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脑血辨证是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针对“现代病”、“富贵痛”等,尤其是中医脑病、血病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的提出为脑病的临床证治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脑血辨证脑病证候与中风病证候的比较,试图验证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中风病证候的良好适用性,为中风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脑血辨证是针对中医脑病所创制的一种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基于当代病因学的特点,为脑病的临床证治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旨在通过脑血辨证脑病证候与不寐病证候的比较,验证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不寐病证候的适用性。结果: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不寐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运用此证候分类能准确实现对不寐病的证候判别,其辨证思路清晰,规范化强,易于掌握,错诊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证候的适用性。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对每一入选病例根据脑病证候诊断标准和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双重证候判别,并作配对分证,将配对分证结果列成双向无序R×C表,应用拟合优度疋。统计量进行独立性检验;应用KAPPA检验检验两种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并计算证候符合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似然比、符合率、正确诊断指数。结果两种辨证方法在证候分布方面互相独立,脑病证候与病情缓急、发病诱因、不良生活习惯、情志刺激、西医诊断病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正确诊断指数为0.3731。Kappa值为0.3960。结论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对头风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脑病证候的分类建立于新病因理论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头风病病因病机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利于头风病的辨证治疗。并且,脑血辨证规范化强,辨证思路清晰,易于掌握,错诊率低。  相似文献   

4.
论血浊与脑病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讨论血浊与脑病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脑病防治中的意义。认为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脑病的病理枢纽,与脑病的发生、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清化血浊有助于宁脑安神、清脑醒神、化瘀通络、益脑填髓、调脏安脑,对脑本脏之病以及脏病及脑诸证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浊理论由王新陆教授于《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其目的是对无症(证)可辨但临床检查又出现异常的某些疾病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是王新陆教授从医50年来对疾病谱系变化后的中医临床诊疗所提出的全新辨证方法,真正体现了治疗重心的前移,为无症状性疾病及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系统辨证治疗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机体在健康受到威胁、疾病处在量变阶段即可有效遏制,从而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血浊与饮邪、湿邪、痰邪、毒邪等病机证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明确血浊的内涵与外延对预防现代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鑫  张钊奇  刘伟 《中医杂志》2023,(16):1651-1655
血浊理论在脑小血管病的辨证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阐述血浊的基本概念、性质、致病特点及血浊与诸病理因素的关系,提出在血浊理论指导下的脑小血管病“浊血伤髓”的发生学认识。明确了浊血伤髓是脑小血管病的核心病机,指出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是以肾精不足、髓海亏虚为前提条件,血浊壅盛、损伤脑髓为关键原因。因此在治疗上主张从血浊入手,在清化血浊、填精益髓的核心治法下,选择化浊益髓方为基础,结合调肝和气、理血通络、调理脏腑等方法改善脑小血管病的病情,为其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血浊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血浊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陈述血浊证的基本表现,并将其分为气滞血浊、热毒血浊、寒客血浊、痰湿血浊、正虚血浊等证候;提出行气化浊、清热化浊、散寒化浊、祛痰化浊、补虚化浊等治疗方法和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剂化浊行血汤,列举了化浊系列方剂。  相似文献   

8.
“血浊”病因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浊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由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血浊的病因病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不寐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以往中医多认为不寐与心肝脾肾和阴血不足,脑海失常关系最为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为主.本文运用脑血辨证理论系统阐释不寐证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从新的视野认知不寐,运用脑血辨证理论辨治不寐证提供新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卫气营血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艳红 《中国针灸》1996,16(11):58-59
卫气营血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卫气营血辨证乃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首创,概括了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是治疗温病的主要辨证方法。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在正气不足、防御功能减弱或病邪的致病力超过了人体防御能力的情况下,病邪就会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致病,传染...  相似文献   

11.
以脑血辨证理论体系为指导,在阐述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用脑血理论探讨老年呆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特别强调脑神逆乱、脏病及脑在老年呆病发病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归属于脑的常用药。  相似文献   

12.
论脑血辨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辨证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为适应疾病谱系变化而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网络式全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建立在中医病因由原来的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疫疠之气、药邪外伤等转向以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三大致病因素为主的基础之上。论述了脑血辨证架构体系、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正虚血浊证候辨证规律与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治疗T2DM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8例辨证为正虚血浊证2型糖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症状进行量化处理,分为四个层级:无、轻、中和重,分别赋值0、1、3和5分,记录患者血浊证得分,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患者血液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姓名、年龄、身高等基本信息,检测患者正虚血浊分型及血生化指标[葡萄糖(Glu)、红细胞压积(PCV)、血小板压积(PCT)、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分析其中相关性。结果:血浊积分与T2DM患者BMI、病程和年龄均呈正相关(P 0.05),与并发症无明显相关。T2DM患者正虚血浊类型中气虚血浊证患者最多,为91例,占比71.09%;阳虚血浊患者最少,为6例,占比为4.69%。患者血浊积分与PCT、TG和Hcy均呈正相关(P 0.05),且与Hcy相关性最大。T2DM患者各正虚血浊类型中,阴虚血浊证与PCT、Hcy呈正相关(P 0.05),与Glu、PCV呈负相关(P 0.05);阳虚血浊证、气虚血浊证均与TG、Hcy呈正相关(P0.05),与Glu、PCV呈负相关(P 0.05);血虚血浊证与PCT、TG、Hcy呈正相关(P 0.05),与PCV呈负相关(P 0.05)。结论:T2DM患者正虚血浊证与患者Glu、PCV、PCT、TG和Hcy等指标密切相关,通过对患者血生化学指标的检测可为T2DM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眩晕以头晕和旋转感为主要临床特征,常见于梅尼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上蒙为主。其辨证施膳(药膳)的原则与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血辨证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八纲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随着现代疾病谱系的改变以及临床身心疾病和血管性疾病高发的现状,脑血辨证这一新的辨证思维模式应运而生。从生理、病理以及治疗方面论述脑血辨证该理论创建的必要性,分别阐述了中医学对脑的认识、血的化生及功能、脑血辨证理论依据以及该理论适应时病诊治,期冀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统一的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医学积聚发病的特点,提出了肝胆结石从小积小聚论治的观点。认为肝脏结石为小积证,病位在中医学肝脏,病变多在血分,治当以理血化积为主;胆囊结石为小聚证,病位在中医学胆腑,病变多在气分,治当以调气消聚为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质下白质脑病(SAE)脑循环动力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SAE患者进行影像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SAE分型Ⅲ型与Ⅰ型和Ⅱ型相比,痰浊阻窍型、瘀血阻络型与其他证型相比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平均流速及流量显著降低,外周阻力与特性阻抗显著增高;Ⅰ型以瘀血阻络证发生率最高,Ⅱ型以痰浊阻窍证发生率最高,Ⅲ型以瘀血阻络证及肾精亏虚证发生率最高。结论SAE发病程度与微循环有关,SAE中医证型以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主,两证型脑循环动力学平均流速及流量显著降低,外周阻力与特性阻抗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笔者抽取自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本院脑病中心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92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632例急诊眩晕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翌  汤湘江  周红  刘涛  钟世杰 《新中医》2002,34(6):29-30
目的:探讨急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按中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类依据对632例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应用资料相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辨证分型特点。结果:梅尼埃病所致眩晕主要下型为肝明阴虚,高血压病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风阳上扰,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气血亏虚,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和气血亏虚。结论:急诊眩晕患者因病因不同而证候分布有所不同,正确把握不同疾病所致眩晕的主要病机,对中医急症辨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