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冠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导管血栓吸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7F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9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8例吸引导管直接通过病变,1例使用了球囊预扩张。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8例,血栓明显减少1例。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均消失,前向血流完全正常者7例,2例血流稍减慢。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级者7例.TMP2级2例。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无心力衰竭发生,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46%~72%。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可能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2支血管),左前降支12例(54.5%),左回旋支5例(22.7%),右冠状动脉5例(22.7%).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5例(22.7%),2级13例(59.1%),3级4例(18.2%).结果 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支架置入后 TIMI血流3级21例(95.5%),2级1例(4.5%),残余狭窄为3.2±2.9%,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血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TIMI血流3级达到率高.  相似文献   

3.
循证医学表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使心肌恢复有效的再灌注[1].由于急诊介入治疗(PCI)TIMI3级血流率高、IRA开通持久充分并发症少,疗效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已经成为再血管化治疗的最重要方法[2].然而在介入治疗中尽管开通了梗死相关血管,却有部分患者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从而影响到心肌灌注和PCI的疗效[3].PCI术中微血栓栓塞远端微血管是无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此,对STEMI患者PCI术进行球囊扩张前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冠状动脉内血栓,然后进行常规PCI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在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心功能以及主要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在常平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在造影术后,血栓抽吸前立即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另一组在血栓抽吸术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ml,评价PCI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以及左室射血分数、MACE的情况等等。结果在血栓抽吸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MBG2、3级的比例为85.0%,而在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的比例为6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前LVEF值分别为71.5±10.0和61.5±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状动脉内TIMI3级血流、CTFC帧数、以及ST段回落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时,如果患者血栓负荷过重,在支架置入术前先行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注射,然后再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肌再灌注,并且对LVEF的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血栓抽吸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确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实施血栓抽吸术,然后实施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研究组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再次实施血栓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及研究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和再次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ST段回落指数,并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15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术后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TM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292、0.208,P0.05);研究组患者再次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TMP分级优于支架置入术后(u值分别为3.177、3.906,P0.05);研究组患者再次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TMP分级优于对照组支架置入术后(u值分别为7.915、3.751,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 h、4 h、8 h 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9%(P0.05);出院后随访15周,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术后再次血栓抽吸术可有效促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梗死血管再通,改善梗死区域心肌灌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codi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梗死相关血管(IRA)共21支,左前降支10例,左回旋支4例,右冠状动脉7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1级10例、2级9例、3级2例。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21个CYPHERTM支架,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20例、2级1例,残余狭窄为3±4.1%,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也无再次心肌梗死及再次靶病变需重复再通治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PCI的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9例、替罗非班组(B组)48例;另选择同期急诊PCI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非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C组)129例。对3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心肌灌注3级明显升高(P<0.01),心肌灌注0~1级、2级、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3组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入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住院期间再梗死、支架内血栓、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30d病死率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分级,降低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 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 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后联合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冠状动脉内注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8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分为联合药物治疗组(即在常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后即刻通过抽吸导管于闭塞处以远注入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药物,其后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术)及对照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灌注情况,半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随访半年内左心室收缩功能。结果两组间入选时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术后TIMI3级血流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91.5%比89.3%,P=0.531);联合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低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21±6比25±8,P0.001),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65.2%比52.1%,P0.001)。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66.7%比53.6%,P=0.02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1%比3.6%,P=0.712)。联合药物治疗组半年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对照组升高(50%±8%比46%±9%,P0.001),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值较对照组减小(47.6%±8.3%比52.6%±7.7%,P0.001)。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后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及维拉帕米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水平的灌注,提高了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能对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实施血流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减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立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已经成为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IRA开通后的基本治疗原则是维持正常血流。随着STEMI药物治疗的标准化,包括PCI术前强化抗栓、调脂等药物的应用,STEMI患者中有33%在术前IRA已恢复正常血流(TIMI 3级血流)~([1])。加上术中局部血栓抽吸和(或)球囊扩张等的应用,有90%以上不需置入支架也能维持TIMI 3级血流~([1,2])。对于这些IRA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其血运重建策略目前主要包括直接支架置入、缺血后处理和延迟支架置入,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经抽吸导管内注射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106例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52例)和单独血栓抽吸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随访30d,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两组TIMI血流,术前两组T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TMP3级率较单独抽吸组明显高(76.2比68.5,P〈0.05)。两组30d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LVEF、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联合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和抽吸导管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改善心肌组织灌注,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Diver C.E.+PCI组(36例)和传统PCI治疗组(36例),对两组之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和临床结果(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iver C.E.+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1486.6±73.7)U/L vs.(1835.9±84.5)U/L,P0.01]和肌酸激酶同工酶[(129.6±26.5)U/L vs.(246.8±29.3)U/L,P0.01]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66.6%±29.3%vs.41.8%±33.6%,P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57.9%±4.8%vs.52.3%±4.7%,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48.6±5.8)mm vs.(56.6±5.3)mm,P0.01];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负荷较大的AMI患者36例作为血栓抽吸组,另选同期采用常规PCI的AMI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栓负荷、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酶峰值、ST段回落幅度、LVEF、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血栓抽吸组患者经抽吸后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栓抽吸组患者TIMI分级和TM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抽吸组患者较对照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术后1 h ST段回落百分比明显增高,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和心肌酶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17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分为远端保护装置(DPD)组78例和对照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心肌染色分级。结果DPD组78例中72例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碎屑或红色血栓条。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D组PCI术后TIMI分级≥2级(94.9%比79.2%)和心肌染色分级(2.65±0.68比2.22±0.94)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5.1%比16.7%)、远端血管栓塞现象发生率(5.1%比18.8%)和30天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比7.3%)均明显高于DPD组(均为P〈0.05)。与PCI术前比较,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0.43±0.80比2.92±0.28)、心肌染色分级(0.22±0.63比2.27±0.73)和最小管腔直径(0.12±0.23mm比1.97±0.66mm)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应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PCI)后慢血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488例患者的临床及冠脉介入治疗影像资料,其中慢血流组(TIMI≤2级)51例,正常血流组(TIMI3级)4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的差别.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慢血流组术中血栓抽吸(75.3%比60.8%)、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81.7%比68.6%)比例显著减小,植入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31.8±12.2) mm比(35.7±12.0) mm],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PCI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对抽吸物成分进行病理分析探讨血栓抽吸临床获益的机制。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Ⅰ级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血栓抽吸组加PCI治疗组30例和标准PCI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住院期间血清心肌钙蛋白Ⅰ浓度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钙蛋白Ⅰ浓度峰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术后3个月主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对抽吸物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非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7%±11.34% vs. 43.63%±10.76%,P〈0.05)。抽吸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Ⅲ级患者比例高于非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6%(26/30)vs.78.1%(25/32),P〈0.05]。两组的血清心肌钙蛋白浓度术前及术后14h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抽吸物有斑块组术后14h血清心肌钙蛋白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2±0.78)μLg/L vs(21.32±0.78)μg/L,P〈0.05;57.00%±9.00%vs. 59.00%±1.00%,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清除血栓和部分斑块物质,可改善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年轻急性STEMI患者,根据急诊PCI是否使用血栓抽吸导管分为抽吸组(使用抽吸导管,37例)及常规治疗组(不使用抽吸导管,42例),观察两组的术后冠脉血流 TIMI分级、心绞痛症状、心功能状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抽吸组在术后 TIMI血流分级[(2.33±0.48)级比(3.00±0.00)级]、2h ST段50%回落率(45.24%比70.27%)、1周时的LVEF值[(47.21±9.28)%比(52.16±7.87)%]显著上升;心绞痛症状(50.00%比27.03%)、随访中心功能分级[(1.52±0.71)级比(1.22±0.42)级]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或 P<0.01)。MACE事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年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PCI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机械与手动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STEMI患者在接受PPCI治疗支架置入前,随机分为机械血栓抽吸组(AngioJet组,66例)和手动血栓抽吸组(Export组,58例)。主要终点是术后30 min时ST段回落(STR)≥50%比例及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其他替代终点包括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染色分级(M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峰值时间、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等,比较组间基线资料以及主要终点、替代终点的差别。结果:术后30 min时STR≥50%比例在AngioJet组显著高于Export组(81.8%vs 65.6%,P=0.038),AngioJet组MACE事件发生率与Export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6%vs12.1%,P=0.398)。AngioJet组术后TIMI血流3级比例显著高于Export组(86.4%vs 70.7%,P=0.032),cTFC、MBG、CK-MB质量峰值时间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的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直接支架置入术前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相比手动抽吸导管清除血栓能取得更好的心肌灌注效果,但并不能改善术后3个月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