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其中转移瘤14例,原发淋巴瘤8例,血管瘤5例,错构瘤1例,血管内皮肉瘤1例,淋巴管瘤1例。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太小、形态、密度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准确。【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脾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47例有泌尿系结石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延迟扫描,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47例64排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立体显示尿路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重建泌尿系图像取石,手术成功率提高,损伤小。【结论】64排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为明确,对手术方式有指导性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辉  王健  王秀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68-746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GIST 19例。结果 19例CT特点:主要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富血供肿瘤,很少发生肠梗阻,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多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者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可有邻近结构侵犯和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功能对病变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鹤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3):562-563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20例,采用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特征。【结果12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确诊率90%(18/20).其中19例为单发肿瘤,1例为双侧:肿瘤平均直径6.5(2~1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所有病灶密度均匀3例,均为脂肪组织.病灶密度不均匀17例,其中以脂肪为主的3例.以软组织密度的骨髓组织为主3例,以脂肪、骨髓混杂成分的11例;肿瘤轻度强化14例.中度强化3例,无强化的3倒。【结论】CT、对肾上腺髓样脂肪瘤诊断率高,有特征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梗阻(UPJO)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UPJO患者行多层螺旋CT重建尿路成像(MSCTU)不同增强延时时间点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将CT所见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与静脉尿路造影(IVP)和B型超声(BUS)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7例UPJO,术前均经CT确诊,所有患者行微创或开放性手术,CT所见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多时相扫描并后处理重建可显示梗阻端形态、输尿管壁及腔内外情况及肾脏功能状况,MSCTU技术可作为泌尿系UPJO疾病术前常规影像学一站式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在胃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2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26例).[结果]26例口服甘露醇组病人中有25例清晰显示病变,20例传统组仅13例显示病变.口服甘露醇组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0%,传统口服阳性对比剂组为61.76%;GIST的CT特征:恶性胃肠间质瘤CT特征为: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肿瘤中央坏死及囊变多见;肿瘤边缘多不光整,可呈分叶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良性GIST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肿瘤坏死及囊变少见,病灶边缘光整,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结论]口服甘露醇螺旋CT胃肠造影是诊断胃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曾俊杰  钟栩  王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07-2209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肺部常规增强和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常规增强CT扫描发现而临床未拟诊肺栓塞病例13例,对原始数据采用MPR技术常规三雏重建;两天内进行肺血管CT血管成像(CTA),对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常规增强CT发现13例肺栓塞,栓塞动脉107支;CTPA确诊9例,栓塞动脉139支。【结论】CTpA相对常规增强CT灵敏性更高,但后者仍有较高临床价值,CTPA确诊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增强多期扫描,并获得各种后处理图像。【结果】8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病例均可见肠系膜动脉压迫左肾静脉的征象。CT横断位图像显示扩张左肾静脉最大直径为14.8mm,平均为7.5mm,左肾静脉最狭窄处直径为1.8mm,平均为2.1mm。CT多平面重建显示了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最大为20°,最小12°,平均为17.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影像诊断中具有明确优势。  相似文献   

9.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以及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阑尾脓肿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阑尾脓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脓肿的CT表现。【结果】17例CT表现为右下腹局限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周围结管有粘连15例;边界清晰、升结肠受压变形2例。4例表现为右下腹混合性密度肿块并盲肠和部分升结肠壁明显增厚,边界清晰。4例表现为盲肠周围脂肪内斑片状或网状模糊密度增高影,3例伴有盆腔少量积液。增强扫描25例均见明显不规则强化,19例呈不规则环状强化,6例呈斑片状强化。【结果】【结论】阑尾脓肿的CT表现为右下腹混合性肿块,结合临床有相应病史,大多数病例可以获得正确诊断。确诊常赖于手术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关系,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36例GIST发生于胃24例,小肠7例,大肠4例,肠系膜1例。高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1例,极低危险6例。②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与局部管壁分界不清。12例向腔内生长,24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③15例肿瘤最长径≥50mm,21例肿瘤最长径〈50mm,肿块形状规则19例,不规则17例,肿瘤大小及形态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肿瘤边缘情况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生长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21例,增强均匀强化14例,不均匀为22例,肿瘤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结论MSCTCT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刘玲  唐艳隆  杜伟 《华西医学》2011,(5):698-70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spiral computeel Tomography,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10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G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AP)的CT影像学特征,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技术及重建技术对AP及其严重性评价的诊断价值.[方法]93例均经过MSCT 检查诊断AP并且得到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病例,平均年龄47(16-83)岁,男性50例,女性37例,CT 双期薄层扫描并针对性进行重建,根据影像学和临床分型分级,评分,确定严重程度.[结果]出现胰腺体积增大,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或积液,肾前筋膜增厚达85%以上,为CT基本征象,40例CT分级A 级、B 级或C 级,CTSI严重度分级Ⅰ度诊断为轻型AP(MAP);53例CT分级D级或E级,CTSI 严重度分级Ⅱ度、Ⅲ度,诊断为SAP.[结论]多排螺旋CT 扫描及重建能清晰显示AP的出血、坏死范围及其并发症,从而可对AP严重程度进行评价,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功能在肾上腺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肾上腺肿瘤"的患者32例,采用螺旋CT三维检查,比较轴位CT图像与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分离征的显示率,分析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诊断结果.[结果]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上分离征显示率78.1%(25/32)显著高于轴位CT图像显示率46.9%(15/3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P<0.01);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为副脾7例,胃底憩室5例,肾上极囊肿5例,肝右叶囊肿4例,左侧结节状膈肌脚3例,左侧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左侧肾上腺区静脉曲张2例,胃底间质瘤2例,右肾上极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能提高对肾上腺区病变的确诊率,可将螺旋CT三维检查作为肾上腺区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EGIST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及CT检查的腹内EGIST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7例.其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8例、大网膜5例及小网膜2例、腹膜后2例.EGIST病灶多较大,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良性病灶边界较清,强化较均匀.交界性及恶性肿块多边界欠清,边缘强化,其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改变.9例病灶有多发转移,2例病灶为多发肿块.[结论]腹内EGIST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对其准确定位,对其良恶性判断亦很有价值.熟练掌握EGIST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