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从区域角度对中国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多角度、深层次剖析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了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转型和体育改革背景中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运动训练后备人才的科学培养途径。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理论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了欠发达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搞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天津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标准和体育竞赛管理办法》,重点扶持了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的学校,鼓励他们加入到课余体育训练行列中。经教育部批准,我市已有国家级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16所,市级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高中校47所,初中校94所,小学校188所,另外还有172所市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316所区县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这些学校,为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我省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现状,结合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以对山西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探讨,并从如何发展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朋  刘巍 《冰雪运动》2007,29(6):48-51
大力发展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实现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之义。借鉴体育强国后备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了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发的特点,认为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并从体制、机制、培养体系、科学化培养和扩大冬季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论述了实现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立足山西省奥运与竞技体育的历史发展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与现状,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与方式,对山西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并从如何发展山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少年体育训练》2014,(5):137-137
潜江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是一所集业余训练和食宿为一体的两集中学校,是潜江市境内唯一一所发现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公办体育学校,2007一2010年度和2011一2014年度2次被湖北省体育局命名为《湖北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赛艇)》,2013~201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主管部门隶属于潜江市文化旅游(体育、新闻出版)局,是体育局二级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之后,各省市自治区都在贯彻《规划》,安排布局,致力于建立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体育人才体系。在这方面试点高校行动迅速,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了有些试点高校从体工队招人,拼凑高水平运动队的现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要建立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体育人才的体系,必须切实加强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建设,因为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李鹏同志曾指示:“为使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育,学校也应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体育人才。”李铁映同志也多次指出,学校体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采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贯制的办法,努力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并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指示阐明了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和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开展这项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在扎扎实实加强学校群众性体育的同时,进行了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试点工作。在普及方面,重点抓了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全国中学(高中阶段)已普遍实施这一标准。小学生和大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正在抓紧制订。同时,在1985年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后。又在若干  相似文献   

9.
<正>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搞好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天津市教委印发了《天津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标准和体育竞赛管理办法》,重点扶持了一批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的学校,鼓励他们加入到课余体育训练  相似文献   

10.
体育院校承担着贯彻国家、市体育局、市教委的方针、政策,研究、拟订并实施学校工作的法规,为运动队培养输送优秀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职责。为了能够有效激励和调动各省、市抓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各级体校的办学水平,发展业余训练质量,达到更好地服务奥运、为国争光的目的,国家体育总局以奥运会为周期,在全国开展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工作。多年来,被评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各所学校抓住自身特色与优势,开拓进取、力争上游,真正把培养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当成自己的职责,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目标及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要在竞技体育舞台上保持长盛不衰,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其关键是抓好课余运动训练。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产物,它在抓好课余运动训练,培养高层次的体育后备人才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领导体制等问题作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基本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兴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121-122,125
通过对山东省34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的调查,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级别、类型、师资规模、项目设置、学校管理以及学校的经费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比较法和文献法,对中日两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培养路径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必须走出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划分界限的误区,以学校为依托,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实现由政府管理型向混合型转变,扩大社会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建立二者互惠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体育运动的竞争,实质上是体育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速度及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纵观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态势,许多国家都把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人才的触角伸向学校,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网络的训练管理体系,为多出、快出、出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与业余体校已构成我国学生课余训练的基本组织形式,成为培养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支柱和摇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世界和洲际比赛中,有84%来自体校的运动员为祖国争了光。全国有各级各类业余体校2700多所,参加训练人数30万左右;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6000多所,参加训练人数近260万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216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校57所。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的本意就是把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构建起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校及各级业体校为依托,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将文化教育和业余训练相结合的模式。20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过程中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文体并举的人才,为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从英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培养机制以及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现阶段英国政府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机制主要为以英国运动理事会和英格兰运动理事会为主导,各单项协会、学校以及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学校化和社会化两种模式,呈金字塔形,逐级向上输送。在后备人才保障机制中,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彩票基金以及社会赞助;教练员的培养主要有《训练指导认证计划》(UKCC)职业教练员认证计划的保障;在培养精英运动员的过程中,与训练相平衡的文化教育以及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指导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杭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要,增强竞技体育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眼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前体育运动学校面临着体育后备人才招生困难、学训问题、出路问题及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它肩负着双重任务:有效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1990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联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体育运动学校工作会议明确决定:集中两个部门的力量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实行“体教结合”、“读训并重”,使办学目标落到实处。贯彻落实好这一决定,必将结束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历史,加速培养和造就大批建设体育强国所必须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使体育和教育步入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9.
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迈进世界体育强国行列,今后能否更上一层楼,关键取决于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培养的渠道主要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业余体校。只有在管理和训练上进行改革,中国的体育事业才会赢得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主办的“北京市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自北京市开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工作以来.经过13年的实践和探索,北京普通学校培养运动员的课余训练体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