(n=15),作为研究组,同时将初治尚未进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n=15),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记录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结果 对照组放疗前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径<15.00%分析中,研究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狭窄度高于对照组(P<0.05);颈外动脉比较,两组比较形成差异性(P<0.05);颈动脉内径>50.00%分析中,两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有显著差异(P<0.05);颈外动脉内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放疗处理后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狭窄多发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7.
1 资料和方法 患者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8~63岁,平均53。1岁,以颈部肿瘤就诊,病史5个月~2年,5例可扪及血管搏动,1例伴有咽部疼痛不适,1例出现头晕、耳鸣,1例出现声音嘶哑,余无其他不适。本组2例误诊为血管瘤,局麻下手术,余4例均全身麻醉下手术。单纯瘤体剥离切除2例,行瘤体合并颈外动脉切除2例,1例手术过程中颈内动脉破裂,进行修补术,1例切除肿瘤及颈动脉分叉后,用自体静脉行颈动脉重建。6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8.
咽、喉、食管全切除术后,重建吞咽功能的最好方法是自体脏器移植修复咽与食管。有转移的病例,需同时行一侧或两侧颈廓清术。因此,如伤口愈合不良,颈动脉即有破裂之危险,特别是放疗后手术的患者,伤口裂开机会更多。作者对4例颈部放疗后行咽-喉-食管切除和颈廓清术患者,在行胃上提或结肠悬吊重建功能术中,取网膜覆盖颈动脉,保护之。术中须认清胃大弯上的胃网膜血管弓。在无血管的连接面将网膜与横结肠分开,切勿损伤横结肠系膜,因结肠中动脉和结肠缘动脉靠近结肠系膜。在用结肠行功能重建时,须保存这些血管。同时,在胃网膜动脉弓  相似文献   

19.
头颈部晚期癌可转移至颈动脉系统,不切除受累的动脉则不能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因此,颈动脉的切除与重建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头颈外科医师的重视,成为当前头颈外科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颈动脉手术的概况】1552年Ambroise Paré最早应用颈动脉结扎以治疗颈部的军刀砍伤,其死亡率为10~50%,或出现由于脑组织缺氧而产生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952年,Conley等在切除颈动脉球之后,应用剩余的颈内,颈外动脉的远心端做端-端吻合术以减少脑部的并发症和死亡率。1953年,Conley最早应用自体静脉行颈动脉重建术,到1957年,他报告了17例颈动脉重建术,手术死亡率为41%。1962年,Rella等首用Teflon(聚四氟乙烯)修复颈总  相似文献   

20.
头颈肿瘤行放疗或颈廓清术后约有3%的病例发生自发性颈动脉破裂,导致严重的致命性出血。作者们报告自1956~1975年20年间共结扎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77例,其中64例为颈动脉破裂;9例为颈部创面感染有颈动脉暴露;4例为了切除颈动脉区肿瘤。年龄自16岁至76岁,多数病人是50~60岁。36例颈动脉破裂部位是在颈动脉球的近端,14例是在颈动脉球,10例在颈内动脉近端,4例在锁骨上颈总动脉段。53例结扎右侧。有21例(27%)在同一处发生多次出血,其中18例为2次,4例为3次,1例为5次。64例颈动脉破裂病人中有15例作过颈部放疗,剂量5,000~6,000拉德,在放疗后一年余发生破裂出血,21例出血发生于颈部术后皮瓣感染2~6周以后,其余28例颈动脉破裂与手术及放疗后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