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多元文化选择的局面使民众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档案是经过固化沉淀传承下来的可信记录,成为文化的承载物,在文化认同中价值特殊。然而,那些被选择保存下来的档案大多是关于权力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无法反映一般民众的记忆和思想。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提出体制外档案资源建设,为一般公民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提供档案证据。  相似文献   

4.
王笛 《北京档案》2018,(7):17-20
身份认同是自档案记忆之后档案界又一个关注点和研究点.身份认同为认识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赋予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新的价值与意义.身份认同视角下,档案文献编纂具有记忆建构功能、话语媒介功能以及文化宣扬功能,身份认同建构下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发挥,一方面要求编纂工作转向开放参与,另一方面要求编纂的叙事方式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5.
侨批档案作为世界“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论文在对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进行国际关系、国家认同、亲情关系等层面多维度分析的基础上,解剖数字创意产业驱动侨批档案开发的因素,主要包括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文创研发提供新理念驱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深度发掘提供新技术助推、数字创意产业可为侨批档案影响力提升提供新空间拓展。在数字创意产业背景下提出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有利用数字藏品产业推动侨批档案对国外的文化输出、数字文旅产业促进侨批档案对国内的文化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侨批档案对乡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档案文化源于档案及档案现象,是一种包括了物质载体和附着信息形成过程的管理规则。档案文化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基础,根本价值是建构档案学理论与参与包括社会记忆、国家治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核心内容在于认同,衍生部分包括档案职业大赛、档案展览和档案电视片等等。  相似文献   

7.
黄河档案主要涉及治黄实践、治黄英雄故事及治黄古籍文献等资料内容,以文化记忆视角审视,可发现黄河档案具有储存记忆、丰富黄河记忆谱系、建构民族身份认同等功能.基于新时代对黄河档案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重新寻访和激活其丰富的生态、"根""魂"与经济精神等美育价值,让黄河档案的美育价值发挥时代效用,这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谢文群 《档案》2013,(4):13-16
档案记忆是国家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国家记忆建构的重要资源。在国家记忆建构中,档案具有也能够发挥巨大的正能量。认识发现这种正能量,及时释放输送这种正能量,不仅关乎档案的价值及其功能实现,更关乎国家认同、国家主权和国家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尹良鑫 《山西档案》2023,(4):110-116
乡村档案文化建设不仅关乎乡村文化记忆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在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乡村档案资源开发挖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数字人文的视角,首先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生成逻辑入手,剖析了其建设的必然性与技术基础,随后分析了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最后提出了建立数字仓储实现档案资源利用整合、融合数字理念调整档案文化建设观念、面向记忆传承重塑档案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构建协同联动治理机制革新档案治理模式等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认同的可建构性以及档案与国家文化、政治的关联性是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前提,其内在逻辑在于国家认同的特性与档案属性的契合。本文基于档案既是信息内容的集合,又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结合国家认同的分析向度,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维度划分为历史文化维度和法律政治维度,进而提出了档案作用于国家认同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及开发路径和档案制度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档案资源智慧化转型,是实现“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全面转型的题中要义。具有知识属性、遗产属性、记忆属性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是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基本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建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经由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智慧化阶段,实现多元融合的转变过程,以期实现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开发成果智慧共享,推动档案服务向知识服务、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创新考古资源利用方式,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权力与档案之间构成了互动,档案记录了权力的合法性,权力对档案建构社会记忆施加其影响,同时,权力借助档案去维护与发展其形成了的力量。档案文化的维系之道,基于保存完整真实的社会记忆,而实现的前提则是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4.
杨茉 《档案学研究》2022,36(5):89-93
依托于融媒体发展的历史档案文化传播是实现传统文化记忆延伸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某篇清代玉牒相关的热门微博为研究对象,对其评论文本的主题与内涵进行数据分析,从深化历史档案内容内涵与拓展传播渠道两个方面提出在融媒体视域下历史档案文化传播的路径建议,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档案文化传播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指导和方法创新的意义。通过从视角、主体、内容、手段四个方面分析档案记忆观对社群档案开发利用的影响,提出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社群档案开发利用应在理念层面采用多元理念创新开发利用方式,在视角层面运用多维视角把握开发利用内容的侧重点,在模式层面建立档案馆与社群、公众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之间的多方主体合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档案馆尤其是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传承社会记忆的文化机构,其资源建设应该包括民族档案文献遗产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提出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法理依据,并针对其建设现状,从法规化、标准化、集中化和数字化等方面,提出国家综合档案馆民族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时尚视角出发,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了主流档案与非主流档案持续性博弈、歧视性认同与平等性认同的相互角力、惯习因素深刻影响到社群档案的解读等特征。同时,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显要序列成为决定社群档案的关键,二是档案叙事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工具,三是艺术创意成为打造档案时尚的推力。  相似文献   

18.
社群档案是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特定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加强社群档案建设,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多元发展,拓展档案工作职能。但是,我国社群档案建设面临着物理困境、文化困境、理念困境和身份困境。国际档案界对于社群档案认知的变化启示我们:在社群档案的建设过程中,社群成员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档案学者的“过程向导”与“前端指引”愈发关键,社群档案价值形态与社会包容度息息相关,应积极倡导合作。因此,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进一步建设社群档案,应立足于社群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打造社群档案“联合体”,追求学科融合发展,发掘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19.
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以下简称流人档案)是记述当时东北地区生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相关档案有助于从文化层面夯实文化自信体系的纵深和社会记忆的保存。选取双聚类技术为切入点,使用可视化矩阵分析发现目前关于清朝时期东北流人档案研究可分为清初宁古塔流人、清初东北流人文化和清代东北流人的社会生活三类,应用三维可视化山丘图可发现Cluster 1相较于Cluster 0、Cluster 2更为成熟,且系统性、累积性研究较多,根据山丘的高斯曲线起伏和标准差高低并结合文献可以对未来选题趋势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